杨昌蓉(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浅议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策略*
杨昌蓉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章探讨文化教学策略,意在提高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高职英语;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策略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英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训练,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尝试,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培养的学生缺乏在适当场合使用恰当语言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民族的言语交际标准来套用英语,以致交流障碍。其间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英语教学中忽视文化教学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二是多数高职英语教材主要内容还是语言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培养部分基本不涉及;三是许多高职院校要求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语言语法规则是教学重点,重视应试能力,没有内驱力进行文化教学。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素质教学,培养文化意识,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
美国当代人类学家Clyde Klucrhohn指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他认为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狭义的文化是指历史和人文的文化,或者说某种文化素养。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1]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族群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族群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含着该族群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2]语言是文化交流与传承的工具,而文化是语言学习的重要目的,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与那种语言相关的文化。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实用、循序渐进、适合、差异对比”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与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要考虑学生今后的从业需求等因素,做到在传授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时,挖掘语言形式承载的文化内涵,介绍其文化背景,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感受中外文化差异,增强对本族群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意识。
(二)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文化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教学应结合学生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尤其要注意文化内容的层次性和一致性,以免教学内容不系统,不便学生掌握和吸收。
(三)适合原则
适合原则要求文化内容和教学的方法适度。属主流文化,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就详细讲解,学以致用。重点介绍当代文化,适当引入一些历史知识,以便学生了解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来龙去脉。教学方法上的适度是指要协调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课堂讲解是有限的,要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丰富文化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四)差异对比原则
差异对比原则要求教学关注不同语言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差异,采用对比教学法,使学生了解思维方式差异、行为差异、价值观差异,以及非语言交际、语用迁移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增强文化自信和适应能力,从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在英语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文化教学。
(一)从日常交际入手,了解社会礼仪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见面,总喜欢问对方的私事,以表关心。而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很反感人家问其年龄和收入等私事,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i!”“Howdoyoudo!”(你好), “Lovelyday,isn'tit?”(今天天气特好,不是吗?)。在肢体语言上,中国人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表现比较保守,而西方人喜欢拥抱,还有的行亲吻礼和吻手礼,表现比较热情开放。
2.称呼方面。许多讲英语的人常常用名字称呼别人,表示友好,不仅年龄相近的人之间这样称呼,年龄悬殊、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也这样称呼,没有不尊重对方的意思,因为注重的是人际平等。这与中国人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人注重对年长、地位高的人尊重,讲究等级观念。
汉语中的亲戚称呼有泛化使用习惯,常用于非亲戚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阿姨”“叔叔”,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能泛化,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Frank”“Auntie Mary”,对方听了会感到不自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紧密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呼。又如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常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这不符合英语习惯,因为英语中的“teacher”是一种职业。应称老师为“Mr,Mrs或Miss”;中国人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
3.感谢与称赞。中国人一般在得到别人赞扬的时候都是比较谦虚的,常答“哪里,哪里”“不行,过奖了!”,出现自我否定或淡化称赞的反应,这是中国人受“满招损,谦受益”价值观影响养成的习惯。而美国人一般都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致谢常说“Thank you”,这是西方人自强自信、感情自然抒发的表现,也遵循了英语会话中的礼貌原则。
4.其他社交礼节。人们往往认为汉语中的“请”相当于英语中的“Please”,但在某些场合不适宜用“Please”。比如让别人先上车或先进门,不说“Please”,一般都说“After you”。说“Yougo first”,也是不对的。在餐桌上要劝菜、敬酒时,一般用“Help your self(tosome thing)”,而不用“Please”。[3]比如去外国友人家做客,外国人会很热情询问:“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中国习惯了礼让,即使很渴也会说:“No,thanks。”殊不知,这样的回答会被当真,他不会给你倒咖啡了,因为他尊重你个人的意愿。
5.行为差异了解。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会连声说:“真是不好意思啦”“让您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Very beautiful!Wow!”“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西方儿童不喜欢别人在他们身上拍拍摸摸或拍照,而中国儿童心里都清楚这是大人的抚爱举动。中国人排队时,前后挨得紧紧的,而西方人排队时前后距离较大,避免他人接触自己,保证自己的安全距离。交谈双方正视对方是西方人的习惯,在他们看来,这是正直与诚实的标志。英美人有句格言:“不要相信不敢正视你的人(Never trust a person who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中国人在交谈时,双方不一定要不时地正视对方,甚至有的人还有意避免不断的目光接触,以示谦恭、服从或尊敬。这也说明为什么西方人喜欢面对面的交谈,而中国人倾向于“促膝谈心”。
