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关系的预设研究*

2013-03-18 13:57:15田文霞
外语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复句焦点语句

郑 丹 田文霞 张 锐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大连民族学院, 大连 116600;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转折关系的预设研究*

郑 丹 田文霞 张 锐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大连民族学院, 大连 116600;吉林大学,长春 130012)

预设是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中共同关注的内容。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够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本文运用预设理论分析不同类型的转折关系的预设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预设触发语、焦点和信息结构等,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转折关系和预设理论的认识。

预设;转折关系;预设触发语;焦点

1 转折关系研究

1.1 转折关系的含义

现代汉语中,“转折”用来作为复句关系的概念,表示一种语法语义关系,称为“转折关系”。“转折”一词用于“指文章或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始见于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马氏文通》将转折复句称为“反正之句”,解释为:“反正之句者,即前后句意义相背,中假连字以捩转也。捩转而不用连字者亦有焉然不概见”(马建忠 1983:434)。把“转折”一词用于语法术语,出现“转折句”和“转折连词”,始见于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程晓明 1998:36)。

王力将转折复句解释为:“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情并成一句”(王力 1985:57)。吕叔湘指出,“凡是上下两事不谐和的,即所谓句意背戾的,都属于转折句。所说不谐和或背戾,多半是因为甲事在我们的心中引起一种预期,而乙事却轶出这个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其间有一转折”(吕叔湘 1982:340)。张志公对转折复句的解释是:“前一个分句说了一个意思,后一个分句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做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个分句全然相反的意思或者同前一个分句相对的意思,这样两个分句的关系就是转折关系”(张志公 1980:216)。郭志良将转折关系语段表述为:“一个复合关系语段,其前后两个语段同真,视为表意重心的核心语段所表示的意思与其参照语段的预期相反或基本相反,成为异态”(郭志良 2005:56)。

英语中,Winter & Rimon(1994)以及Spenader(2004)等将转折关系看做由以推理为依据的可取消的世界背景知识所许可的一种关系。这表明,语境在语句理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Rudolph将转折关系描述为说话者的观点:两事件状态是同时的,第二个事件状态与第一个事件状态在某些信息上相冲突(Rudolph 1996:20)。Mann & Thompson(1988)持相似观点,指出两事件状态呈现转折关系:(1) 两者具有一些相似的方面,至少是共同的结合点;(2) 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否则的话它们就是同一的了);最重要的是(3)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郑丹 2011:44)。

综合中外学者观点,转折关系表示的是前一个分句/句子说了一个意思,后一个分句/句子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句子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说出同前一个分句/句子全然相反或者相对的意思。即是说,前后语句所表达的语义在任何层面,借助任何可能的手段而产生冲突就是转折。

1.2 转折关系的类型

关于转折关系的类型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英文中,Halliday(1985)将转折关系分为相反性(adversative)、对比性(contrastive)、修正性(corrective)和删除性(dismissive)。Mauri(2008)将转折关系分为“相反意义的转折”(oppositive contrast)、“修正转折”(corrective contrast)和“与预期相反的转折”(counterexpectation contrast)3类。Lakoff(1971),Hobbs(1985)和Wolf & Gibson(2005)等人则将转折关系分为“对预期否定的转折”(denial of expectation)和“语义相反的转折”(semantic opposition)两类。

汉语中,学者们按照逻辑语义关系和转折程度也将转折关系分为不同类型。黎锦熙先生(1924)将转折复句归为等立复句,并根据转折的程度将转折复句分为“重转的”、“轻转的”、“意外的”3类(郭志良 2005:1-2)。王维贤(1997)将转折复句分为3类:(1)表让步的和表转折的关联词语成对使用的让步句,代表句式“虽然A,但是B”;(2)单用转折的关联词语的转折句,代表句式“A,但是B”;(3)不用关联词语的意合句,代表句式“A,[但是]B” (王维贤 1997:136)。邢福义(1985,1993,2005)关于转折的研究成果颇丰,他从逻辑语义出发将转折关系从广义上划分为转折句、让步句和假转句3类。

结合上述研究,本文按照邢福义先生关于转折关系的分类方法,认为转折关系包括转折句、让步句和假转句。转折句表示直截了当的转折关系,让步句表示先作让步的转折关系,假转句表示假言否定性的转折关系(邢福义 1993:366)。

