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与黑龙江民间节庆文化

2013-03-19 18:00
文化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藏传佛教庙会农历

王 佳

(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藏传佛教格鲁派自后金天聪六年(1632)传入黑龙江地区以来,历经三百余年,深深渗入到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很多宗教节日也成为黑龙江民间节庆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

一、建国以前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节庆传统

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真正传播发展,得益于在东蒙古传教的内齐托音一世活佛。内齐托音一世 (1557-1653),蒙古厄鲁特土尔扈特部人,因他对己、对人、对属众甚至牲畜都平等相待,故名“内齐”,意为“亲善、慈祥”,“托音”是对出身贵族的喇嘛的尊称。内齐托音一世是明末清初在内蒙古地区弘扬佛教最有影响力的喇嘛之一,被称为“博格达”喇嘛。“博格达”是蒙语“圣人”的意思,是蒙古藏传佛教中最高的尊称。得到这个尊称的,只有西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外蒙古的哲布尊丹巴、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和土默特的察罕博格多以及内齐托音一世等少数人。

后金天聪六年 (1632年),内齐托音大师东渡嫩江达到杜尔伯特旗弘法传教。这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正式传入黑龙江之始,也是黑龙江藏传佛教大规模发展的标志。他在杜尔伯特旗传法一段时间后,又西渡嫩江,到扎赉特旗传教。从1632年至1635年,内齐托音一直在嫩江中游东西两畔的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活动。1636年,内齐托音第二次回到科尔沁,在右翼三旗继续传教,并在土谢图亲王巴达礼的帮助下,严厉镇压了萨满教,使藏传佛教成为主流信仰。1639年,内齐托音到科尔沁左翼五旗进行传教,黑龙江郭尔罗斯后旗藏传佛教就是在这时传入的。内齐托音及其弟子在黑龙江地区传播藏传佛教影响很大,上至蒙古王公贵族,下至粪夫水夫,莫不倾心信服拥戴,放弃原来萨满教信仰而皈依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从此成为了黑龙江蒙古族的主流信仰。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前黑龙江地区杜尔伯特旗、扎赉特旗、郭尔罗斯后旗、依克明安旗四个蒙旗共有藏传佛教寺庙45座,分别是杜尔伯特旗的富余正洁寺、宗兴寺、圣真寺、福广寺、增福寺、兴隆寺、宝兴寺、普教寺、光福寺、福善寺、福祥寺、兴经寺、天佛寺;扎赉特旗的全禧平安寺、乾德牟尼庙、厚福寺、双吉庙、巴岱庙、通富寺、元宝寺、金台寺、藏富寺、长白庙、乌雅庙、太平寺、安乐寺、达格吐庙、巴拉嘎庙、萨布楞喇嘛仓、阿尔山庙;郭尔罗斯后旗的衍福寺、嵩龄寺、静修寺、祝寿寺、福宁寺、福田寺、吉祥福伦寺、福圣寺、导善寺、福祥寺、最寿笃寺、图布欣花寺、嘎尔图庙;依克明安旗的大智寺、明安寺等。这些寺庙每年都举办大量的经会、法会、庙会活动,其中一些已经深深扎根,形成民族节日和民俗传统,例如:祈愿大法会、麦德尔经会、查玛庙会、观音庙会、王母娘娘庙会、佛诞节、泰山娘娘庙会、关帝庙会、敖包祀典、泉祀会、鬼节、多克多尔山祭礼庙会、宝木勒神庙会、奥力布尔山庙会、宗喀巴涅槃节、释迦牟尼佛成道节、祭火经会等。

此外,寺庙每年例行的法会、庙会、经会还有依若勒经会 (祝福经会)、玛尼经会、都鲁玛庙会 (送鬼庙会)、哲理答辩会、塔拉巴经会 (亡人祈福经会)、鞥和阿木古朗经会 (太平经会)、敖特希经会 (药师经会)、达拉拉嘎庙会 (招福仪式)、敖包祀典、甘珠尔经会、伊日乃经会 (歌颂十八罗汉)、女神庙会 (纪念二十一度母神)、葛根经会、扎布斯日勒经会、佛会、辞旧迎新经会等,对信徒信仰和生活也产生一定影响。每逢节日,寺庙都成为人们祭祀和庆祝的中心。