(二)在词汇教学中,揭示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承载着相应的文化信息。英语教师在词汇教学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词的音、形、义上,要有意识导入词汇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1.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不同。概念意义是指其字面意义,内涵意义是指其隐含或联想意义。某些动物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人们会联想到某种特征,但联想特征却不同。英语中有“Aswise as anowl”(像猫头鹰一样聪明)这样的说法,西方人把猫头鹰联想成智慧化身。然而,中国人对猫头鹰的看法不好,怕看到或听到它的叫声,以为碰到它要倒霉。[4]汉语中的“夜猫子进宅”意味着这家厄运将至,夜猫子就是猫头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皇权的象征,是象征吉利的的动物。家长希望自己的儿子成大器,常说“望子成龙”。西方人却认为“dragon”(龙)是邪恶的象征,是凶残肆虐的怪物,西方民间就流传圣乔治杀恶龙的故事。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应译为“FourTigers”。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讲解文化差异极大的色彩词。英语中“yellow”与汉语中“黄色”内涵截然不同。在当代,汉语“黄色”常表示“淫秽的、下流的”,有“黄色电影”“黄色书籍”等说法。但在英语中黄色象正义、坚定、智慧,“yellow book”“yellow papers”是指极其严肃的政府报告,而不是“黄色书籍”。在中国,亲人逝去时,人们多穿白戴孝表示对逝者的怀念;喜庆的婚礼上,中国新娘一般多穿红色,以示“吉祥幸福”。而在英美等国家,人们举行婚礼时,新娘一定要穿白色而非红色,因为白色代表“纯洁高贵”,红色则常被英美国家的人们视为“罪恶”的象征。通过这类有趣的对比观察,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提高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度和敏感度。
2.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部分相同。例如“intellectural”这个英语词同汉语中的“知识分子”有所不同,它比“知识分子”所包含的词义要窄些,仅指大学教授、与大学教授具有同等地位或取得相当学术成就的人。又如“dear”(亲爱的),在中英文化中都是对自己喜欢的或爱人的称呼,但在英语民族文化中,又可以用“dear”表示对对方的尊称,在信件往来中,一般都用“dear”开头。
3.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缺失。例如英语中的“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根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体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进入天鹅体内。汉语中的天鹅却没有如此联想。又如,汉语松树的象征意义是高大,有英雄气概,而英语单词“pine”,只是一种木材而已,没有联想意义。
4.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英汉两种语言中常用两种不同的动物词汇表达相同的文化内涵,像“horse”(马)和“ox”(牛)这两个不同的动物形象就可以生动地表达同一语义。英语中有习语“as strong as a horse”“drink like a horse”“talk horse”“work like a horse”等短语,这些短语中都含有单词“horse”,但对应的汉语意思分别为“力大如牛”“牛饮”“吹牛”“老黄牛”,而不是汉语中的“马”。这是由两国的地理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是内陆国家,英国是岛国。“牛”是中国农村耕地的好帮手,中国人对“牛”特别有好感;而英国人早期用马耕地,因此他们用马来描述同样的意思。通过比较,学生能充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些短语。
5.语义与文化不对等。英语中有些词语,我们不能望文生义,如,“birthday suit”不能理解成“过生日时穿的衣服”,英文是“一丝不挂”的委婉语。“eat one's own words”不能译成“自食其言”,英文是指强迫别人收回所说的话,使其丢脸。“cheese cake”不是奶酪蛋糕,而是指女性健美照。“beef cake”也不是牛肉蛋糕,而是指男性健美照。“Halfway house”不是中途之家,而是指老年公寓。
(三)了解思维方式,培养英语思维能力
思维方式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按一定的思维程序来进行思考的方式。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高职学生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质的飞跃,应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起英语思维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以利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1.世界观不同。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整体一部分,人要顺应大自然。其思维模式是整合型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句式,先整体形象后细节。与此相反,西方文化是“天人相分”,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相对分离。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其思维模式是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先细节后整体,如时间表达,英文先小后大,汉语先大后小。基于上述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强调社会全体统一和认同,社会价值、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念;而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价值至上,崇尚个人奋斗的价值观念。
2.思维方式不同。因价值观不同,中西方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动态看待世界,汉语句子基本意思多用动态方式表达。而西方人是静态看世界,英语句子的基本意义常常用静态方式表达,英语的某个意思仅用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以及短语便可完整表达。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向学生讲述英译时,需将英语中名词、介词、副词、形容词等转译成汉语中含有动词的谓语结构,这样才符合汉语的动态特征。
3.思维模式不同。中式思维往往以“人”为中心,形成了以人为中心来思考事物的思维模式,而西方恰恰相反,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形成了以客体为主的思维模式。因而在语言表达时,汉语常用人称做主语,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就使用泛指人称或省略主语的无主句,因而这种主谓结构实质就是“话题-说明”的关系;而英语重视物称,常使用不主动发出的词或无生命名词充当主语,主语在句中占非常重要地位。西方人认为事物是独立的,一切都在向前发展变化,他们思维模式是直线型。典型的英语语篇模式一般按直线展开,他们在写作时习惯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往往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再引出具体事例或细节,发展思路。[5]中国人却尽量避免直接切入主题,因为他们认为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在写作上表现为倾向于先打伏笔,在段中或段尾再点出主题,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来阐明中心思想。语篇上便表现为螺旋式结构,即以反复而又发展的螺旋形式对一种问题加以展开。教师在教学写作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英汉语篇的区别,掌握英语的常用语篇模式,忌讳用汉语思维来写英语文章。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文化信息
多媒体网络资源是英语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比较适合他们学习的英语学生网站,如英语点津(EnglishTips)网站给学生提供的新闻消息,学生可从中学到许多新短语、地道的英语表达以及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沪江英语网站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中西文化栏目;可可英语网站提供VOA、BBC英语听力、口语以及英文歌曲、影视英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广泛接触实际运用中的英语文化知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国外出版的原版教材,如《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原汁原味学习语言并体验西方文化,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美语发音、面部表情和丰富的体态语言,习惯并模拟交际场合的正常语速,了解英语国家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可以把这些情景与中国人日常交流的不同之处加以总结、比较,加深印象。为提高学生语言与文化的鉴赏能力,可组织观看《新浪公开课》名人演讲、美国名校励志演讲英语视频,体验语言与文化的魅力,开拓国际视野。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教育改革的促进者。教师要想成功实施文化教学,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教学技能,需孜孜不倦地加强中西文化学习,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精心挑选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注重把语言学习和文化教育有机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树立文化平等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1]舒大平,李勇.关于高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0,(5):87.
[2]范凡.英语文化因素教学与高职高专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0,(8):179.
[3][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版,1989:187,200.
[5]胡勇忠.中英思维模式的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07.
H319
A
1672-9846(2013)03-0040-04
2013-07-28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公共英语听说策略研究”(编号:2006y356)。
杨昌蓉(196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翻译、英语教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