2 预设理论

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为前提、先设,对它的分析始于语言哲学和逻辑学,是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Frege)在探讨意义(sense)和所指(reference)的区别时所注意到的现象。Frege在1892年撰写的《意义与所指》一文中用预设来解释一些语义-逻辑现象(何自然 2002)。

20世纪60年代开始,预设进入语言学领域,它首先在语义学范围内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后来,围绕“所指”问题,罗素(Russell)、斯特劳逊(Strawson)等人又对预设进行了补充和发展。Strawson(1974)将预设看做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推理关系,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魏在江 2003:32)。因此,预设也一直是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到了70年代,斯托纳克尔(Stalnaker)和基南(Keenan)等语言学家注意到,预设与语境关系密切,这就牵涉到预设的合适性问题;而且预设一定是交际双方公知的信息。到了80年代,菲尔莫尔(Fillmore)、佛孔尼尔(Facuconnier)、莱可夫(Lakoff)等人将预设融入到了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中。后来,有的学者(Borutti 1984,Harris 1995)开始关注预设对话语生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预设去实现一定的交际效果(何自然 2002)。

2.1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预设可以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语义预设是从语句的意义或命题的真假值来考察和定义的,语义预设定义为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而有些语句,预设是说话人而不是句子或命题制造的,是说话人和命题的关系,这就是语用预设(杨年保 2005,邓滢 2011)。

语义预设从逻辑真值角度出发,考察两个句子或命题之间的语义关系,它依附于语言的表层结构。语义预设具有稳定性、抽象性、可变性等特征(易晗静 2010)。但是,预设如果单纯依靠逻辑-语义分析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语义预设存在一些缺陷(详细参见何自然 2002)。语义预设分析的不足表明,预设不仅仅产生于真或假的语句中,而且还可以产生于一定的语用知识中。预设也可以视为一种语用现象。

语用预设由Robert Stalnaker提出。Stalnaker(1974)认为,“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前提;这个命题就是说话人本人设想或相信的;它是说话人设想和相信他的说话对象能够清醒认定的”(李雯婧 2008:264)。

目前对于什么是语用预设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理解。第一,语用预设是共同知识;第二,语用预设是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第三:语用预设是那些与语境敏感,而且与发话人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俞如珍 1996,杨年保 2005)。

何自然(2002)指出,语用预设的两个特征是合适性和共知性。合适性指的是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语用预设体现的就是话语及其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很多时候只有一定的文化条件或者语境条件得到满足以后,话语本身或非字面意义才能够被人们理解。共知性指的是没有在语句的字面上直接体现出来,但却是交际双方共知的或是能够推导出来的内容,即格伦迪(Grundy 2000)所说的“共知假设”(shared assumption)。

何自然(2002)认为,预设的语义分析要么探究语句中命题的真值条件,要么以预设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的语义结构为研究对象;而预设的语用分析则主要从真值条件语义学解释预设时所体现的局限出发,研究在特殊语境条件下预设保留和取消的语用因素。

2.2 预设与焦点和信息结构

对信息结构的研究始于布拉格学派。信息单位是一种由新的和已知的信息构成的结构(Halliday 1985)。已知信息是发话人主观认为受话人已经知道或者能够推知的信息,从这个意思上讲,预设是已知信息。而新信息就是受话者还不知道的信息。

“焦点”(focus)是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话语分析等语言学各个学科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各个学派共同关注的问题(徐烈炯 2001:10)。关于何谓焦点,不同学者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Halliday(1967)和Rochmen(1986)都认为焦点反映的是句子中的新信息,Chomsky(1971)和Jackendoff(1972)则从预设的角度认为焦点是“说话人假设不为听话人所共知的信息”。范晓和张豫峰将焦点定义为:“句子所表达的信息中着重说明的部分或者发话人有意强调的部分,属于语用平面”(范晓 张豫峰 2003:340)。袁毓林指出,“焦点是一个句子中在意义上比较突出的部分,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格外注意的部分”(袁毓林 2003:323)。概言之,焦点是表意的重点或话语焦点,是说话者须要强调的内容;它传递的是话语的新信息,即非预设部分。