二、藏传佛教与黑龙江民俗节庆的发展和变迁

宗教和民俗本是两个文化事象,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往往相伴进行,相互影响,联系密切。根据学者研究,宗教和民俗的流变和变迁主要有四种基本形式:第一,宗教信仰、宗教观念的民间习俗化,而使宗教事象演变为宗教形式与民俗内容相结合的宗教民俗事象;第二,宗教借用原有的民俗活动,在原有的民俗事象中间输入宗教观念,而演变成民俗形式与宗教内容结合的宗教民俗事象;第三,宗教观念和行为与民俗事象在流传过程中合流,两者相得益彰,互相补充而融合为宗教民俗事象。第四;宗教和民俗同源,从而形成宗教与民俗共同产生、共同流传、相沿成俗的宗教民俗事象。[1]这四个基本形式,前两个侧重从宗教民俗结合方式上分析,后两个侧重从发展演变历程上分析。这四个基本形式彼此并非完全独立。黑龙江藏传佛教和民间习俗相互作用,形成节庆文化,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

(一)宗教事象演变为民俗内容的节庆文化——民俗对宗教的习俗化

宗教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一些观念、仪式等内容逐渐民间习俗化,被人们广泛接纳吸收到民俗活动中,慢慢演变成民间普遍参与的节庆文化。在藏传佛教上表现最明显的,即是鬼节、千灯节和腊八节等。

鬼节,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也叫“中元节”,来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鬼节的由来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弟子目连看到自己死去的母亲在地狱受“倒悬”之苦,求佛救度。释迦牟尼佛于是让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使母解脱。佛教信徒据此举行鬼节,为地狱恶鬼施食,超拔度脱。蒙古族继传下来以后,就慢慢变成了祭祀祖宗和先亡的节日。黑龙江地区蒙古族多在这天烧纸和祭品。

千灯节,在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也叫“宗喀巴涅槃节”。这一天是佛教格鲁派创始人逝世之日,民间家家户户点燃佛灯纪念。入夜,每家窗台、门口、路边、墙头、房顶、马棚、牛圈、台阶各处都点燃佛灯。有些人家还用荞面做成大灯盘,中部垄沟插上99根佛灯草,里面放上油点燃,全家给佛灯磕头叩拜。寺庙也到处是点燃的佛灯。现在,很少用点灯方式庆祝这个节日了,多用娱乐活动进行。

腊八节,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也叫“释迦牟尼佛成道节”、“成道节”。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曾苦修六年,认为苦行不能解脱生死,于是他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恢复体力,精进修行,并在十二月初八日这天悟道成佛。为了纪念此事,佛教徒每年这天都会举行盛大法会,并仿效牧羊女用五谷、果品煮粥供养释迦牟尼佛,供佛之后将粥馈赠给信徒。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就有了十二月初八腊八节喝“腊八粥”的节庆风俗。黑龙江地区也普遍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这些类似的宗教节庆慢慢变成民俗节日后,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而宗教色彩和意义则淡化许多,宗教仪式也演化成了民间娱乐庆祝活动。

(二)民俗形式注入宗教内容而形成的节庆文化——宗教对民俗的神圣化

宗教在流传发展中,为了适应当地群众需要,也对一些民俗、信仰活动进行采借,有的直接在原有的民俗事象中间输入宗教内容,增强神圣感和权威性。藏传佛教传入黑龙江地区后,与本土萨满教、民间信仰等相互适应、调合,将不少本属于萨满教和民间信仰的内容改成藏传佛教活动,并演变成民俗节庆。

