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渗透压”说课设计

2013-03-18 21:22:50丁素君张会芬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渗透压纯水水分子

丁素君,张会芬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漯河 462002)

1 说教材

1.1 教材分析

“渗透压”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黄南珍主编的《无机化学》第一版教材第四章第三节“稀溶液的依数性”中的内容,是稀溶液的依数性之一,教学内容安排两学时。渗透压是无机化学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内容,临床医学中“输液的浓度”、“水中毒”、“水肿”、“水盐平衡”等均需应用渗透压知识。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掌握渗透压的定义,渗透方向的判断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1.2.2 能力目标 能计算渗透浓度,能利用渗透压知识解决生活中和医学领域的实际问题。

1.2.3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和分析现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1.3 教学重点及难点

1.3.1 教学重点 渗透现象、渗透压的概念;渗透方向的判断;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1.3.2 教学难点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2 说学情

教学对象是三年制大专一年级新生,通过中学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化学基础。但是考虑到药学专业生源中文科生和理科生基础的差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分层次、分梯度地开展教学活动(分组讨论、启发、总结)[1];同时要适当降低课程难度,从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如讲解“溶液的渗透压与温度”、“浓度的关系”时,可避免传统教学中繁琐地推导渗透压定律[2]。

3 说教法

将问题导入课堂教学,以问题的解决为课堂目标;应用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己的观察分析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具体。

4 说学法

学习渗透压概念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实验—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归纳总结;还可以采用类比学习法,学习“渗透浓度”时,与范特荷甫公式中的浓度相比较,通过现象抓本质,并通过判断渗透方向,解决有关渗透压的问题。

5 说教学程序

5.1 设疑引趣,问题导入(计划用时3分钟)

课堂导入部分,教师可将生活中和渗透压有关的问题引入课堂,从而拉近学生与课本间的距离,例如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腌制蔬菜时,往新鲜蔬菜上撒盐,蔬菜会失水发蔫,为什么?

(2)海水鱼不能在淡水中生活,为什么?

(3)临床上输液时使用的生理盐水浓度是9 g/L,浓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为什么?

解决这3个问题都需要学习渗透压知识,由此导入本课。

5.2 以旧引新,先做铺垫(计划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中学学习的扩散现象(如将少量浓糖水在不加搅拌的情况下缓慢滴入一杯纯水中,经过一段时间静置后会得到一杯均匀的糖水),为学习渗透现象做铺垫,因为渗透是特殊条件下的扩散现象,并强调扩散现象发生的条件:纯溶剂与溶液间或稀溶液与浓溶液间。接下来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用半透膜将纯水与蔗糖溶液隔开,会发生什么现象?

5.3 观察实验,分析问题,总结概念(计划用时25分钟)

教师用课件展示纯水与蔗糖溶液间渗透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溶液一侧液面升高,进而提问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讨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误区:很多学生认为溶液一侧液面升高是由于纯水一侧水分子向溶液一侧扩散。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会同时向另一侧扩散,但水分子数量不同。学生再一次经过讨论就基本可以做出正确回答:由于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的数目不同,单位时间内由纯水一侧向另一侧扩散的水分子数目多于由溶液一侧向另一侧扩散的水分子数目,经过时间累积导致溶液一侧液面升高。经过以上的分析讨论过程,教师最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现象的定义、渗透发生的条件、渗透方向的判断方法(单位体积内水分子多的一方指向水分子少的一方)及渗透压的定义。

5.4 由公式得规律,由故事记规律(计划用时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由范特荷甫公式Π=icRT得到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渗透压定律):当温度一定时,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无关。而对于强电解质溶液,需要引入纠正系数i(一个强电解质“分子”电离出的离子的数目)。为加深学生对纠正系数i的印象,教师可讲述范特荷甫与阿累尼乌斯之间的故事:范特荷甫提出渗透压定律之初,无法对纠正系数i做出科学解释。此时,另一位科学家阿累尼乌斯提出了电离学说,认为强电解质的一个“分子”在水中可电离出若干(i)个离子。电离学说在当时广受抨击,但当范特荷甫看到电离学说时却欣喜万分,认为电离学说为渗透压定律中的i值做出了合理的解释,由此两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成为知音[3]。

5.5 联想类比,学习新知(计划用时12分钟)

教师首先介绍体液中渗透活性物质的概念,进而提出新的知识点——渗透浓度。为形成有效的记忆链,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渗透浓度与范特荷甫公式中的浓度部分比较,并得出结论:渗透浓度其实就是范特荷甫公式中的浓度部分,同样,对于强电解质溶液要乘以纠正系数i,但要注意的是渗透浓度常用单位是mmol/L。最后教师借助例题对学生渗透浓度的计算能力进行强化。

5.6 应用所学,解决问题(计划用时10分钟)

教师首先介绍医学上的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的概念,接下来用课件展示红细胞在3种不同类型溶液中的形态,经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从而解决课堂伊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临床大量输液时所输的氯化钠溶液是9 g/L。因为9 g/L的氯化钠溶液是等渗溶液,能使红细胞保持正常的形态和生理功能。最后,教师例举医学上常用的等渗溶液,并要求学生记忆。

5.7 举一反三,抓住关键(计划用时20分钟)

教师首先介绍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的概念,接下来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上细胞失水、水中毒、水肿等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学生从渗透压对生物膜两侧水分、盐分的调节这个角度进行分析,只要能正确分析出渗透方向,问题便迎刃而解。之后提出类似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给患者换药时常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若用纯水好不好?配制眼用制剂时要不要考虑所配溶液的浓度问题?最后,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及化学与医学的紧密联系[4],从而进一步激发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8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计划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要点,强调解决渗透压问题时应抓住渗透方向这一原则,最后给学生布置作业。

6 说教学反思

对怎样进一步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行反思。

[1]李凤丽,效志刚.医专临床专业医学化学“缓冲溶液”说课设计方案[J].科技致富向导,2011(33):164,183.

[2]张勇.“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0(23):187-189.

[3]黄南珍.无机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马瑞菊.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探究——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8(11):291.■

猜你喜欢
渗透压纯水水分子
高考生物问答复习之渗透压
多少水分子才能称“一滴水”
科教新报(2021年11期)2021-05-12 19:50:11
纯水体系下水合物的生成及堵塞实验研究
不做生命的纯水
北方人(2018年16期)2018-08-20 06:01:22
化基本概念为源头活水
——2017年渗透压相关高考真题赏析
纯水就好
爱你(2016年4期)2016-12-06 05:15:27
为什么湿的纸会粘在一起?
科学之谜(2016年9期)2016-10-11 08:59:04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蜂蜜中耐高渗透压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
温控式连续制备分析纯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