关于预设、调核和焦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张克定从预设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张克定 1999)。他指出,预设是已知信息,说话人须要根据预设来判断句中调核的位置,调核一般在预设之外,即焦点上,也就是说话者所要传递的新信息。三者之中,预设是关键,调核是手段,焦点是目的(张克定 1999:26)。此外,王宏军(2009)、陈小兆(2009)等人也进行过相关研究。预设与焦点和信息结构有密切关联。

3 转折关系的预设研究

格赖斯(1961)曾就英语中but的规约隐涵谈论过转折句“p∧q”的逻辑分析。他指出,从真值条件语义学的角度讲,but与and的意义是相同的,只要它们连接的前后项为真,则命题为真。但是,but连接的前后项在语义上还有对比的意思,这是and所不具备的(刘家昆 2007:15)。

汉语学界对转折关系进行预设研究的首推张斌和王维贤两位先生。王维贤(1995)明确提出,“虽然A,但是B”的预设是“A→M1┐B”,并指出当A→NB,A→N┐B,A→M3┐B的时候,不能构成“虽然A,但是B”;如果A与B之间既没有条件关系,又没有明显的相反、相对或在程度上更高一级的关系,也不能构成“虽然A,但是B”(王维贤 1997,郭志良 2005)。此外,吕叔湘(2000)、胡裕树 (2001)、张洪超和刘昌华(2007)、王跃平(2007)、王永华和王义娜(2008)、张世涛和孙莎琪(2010)等人也对转折关系中的预设内容、预设触发语以及转折复句的表意焦点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不过学者们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研究中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鉴于此,本文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在邢福义关于转折关系分类的基础上,分别探讨3类转折关系中预设的内容、预设触发语以及焦点等问题,以期加深对转折关系和预设理论的认识。

3.1 转折句的预设研究

邢福义(2001, 2005)认为,转折句指的是直截了当的转折。转折句典型的语义结构可以描述为:“(p→q)∧(p→q)”,就是说:

(1)甲事件出现或发生了;(p)

(3)事实上乙事件没有出现或发生。(q)

反之亦然:(1)甲事件没有出现或发生;(p)

(3)事实上乙事件出现或发生了。(q)

1) 语法论著常说名词都不能受副词“不”的否定,可是偏偏有“人不人, 鬼不鬼;山不山, 水不水;男不男, 女不女”等等例外。

语义结构:①语法论著常说名词都不能受副词“不”的否定;(p)

②因此不能产生“人不人, 鬼不鬼;山不山, 水不水;男不男, 女不女”等例子;(q)

③可是偏偏有“人不人, 鬼不鬼;山不山, 水不水;男不男, 女不女”等等例子。(q)

2)Some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L2 learners with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tend to merge their two language systems and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ir processing or produc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 However, the advanced group of the present study seemed to 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ir L1 and L2 when making requests.

语义结构:① Some previous research has suggested that L2 learners with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tend to merge their two language systems and there i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ir processing or production of the two languages;(p)

②Therefore, they should behave the same in their L1 and L2 when making requests;(q)

③ However, the advanced group of the present study seemed to behave differently in their L1 and L2 when making requests.(q)

上两例中划线部分为预设内容。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出,转折句中隐含的信息是“q”,即预设,也是作者相信读者能够推知的信息;与此相对的,“q”则为语句的焦点,即作者想要传递的新信息。上两例中,由句①自然推导出来的是句②(q,预设,已知信息),但是实际发生的情况却是句③(q,焦点,新信息)。

此外我们也发现,例1中的预设触发语为“可是”,含有“不能产生‘人不人;鬼不鬼;山不山;水不水;男不男女不女’等例子”的预设;例2中的预设触发语为“however”,含有“L1和L2学习者在使用拒绝言语时应表现一致”的预设。也就是说,转折句中的转折关联词为预设触发语,并且由其所引导的句子为转折句的新信息部分。这也同吕叔湘(2000)和胡裕树(2001)两位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

3.2 让步句的预设研究

在表意作用上,表示让步关系句子的特点是故意从相反的方向借A事来强调C事不受A事的影响。同时,有了A条件但产生的结果却不是因A条件应产生出的B结果,而是C结果,因此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的偏句和正句之间也存在着转折关系。让步句又分为直言让步句和假言让步句两大类,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这两类让步句的预设。