1.藏传佛教借用道教和民间信仰

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借用道教和民间信仰而形成民俗节庆最典型的是王母娘娘庙会、泰山娘娘庙会和关帝庙会。这三位神祇原本属于道教和民间信仰,不属于佛教,也并非蒙古族原有的崇拜对象。后来,佛教将关羽列为护法,在寺庙普遍供奉。而黑龙江蒙古族信仰王母娘娘、泰山娘娘则是明显受到当地汉族的影响,从泰山娘娘庙会“在牧区没有这个节日,而在农区则特别盛行”[2]能够反映出来,并且这两位女神都因“求子”灵验而倍受尊崇,所以也被纳入到当地藏传佛教中来。

王母娘娘庙会,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传说这天是王母娘娘生日,寺庙诵经纪念。很多信徒香客在这一天到寺庙中祈愿求子。王母娘娘是道教和民间信仰的重要神祇,也被吸收进藏传佛教,并被蒙古群众接受。杜尔伯特旗的兴经寺,郭尔罗斯后旗的衍福寺、嵩龄寺等每年都进行王母娘娘庙会。

泰山娘娘庙会,在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纪念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也本是道教神祇,俗称泰山娘娘,传说她主生,所以民间视其为送子娘娘。庙会期间,人们为了多子多福、子孙满堂,都到寺里叩拜求子。一些不孕夫妇、无子女夫妇或子女有病的夫妇也专程赶来参加泰山娘娘庙会,祈求赐子传宗接代,儿女健康平安。祭拜结束后,所有参祭的人要依次爬上庙门前的“多子树”,向下抛掷从家中带来上供的小米面馒头。大人小孩在树底下等候抢馒头。传说不孕的妇女吃了这馒头能怀孕,普通人吃了多子多孙,小孩吃了祛病禳灾。庙会结束时,所以参祭人都要往“多子树”上拴一条红布,以示吉祥。杜尔伯特旗的富余正洁寺、兴经寺,扎赉特旗的双吉庙,郭尔罗斯后旗的衍福寺、嵩龄寺等每年都有泰山娘娘庙会。

关帝庙会,有两个日期,一个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也称祈雨会。传说这天是关羽单刀赴会时磨刀的日子,当天闪电具明,雷雨交加,所以民间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人们于是在这一天到寺庙里祭祀关公祈雨,以盼丰收。另一个是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传说这天是关羽诞辰。藏传佛教很推崇关羽,蒙古群众也常在家供奉关羽,所以也把关帝庙会作为隆重的节庆。

2.藏传佛教借用萨满教

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借用萨满教而形成民俗节庆最典型的是福广寺泉祀会,大智寺泉祀会,宗兴寺、福祥寺多克多尔山祭礼庙会,福广寺宝木勒神庙会,宝兴寺奥力布尔山庙会等。蒙古族祭祀山神、泉神等,本是萨满教的传统,自藏传佛教传入黑龙江地区,这些祭祀活动都被喇嘛取代了。藏传佛教直接借用了萨满教的仪式,只是改成佛教内容,将萨满神词改作为佛教经文,将血祭改为面食供品替代等等。这样,把原有的民俗信仰活动改成了藏传佛教性质的节庆了。

福广寺的泉祀会,在每年农历五月份,祭祀“布拉格”泉。黑龙江杜尔伯特部第五努图克游牧于布拉格草原,布拉格即是蒙古语“泉”的意思,因布拉格草原有一口清泉而得名。每到祭日,人们来到泉边,用传统的各种奶制品做祭品,并向泉口祈祷人畜平安。康熙年间,福广寺建成后将泉神请入寺庙供奉。每到五月祭祀时候,全寺喇嘛都诵读《祭泉经》在泉边祭祀,并抬着泉神的神像绕村一周,再安放回寺院进行祭拜,当地信徒和附近牧民均赶来参与,场面热烈。

大智寺的泉祀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初二日,祭祀大泉子和小泉子泉神。届时依克明安旗大智寺的喇嘛和当地信徒都到大泉子附近进行祭祀。喇嘛席地而坐,诵读《祭泉经》,群众面对泉口进行叩拜,然后用奶食品进行祭祀。祭祀完毕,僧俗共同进行野餐。据说这泉水饮用可以祛病禳灾,洗眼能去疾明目,一些有眼病的人也特意赶来泉边洗眼。

