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方燕
(巴州卫生学校,新疆 库尔勒 841000)
近年来,国家为了资助职业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了一系列新资助政策:自2007年秋季开学起,中、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在全国实施,国家助学金资助所有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2009年秋季上学期起,对公办中职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根据中央的相关政策,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的22项重点民生工程中,对职业教育帮扶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落实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基础上,对南疆3地州及乌什县、柯坪县就读中职学校(含技工)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三免一补”政策。根据以上政策,职业院校90%以上的一、二年级学生能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新资助政策吸引了大批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学习,为职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上得起学、接受职业教育,是党和国家总揽全局,高瞻远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而采取的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子孙、影响深远的重大举措。这些资助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深入宣传党和国家的这项惠民政策,做好国家新资助政策的贯彻落实工作已成为职业院校当前的重点工作。如何将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宣传工作与学生的感恩教育相结合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新课题。
国家新资助政策在资助范围、资助力度以及资助形式方面比过去有了长足进步,政策导向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职业院校的招生人数,但同时一些学生也存在错误思想认识问题。
(1)在家庭经济真正困难且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中,有部分人视之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取之心安、受之理得,助长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依赖心理。随着资助力度的加大,资助的金额越来越高,导致这些学生思想走入误区,以贫困为资本,一味依赖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不愿意通过获得奖学金、勤工俭学来解困,成为经济和思想的“双困生”。这也引发一些学生不贫装贫现象[1]。因此,对其学业未起到激励作用,也未能使其心怀感恩。
(2)家庭经济条件从最富有到最贫困之间应当是没有级次、没有台阶的直线,人为的分档定级会使因名额受限而未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者心理失衡。随着资助人数比例的增大,很多学生都想获得资助,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不要白不要”,通过各种途径争着获得资助,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恰当处理同学关系,不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2]。
(3)与“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和其他奖学金的奖励发生冲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一直是学校用以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行之有效的措施,过去一直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实施“三免一补”政策后,国家助学金最低额度为1500元,免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一年至少3000元,远远高于各种奖学金的额度,无形中冲淡了传统评优机制的作用,使不少学生产生“自身再努力,还不如弄个证明当贫困生实在”的想法。
(4)受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受助者虽然知道是国家的恩惠,但心中感恩意识却很淡薄,缺乏感激之情,部分学生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对学校的各类补助都急于争取,认为应当无代价获得,甚至有“舍我其谁”的想法,却从未想到国家、社会、学校为了给予他们补助需要做多少工作、花费多少心血,未曾想过是否还有更需要资助的同学。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从未想过要报答[3]。另外,学校的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受助农村学生中只有3%的人愿意回基层工作,97%的人想留在大城市或大企业。远离落后贫穷,追求高薪、环境好的工作是许多职业院校学生心中唯一的目标,他们没有想过自己也该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以上思想认识的存在都是由于学校对国家新资助政策宣传工作滞后,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甚至丧失造成的。因此,当前职业院校必须把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宣传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将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只有做好感恩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为宣传落实国家新资助政策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
感恩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黏合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个体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少些仇恨和对抗,多些宽厚和爱心,才能最终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对于目前受到助学金资助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达到德育目的。
职业院校必须做好国家新资助政策相关制度的深入宣讲,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内涵、申请条件等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报告会、交流会,让受助的学生表达感恩之情。学校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可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组织班会交流、辩论赛、征文等活动。充分发挥板报、广播、校刊和宣传栏等的舆论导向作用,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学生资助”网站专栏,发挥网络的教育功能。大力宣传在国家新资助政策的激励下受助学生奋发向上的典型事迹;国家助学金的评选和发放过程中,学生讲诚信、讲谦让的感人事迹;受助学生或其家长的感恩之情,回报社会的典型事迹;学生、家长、教师及社会各界对国家各项新资助政策的反响或语录等。对校园里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不守诚信等现象及时进行批露;对知恩图报、诚实守信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通过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和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家庭和父母的艰辛,政府排除万难为他们实施各项补助,教师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办理各项手续。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最终实现育人目标。