3.21 直言让步句

直言让步句表示的是乙事的成立不受甲事的影响,其典型的话语标记为“虽然……但是”。我们可以将其表述为:(p→q)∧(p∧q),即:

(1)甲事件出现或发生了;(p)

(3)乙事件仍然出现或发生了。(q)

1)单数第一人称“I”尽管出现的频次很低, 但在各学科的论文中都有使用。

预设1:单数第一人称“I”确实出现了。(Tp)

语义结构:①单数第一人称“I”出现的频次很低;(p)

③但在各学科的论文中都有使用。(q)

2)虽然这些情况在汉语中相对较少,但是也引起学习者的重视。

预设1:这些情况在汉语中确实出现了。(Tp)

语义结构:① 这些情况在汉语中相对较少;(p)

③ 但是也引起学习者的重视。(q)

3)Although Slava’s turn has not reached a point of possible completion, VV intervenes to initiate and complete a correction, replacing komandyrovka with vidrjadzěnnja.

预设1:In fact, Slava’s turn has not reached a point of completion. (Tp)

语义结构:① Slava’s turn has not reached a point of possible completion;(p)

② VV should not intervene to initiate or complete a correction;(q)

③ VV intervenes to initiate and complete a correction.(q)

划线部分为预设内容。从上述例句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出,“Tp”和“q”为直言让步句的预设。让步词语预设了隐含内容。因此相应地,语意焦点就落在q上,也就是说,转折意思出现的语句多为焦点,即新信息。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当作者有意将“尽管”或“虽然”后置时,语意焦点就须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作者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强调条件。例如:

4)因此, 这种批判体现了普通群众对施政机关的监督, 对社会生活的关切, 尽管是以反讽的方式表达。

3.22 假言让步句

“即使”是引导假言让步句的典型话语标记。邢福义(1985)指出,“即使”引导的句子,既可以表示假设,也可以表示事实。因此,可以将假言让步句分为实言虚让句和假言虚让句两类,我们将分别分析两类假言让步句的预设。

3.221实言虚让句

实言虚让句指的是关联词语后引导的可以成为事实,整个句子是对某种事实的让步。王跃平(2007)认为,实言虚让句的深层语义结构为:(p→q)∧(p∧Jq)(Jq表示“仅仅q”),(p→Jq)是其规约隐涵。预设的逻辑形式表示为:

(1)p→Tp(“p为真”)

1)即使这些构式进入小句层面的连动结构,这一概念描写的凸显依旧没有完全隐逝。

预设1:这些构式可以进入小句层面的连动结构。(Tp)

语义结构:① 这些构式进入小句层面的连动结构;(p)

③ 这一概念描写的凸显仍旧没有完全消逝。(q)

② 这一概念描写的凸显则更加不可能完全隐逝。(Gq)

2)问题是,即便我们把“这个”、“一个”、“我的”这些成分整体上看作限定词,仍然可以看到它们在一个名词短语里共现的现象。

预设1:“这个”、“一个”、“我的”这些成分整体上可以看作限定词。(Tp)

语义结构:① 我们把“这个”、“一个”、“我的”这些成分整体上看作限定词;(p)

③ 它们仍然在一个名词短语里共现。(q)

语义结构:① 如果不把“这个”、“一个”、“我的”这些成分整体上看作限定词;(p)

② 它们更会在一个名词短语里共现。(Gq)

3) Even if the input is comprehensible, L2 learning canno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

预设1:The input could be comprehensible. (Tp)

语义结构:① The input is comprehensible;(p)

② L2 learning migh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Kq)

③ In fact L2 learning canno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q)

语义结构:① If the input is not comprehensible;(p)

② Needless to say that L2 learning cannot be affected by exposure to positive input alone.(Gq)

3.222假言虚让句

假言虚让句指的是关联词语后面引导的内容是夸张的,不可能成为事实。王跃平指出,假言虚让句中,让步句隐含着“退一步讲”的意思,也就是说,讲话者相信还存在着“不退一步讲”(p)的情况。“p”可以表示:第一,实际上不是p或实际上不会p;第二,p实际上很可能不p;第三,p实际上不可能p(王跃平 2007:56)。因此,他将假言虚让句的深层语义结构表述为:(p→q)∧(p→Gq)(Gq表示“更加q”),其中(p→Gq)是假言虚让句的规约隐涵,“p”是预设。我们认为,假言虚让句还预设了“Fp”(p为假)。例如(划线部分为预设内容):