宗兴寺、福祥寺的多克多尔山祭礼庙会,在每年农历七月夜间。起初,多克多尔山祭礼由部落大萨满和酋长主持,藏传佛教传入后则由喇嘛诵经主祭,萨满教的《多克多尔山祭词》也被杜尔伯特旗富余正洁寺翁斯达忠盛阿喇嘛改写为散文形式的《多克多尔山祭礼经》。清代,祭祀多克多尔神山时,全体喇嘛到神山现场集体诵读经典,民众则默默许愿,原先“夜祭、无声祭、黑色牲祭、不食用祭品、火祭”[3]等萨满教古老仪式特点几乎照做不移,只是将原来仪式中黑色牲祭改为涂成黑色的面塑马替代。后来,随着时间发展,多克多尔山祭礼中一些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如公祭改为白天中午、贡品改为白毛色牲畜等等。

宝兴寺的奥力布尔山庙会,在每年农历八月。届时,宝兴寺喇嘛在山坳诵念《祭山经》,信徒则集于山坡进行祭拜。山祭结束时,每个参加祭祀的人还要肩扛一函经卷,围绕奥力布尔山转一圈祈福。

福广寺的宝木勒神庙会,在每年农历八月。宝木勒是“下凡”的意思,宝木勒神即长生天派来凡间保护畜牧的神,系萨满教古老尊神。祭日时候,福广寺喇嘛与当地群众在寺内一齐礼拜,感谢宝木勒神保佑人畜平安兴旺。

这类节庆活动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地域性特点。如王母娘娘庙会、泰山娘娘庙会多在与汉族杂居的农区藏传佛教寺庙,而祭祀山神、泉神等庙会也是在所属地区的寺庙进行。这种直接借用已有民俗信仰而发展成的节庆,很容易迎合当地群众心理需要,也易被接受。

(三)宗教和民俗在流传过程中合流而成的节庆文化——宗教与民俗的相互交融

宗教与民俗在发展流程过程中会出现合流,相互交融,从而形成节庆。最典型的是一些时令性节日与一些宗教仪式活动相结合以及由佛教纪念日发展开来的庙会节庆。例如,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寺庙小年祭祀火神诵读《火神经》,春节期间举行的祈愿大法会、弥勒经会以及举行法会纪念佛菩萨、祖师、高僧而发展为庙会等。

1.宗教仪式活动与时令性节日相结合

祭火经会,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这天也是传统的小年。蒙古族过年也是从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火开始。届时,各寺院喇嘛聚集经堂,俸诵《祭火经》以敬火神。

祈愿大法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日,纪念释迦牟尼佛,祈求吉祥平安。届时,寺院内喇嘛一起诵经,信徒们来上香叩头,奉献哈达,供养钱物。法会最后一天入夜还要点燃香、灯,信徒们随意献灯。富余正洁寺的祈愿大法会,献香灯最多时曾达到过千盏,因而又得名“灯会”。

弥勒经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四至十五及六月份举行。弥勒佛诞辰在正月初一日,是未来佛,人们祈求弥勒佛保佑一年吉祥。

这种宗教仪式内容和原本流传广泛的时令节日一经结合,相互交融,彼此促进,藏传佛教也丰富了原有民间节日的内容和样式。

2.佛教纪念日发展为庙会节庆

每逢佛菩萨或高僧生日、出家日、成道日、圆寂日或其他纪念日,寺庙都举行法会庆祝。这时,人们就集中到寺庙,久而久之寺庙周围形成集市,发展为庙会。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佛诞节庙会、观音庙会、查玛庙会等都是这样的节庆活动。

观音庙会,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传说这天是观世音菩萨的诞辰。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化身,也是佛教最受崇拜的菩萨之一,蒙古人称其为“阿日亚宝勒佛”。每到这天,人们来到寺庙诵经纪念观世音菩萨,叩拜求吉。

