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琪
(青岛第二卫生学校,山东 青岛 26630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 Hp)是由 Marshall 在1982年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发现的一种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有关的病原菌。
197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Warren 在给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做组织切片时,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的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窦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联想到这种细菌可能和慢性胃炎有关系。由于胃内是强酸性,其他细菌在胃内均不能存活太久,幽门螺杆菌是寄生在胃内的唯一细菌。Warren 随后便投身于对Hp 的研究中。1981年,消化科医生Marshall 与Warren 合作,对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做了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后来,他们发现这种细菌还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有关。1982年Marshall 对Hp 的培养和分离成功,为了证实Hp 是引起胃炎的病原菌,Marshall 和另一位医生Morris 喝下了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一周后两人均患了严重的急性胃炎。正是因为幽门螺杆菌的发现,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则授予了Marshall 和 Warren。
Hp 感染会导致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部分消化不良、不明原因的急性胃炎也可能与Hp 感染有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约90.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0%左右的胃溃疡都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的感染率差异较大,发达国家人群的感染率为20.0%~40.0%,我国人群的感染率为21.0%~93.0%,市区为50.0%,郊区为68.8%,显然,Hp的感染与卫生状况和是否分餐有关。Hp 的发现对用抗生素治疗有关胃病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治愈了大量的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也进一步降低了胃癌的发病率。
当Marshall 和Warren 正在研究Hp 的时候,笔者正在念大学,笔者大学消化内科的教师在讲慢性胃炎时说:“有些人听到炎症就知道吃抗生素,关节炎、慢性胃炎患者也是如此。有的人竟说吃了四环素后胃炎症状明显减轻。”笔者的教师把这些观点说成是无知者愚昧的心理因素。他们过度主观自信、过分依赖前人的经验,从而断送了他们发现Hp 及其他有价值东西的机会。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把这种理念还灌输给了他们的学生。教师在口头上总是教育学生不要墨守成规、要开拓创新,却在不知不觉中束缚着学生的思维。
当下是改革迅猛发展的年代,教育教学的改革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内容、方法等,其中,转变观念是关键。很多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时,给学生制订好了模式,这只是将学生从一个小框架放到另一个大框架里,其本质是不变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要突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自由发挥和想像的空间,相信未来的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创新方面的能力会有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