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兰
(江苏省姜堰中学 江苏 泰州 225500)
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多年,新课程改革给物理教学带来了盎然生机, 物理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和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然而,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本文就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困惑以及对新课程教学探索的点滴体会,从几个课堂教学案例展开评价,期望对平时教学有所助益.
案例一:有位教师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这一课时,没有按照教材思路展开教学,推导了速度公式、位移公式,然后就是介绍v-t图像的斜率、截距、面积,图像中点、线、面的意义,整节课看似紧凑清晰,其实学生的思维几乎无所适从.整节课课堂密度较大,在学生还不认识“斜率”等概念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求用来解决物理问题,学生难以接受.
启示:在高一的物理教学中不能让学生跨上高台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物理问题中所用到的数学知识教学滞后.例如,不在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在《数学4》中才出现,解三角形在《数学5》才出现,又如“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所要求的数学知识到《数学2》第二个二级主题“平面解析几何初步”才学到.其实这些物理必修所需要数学知识的教学滞后,也是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最主要的原因.
案例二:有位教师在公开课“电场、电场强度”的引入过程中通过魔术表演作为课堂导入. “你想像哈里波特一样拥有神奇的魔法吗?2009风靡欧美FunFlyStick魔法棒带你进入神奇的魔法世界!”教师把金属箔片扔向空中,同时举起魔棒对着金属箔片,魔棒会让金属箔片悬浮在空中,手中的魔棒好像带有魔力一样让箔片在空中悬浮.手摇动着,箔片会跟着手中的魔棒动.魔术表演时间花去大概十几分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看似师生互动频繁, 但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提升.进入具体的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时, 学生感到很茫然, 思维无所适从.究其原因, 这节课没有多少思维价值的“热闹现象”影响着学生.
启示: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可是有的教师在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 认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这样的无效教学是极其有害的.例如, 为实现三维目标, 有时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的表述划成很多支离破碎的、没有思维深度的“ 对不对” “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等小问题,不停地提问学生, 搞得满堂课看似非常热闹, 但没有丝毫的思维深度.结果课堂是“活” 起来、热闹起了, 但学生也少了一份思维的深度, 多了一份思维的混乱.有时,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管课程内容需不需要、合不合适, 一律搞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或者是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 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提升学生的技能.
案例三:有位教师在“欧姆定律”新授课上花了近半个小时让学生合作探究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结果教室内立即一片嗡嗡声,感觉小组内每个人都在发言.一段时间后,教师叫停,请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或到黑板前板演.在此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电路图连接错误、读数错误、电表量程选择错误等很多问题出现了,教师也只是站在讲台前等待.
现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并逐渐成为课改教学实践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看到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借助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前后两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展开讨论.然而,更多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师预期准备不当,有些任务并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要么学生很快得出结果,要么给再多的合作学习时间也难以形成结果;
(2)合作学习任务分工组织不具体,没有责任到人,所谓合作学习最终归结为少数人的智慧和努力;
(3)学生几乎没有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和要领,不会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耗费教学时间;
(4)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组织、指导和评价缺位,要么站在讲台前等待,要么准备下一教学环节的事,导致合作学习效能低下.
启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教改的一大任务,“改变学习方式” 的核心是让学生不做被动的“ 受教育者” ,而是做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物理新教材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强调合作、探究式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设计者是教师,主要由教师课前设计好,难度中等.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如概括、比较、组织、分解、综合等认知方面和表达、倾听、反馈、支持等交往方面的行为动词.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为4人左右,应考虑学生在学习能力、水平、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异质性,尽量做到优、中、差协调组合.合作学习小组中有组内分工,明确各人职责,建立必要的管理“公约”,为有序、有效的传递知识和表达观点,创设良好的讨论环境.教师一定要明确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和操作要领,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案例四:一教师在讲授“牛顿第三定律”时, 在短短的一节课里,一会儿合作, 一会儿视频, 运用了幻灯片、多媒体影像放映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 用了大量的篇幅和时间进行实物投影、动画演示、视频展示,并且不停地在变换,视听画面过杂,晃动频繁,让学生眼花缭乱.本来可以简单轻松讲解的一节课被搞成了杂乱的“集市”.
启示:教学情境多和教学方法杂, 一方面会导致学生疲于应付, 对教学重点和难点很难把握; 另一方面, 也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普及, 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 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一节课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仅教师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更严重的是,如果学生长期处于各种图画的诱惑下, 他们习惯了这种刺激, 不一定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 因而,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方式时, 应该以学生为本, 坚持科学适度的原则, 既要选择那些具有典型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材料, 又要采用最能使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
案例五:我校一位教师每教一届学生,毕业时学生因为物理课的精彩描述都给这位教师写上几十条所谓的“语录”.他在讲解电场强度时引用非诚勿扰的流行语说“你放,或者不放检验电荷,场源电荷的电场就在那里,不增不减.”讲到楞次定律时,为了表述感应电流的方向,他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很好的比喻让学生明白了“阻碍”二字的含义.在讲到功能关系时,他说“功就是一把尺,这把尺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让学生明白了做功的过程与能量转化的过程原来有对应的量度关系.对于“不确定关系、概率波”的讲解,这位教师的表述非常精彩:“如果从狭缝里射出某一光子,它会到达荧光屏上的什么位置?我不知道,它自己也不知道,但是它心里很清楚!它会跟已经到达的,即将到达的光子在屏上构成明暗相间的衍射图样!”
启示: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会上出不同的风格,从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语言魅力.教师语言苍白无力,平铺直叙,当然课堂就没有生机活力,学生的互动效果不会好,学习知识的内驱力较弱.作为我们高中的物理教师,课堂语言可以有抑扬顿挫的语调,可以用恰如其分的比喻,可以是精辟入理的分析,可以是妙趣横生的引导.物理语言如果达到这样的境界,学生才会喜欢这样的课堂,进而达到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改强调物理课堂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主,以物理现象、概念为载体,得出规律.当然我们教师在自身的教学中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加强在物理教学中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相关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