佛诞节庙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也称浴佛节。这天是释迦牟尼佛的诞辰,各寺庙都举行大法会活动纪念。这也是信徒最重视的节日。人们纷纷赶来参加庙会。

查玛庙会,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四月十四日至十五日、六月十四日或七月十五日举行,是藏传佛教比较大型的庙会。查玛,是蒙古语,指的是一种头戴面具进行表演的舞剧,带有祭祀和庆典性质,俗称“跳鬼”。跳查玛时,寺院喇嘛头戴鬼神及各种动物造型的面具,手持法器。参与表演查玛的人数有多有少,多者可达130人,少则也有20多人,一般有86人的、70人的、44人的不等。解放以前,黑龙江地区藏传佛教查玛庙会,主要在富余正洁寺、全禧平安寺、衍福寺、嵩龄寺、兴经寺等几个规模较大的寺庙举行。查玛庙会,也是传播佛教的有效方式和良好载体。在跳查玛结束时,还要举行驱鬼仪式。

这类节庆最初只是佛教的宗教纪念日,是信徒最虔诚和最坚定的宗教节日。渐渐地,庙会的集市性质和经济功能被逐渐强化,一些庙会还有丰富的娱乐项目。例如,黑龙江泰来县全禧平安寺,在举行庙会时候,远近几十里甚至百里之外的蒙古族善男信女都会带着银两、牛羊、炒米、奶制品等物品来赶庙会,奉赠礼物给寺庙和喇嘛。后来,庙会还发展为物资商品交流场所。全禧平安寺位于呼尔达河东畔,每逢庙会沿河东岸人们都会搭起百余座帐篷和摊床,上面摆满各类货物,也有开设饭馆的。庙会期间每天都有千人会集于此,热闹非凡。呼尔达河也正是得名于此,意为 “买卖河”。[4]

三、黑龙江藏传佛教民俗节庆的现代形态

藏传佛教正式传入黑龙江地区已经三百多年了,对民间节庆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民俗节庆在流传发展过程中,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有二种现代形态:

(一)演化为民间习俗的节庆

藏传佛教有清一代,几乎成为蒙古族全民信仰。但是,近代以来,藏传佛教在蒙古族中逐渐衰落。加之现代理念价值和主流观念的影响,藏传佛教对年轻一代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而许多藏传佛教节日,也很大程度上演化为民俗节日。比如,腊八喝粥、七月十五日烧纸、千灯节歌舞娱乐等等,节庆习俗被继承下来,但是佛教色彩却大大弱化了。

另外,庙会也是承载节庆的重要文化元素,不仅满足信徒精神信仰需求,还间接繁荣了物资交换和商品贸易。

(二)保留在藏传佛教的宗教节庆

藏传佛教传统节日,如诸佛菩萨圣诞、宗喀巴诞辰等,一经流传,延续至今,信徒也一直保持着相应的信仰习俗。这类节庆,在内容、形式上,都几乎没有改变,仍然继续传统。但如跳查玛等仪式,则因无人继承而中断了,非常可惜。

目前,黑龙江省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主要有肇源县的衍福寺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富裕正洁寺 (即清代富余正洁寺迁址重建,改名为“富裕正洁寺”)等。但因寺庙距离信徒聚居地方较远,每到藏传佛教节庆,一些信徒就只在自己家中上香、供灯、摆供、磕头了。而现在流传下来的现代宗教民俗节庆形态,则又呈现宗教和民俗相剥离的趋势,或者几乎完全成为日常生活习俗,或者几乎完全保留在宗教信仰仪式活动中,只有如千灯节等较少节庆还保持着宗教和民俗的互动关系。

[1]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9.

[2]波·少布.黑龙江蒙古族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217.

[3]波·少布.黑水蒙古论[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5.325-331.

[4]波·少布.黑龙江蒙古部落史[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378.

猜你喜欢
藏传佛教庙会农历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元宵节,逛庙会
2020农历庚子年鼠年
贵州各地节庆一览
日历
新年快乐2017农历丁酉年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