确定合理的资助标准,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认定组织,严格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全面细致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在进行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行科学动态管理,对受助学生既要每学年进行一次认定,又要定期、按一定比例进行资格复查,及时对家庭经济发生显著变化的学生做出受助调整;积极争取社会捐助,设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奖学金和社会企业奖学金、助学金,合理运用学费减免和特困补助政策,不断扩大受益学生的覆盖面。建立学生资助工作考核激励机制。为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完善对班主任和班级的考核奖励办法,考评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班级和优秀班主任的主要依据,将宣传工作和感恩教育成果纳入相关科室和班主任年终考核中,并作为班级下一年度国家助学金和减免学费名额分配的参考依据[4]。
学校一般都执行国家各项资助公示制度,但因工作量大等原因,受助生长期监督机制未受到重视。设计科学合理的“贫困学生认定测评表”,成立班级认定评议小组,组织班级学生不记名民主测评,同时组织班内学生对提交申请的学生进行评议,最后获得较全面、客观的综合评议结果,以避免因评定办法不合理而产生的不公平现象。当然,评定结果要有更加严密、细致的监管措施。学生意见箱、投诉平台等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想法,班级认定评议小组更要重点考察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学生的消费状况可作为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依据,有些学生评定之前省吃俭用,而一旦拿到助学金,首先拿出一部分钱犒劳在评定过程中对自己有过好处的人,大吃大喝,或一改以前勤俭节约的作风,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一定要通过监督体系纠正以上现象,并通过校内宣传、媒体通报,批评教育当事人和警示他人。
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孩子映照着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的表现便是家长教育的回应,孩子需要家长的关心和爱护,更需要家长去引导。学校通过家长开放日、家校联系卡、电话联系、家访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内容,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学者刘金铎在他的《道德体验论》中写道:“如今的学校德育未能达到引导者预期的效果,理论界称之为‘德育失效’,目前约束性道德教育无法使道德教育本身与体验者之间发生有效的情感关联,也不能使体验者个体把有关的道德知识与一定的实际道德情境有机结合起来,发生实际的体验,因而无法保证道德教育的实效。”所以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宣传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德育环境。为营造德育氛围,学校必须在教室、实验室及校园文化墙和宣传栏中设有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同时全体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宣传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德育目标。利用学科教材资源进行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的渗透。不仅德育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中贯穿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宣传和感恩教育,专业课教师也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感恩教育。
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使某种正确的认识、信念不动摇,只有经过连续的、长期的教育才能巩固。感恩教育的目标是不可能靠一次教育来实现的,一段时间的密集教育也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5]。对于思想相对独立、活跃,人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不断更新,并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发展态势的当代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建立国家新资助政策宣传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至关重要。一方面,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通过实践,创造条件让学生以诚信和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回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在报恩、施恩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减轻心理负担,进一步加深对感恩的认识,增强感恩意识,促进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把感恩教育同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在受助生传统的感恩意识中融入时代特点,增强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持续性[6]。学校可根据实际,每年组织“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开展“五个日”教育活动(“我为他人服务日”、“我替教师分忧日”、“我给集体添彩日”、“我帮校园美化日”、“我让承诺兑现日”),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形成助人为乐、文明自律、诚实守信、知恩感恩的良好品德。学校对“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进行认真的总结,针对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认真制定解决方案及措施,并将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各个阶段入学的学生都能了解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起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工作长效机制,推进学生资助工作不断完善。
当前加强对国家新资助政策的宣传,是职业院校德育中需要拓展的一个重要领域。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对国家新资助政策宣传和感恩教育结合的途径需要在方式、方法上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同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全面成长成才。
[1]王良.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特殊性研究[J].科学教育,2005(12):23-24.
[2]杨秀文,隋丽丽.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6):34-36.
[3]杨克非,周书行.对高校贫困生加强精神关怀的思考[J].科学教育论坛,2005(2):55-56.
[4]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41-43.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2004.
[6]李祥国,马晓蓉.高校资助工作与国家资助体系有机结合[J].价值工程,2011(25):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