1)即使是非常严谨、巧妙的设计,仍然无法保证它与自然语料的同质性。

预设1:没有非常严谨、巧妙的设计。(Fp)

② 更加无法保证它与自然语料的同质性。(Gq)

2)We can assume that even if no major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exist between dyslexic students and their non-dyslexic peers,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tivation for the two groups might be different.

预设1:It is impossible that there are no major quantitative difference in motivation exist between dyslexic students and their non-dyslexic peers. (Fp)

语义结构:① If there are major quantitativ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between dyslexic students and their non-dyslexic peers; (p)

②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motivation for the two groups must be different.(Gq)

尽管我们将让步性转折关系分为两类进行分析,但是通过对每类预设的研究,我们发现一般情况下,语句“q”是语意焦点,即作者要传达的新信息(特殊句式语句的焦点另作考虑);而q又一般是由转折词引导的语句。让步句中,让步词为预设触发语,转折词引出语意焦点所在语句。这与胡裕树(2001)先生指出的“让步句属于偏正复句,表意的重心应在正句上”的观点是一致的。

3.3 假转句的预设研究

假转句是表示假言否定性的转折关系。典型的假转性转折关系可以描述为“p1(p2),否则q”,某隐含部分“p2”为预设部分。例如(划线部分为预设内容):

1)所以,一套特征描写必须是能够运算的,否则对于处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系统来说是无效的。

语义结构:① 一套特征描写必须是能够运算的;(p1)

② 这样对于处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系统来说才是有效的;(p2)

③ 否则对于处理自然语言的计算机系统来说是无效的。(q)

2) 例(41)中“其”不可缺少, 除非改成另一种表达形式。

语义结构:① 例(41)中“其”不可缺少;(q)

② 改成另一种表达形式;(p1)

③“其”则可以缺少。(p2)

从上两例可以发现,由“否则”和“除非”引导的假转句的预设方式稍有不同。前者顺序为“p1(p2),否则q”,后者为“q,除非p1(否则p2)”。不过不论哪种形式,p2都是预设内容,q是与p2相对的结构;而p1为语意焦点。有时,因为作者已经指明p2,因此整体“p”为语意焦点。须要说明的是,在选择性假转句中,语意焦点须要根据语境而确定。下面再看两个英文的例子(划线部分为预设内容):

3) In volitional constructions, they must recognize that the infinitive is required when the matrix and embedded subjects are identical, but otherwise develop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subjunctive in these embedded clauses consistently.

语义结构:① ...The infinitive is required when the matrix and embedded subjects are identical;(p1)

② And do not produce the subjuctive in these embedded claused;(p2)

③ Otherwise develop the ability to produce the subjunctive in these embedded clauses consistently.(q)

4) The whiskers of the boxplot extend out to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cores of the distribution, unless these points are distant from the box.

语义结构:① The whiskers of the boxplot extend out to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cores of the distribution;(q)

② If these points are distant from the box;(p1)

③ They will not extend out to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scores of the distribution.(p2)

4 结束语

本文将预设理论应用于转折关系研究中。通过对英汉语中不同类型的转折关系的分析发现,转折句中,逻辑语义结构为(p→q)∧(p→q),其中“q”是预设,是已知的信息;q是语意焦点,是新信息。直言让步句和实言虚让句的预设与转折句相同,为“q”,此外还预设了 “Tp”;而假言虚让句逻辑形式表述为:(p→q)∧(p→Gq),预设为“p”和“Fp”。让步句中,让步词为预设触发语,转折词引导语意焦点所在语句。假转句可以描述为“p1(p2),否则q”,“p2”为预设;假转句的语意焦点一般在p1上。不过语意焦点的确定还须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预设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和语言哲学界共同关注的内容。本文通过对英汉语中3类不同类型的转折关系的预设内容、预设触发语以及语意焦点等的分析,尝试进一步探究转折关系中的预设问题,以期加深对预设理论的认识。

陈小兆. 论预设与原句[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5).

程晓明. 转折句式与转折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

邓 滢. 俄语动词体的预设功能[J]. 外语教学, 2011(3).

范 晓 张豫峰. 语法理论纲要[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郭志良. 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5.

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修订版)[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黎锦熙. 新著国语文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

李雯婧. 预设研究综述[J]. 安徽文学, 2008 (3).

刘家昆. 转折句“p∧q”的逻辑分析[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7.

吕叔湘. 中国文法要略[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

马建忠著. 吕叔湘 王海棻编.《马氏文通》读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王宏军. 论汉英“焦点”与“预设”的表现手段[J]. 外国文学, 2009(2).

王 力.中国语法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6.

王维贤.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7.

王永平 王义娜. 转折复句中的预设作用和触发手段[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王跃平.试析虚拟性让步句的规约隐涵和预设[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

魏在江.预设研究的多维思考[J]. 外语教学, 2003 (2).

邢福义 汪国胜.现代汉语[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徐烈炯. 焦点的不同概念及其在汉语中的表现形式[J]. 现代中国语研究, 2001(3).

杨年保.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J]. 云梦学刊, 2005(3).

易晗静. 浅谈语义预设及其特征[J]. 科技信息, 2010 (4).

俞如珍. 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和会话含义[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6(1).

袁毓林. 从预设看否定形式的比喻[J]. 汉语学习, 1987 (1).

张洪超 刘昌华. 让步复句的预设研究[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

张克定.汉语语用否定的限制条件[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1).

张世涛 孙莎琪. 预设冲突及三种语义关系对“却、但”的句法选择[J].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10(4).

张志公.汉语知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郑 丹. 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的转折关系研究[J]. 外语学刊, 2011(6).

Chomsky, N. Deep Structure, Surface Strueture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A]. In D. Steinberg & L.Jakobovits (eds.).Semantics:AnInterdisciplinaryReaderinPhilosophy,LinguisticsandPhychology[C]. Cambridge: CUP, 1971.

Halliday, M. A. K. 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 in English[J].JournalofLinguistics, 1967(3).

Halliday, M. A. K. & R. Hasan.CohesioninEnglish[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5.

Jackendoff, R.S.SemanticsInterpretationinGenerativeGrammar[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72.

Jerry, R. Hobbs. On the Coherence and Structure of Discourse[R].CenterfortheStudyofLanguageandInformation, Technical Report, Report No. CSLI-85-37, 1985.

Lakoff, R.If,AndsandButsabout Conjunction[A]. In Charles, J. Fillmore (ed.).StudiesinLinguisticSemantics[C]. New York: Holt, Reinhart and Winston, 1971.

Mauri, C.CoordinationRelationsintheLanguageofEuropeandBeyond[M]. Berlin &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 2008.

Rochemont, M.FocusinGenerativeGrammar[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86.

Wolf, F. & Gibson, E. Representation Discourse Cohe-rence: A Corpus-based Study[J].ComputationalLinguistics, 2005 (2).

【责任编辑王松鹤】

AStudyonthePresuppositionsofAdversativeRelations

Zheng Dan Tian Wen-xia Zhang Rui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130024 Changchun, China;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Presupposition is an important topic both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Strawson has pointed out that every utterance has a presupposition. In this paper, we will apply presupposition theory into the analy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adversative relations, which aims at exploring the nature of adversative relations and presupposition theory.

presupposition;adversative relation;presupposition trigger; focus

H030

A

1000-0100(2013)03-0024-7

2013-01-1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汉最小篇章模式对比研究”(10BYY006)、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制度经济学的人文社科评价系统的制度分析与路径选择”(10YJA630144)、辽宁省社科联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构及相关问题研究”(2013lslktziglx-37)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资助项目“英汉广告语篇模式对比研究——‘问题-解决’模式与‘起承转合’模式的研究”(10SSXT12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复句焦点语句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焦点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韩国语复句结构的二分说
东疆学刊(2021年4期)2021-02-12 01:51:18
重点:语句衔接
“两会”焦点
南方周末(2018-03-08)2018-03-08 08:34:56
本期焦点
精彩语句
焦点
摄影之友(2016年8期)2016-05-14 11:30:04
复句内部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