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互联网新媒体的“临界点”真的到来了——对话: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

2013-03-18 03:00曹素妨
中国传媒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延平临界点用户

本刊记者 曹素妨

弃“纸”从“网”

记者:我们知道您是媒体出身,1995年进入互联网领域,先后在《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主持互联网研究专栏,曾经担任《互联网周刊》总编等职务,也出版过很多部研究专著,后来为什么放弃传统媒体行业转战互联网新媒体?

胡延平:2002年底我离开《互联网周刊》后,曾经想过要不要再去做媒体,包括报纸和杂志。但是在2003年的时候,我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放弃,原因只有一点: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又兼互联网从业者,我在2003年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个业态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是什么?就是纸媒成本效率的天花板,以及互联网新媒体成本的临界点。这个天花板和临界点意味着我做纸媒只是一种情结,或者是一个媒体人的一种理想。要想在短时间内以较好的成本效率大规模地服务成千上万的用户,纸媒有其天然的瓶颈,而互联网新媒体迎来了这个临界点。如果说十年前我的这些判断还为时过早的话,那么2013年互联网新媒体的这个临界点真的到来了。

记者:互联网新媒体的这个临界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大体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胡延平:互联网新媒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发展是一场自己对自己的革命,大致有三个关键的时间点:1、1995年互联网新媒体开始出现;2、2000年之后互联网新媒体开始呈现规模化的发展;3、2010年之后,互联网新媒体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全新”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主流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和离散化。这是互联网新媒体进化的五种趋向,也是前面我们所提到了临界点。主流化,是数量和信任上的临界点。移动化,是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临界点。社会化,是关系和用户取向的临界点。数据化,是结构连接的临界点。离散化,是解构和去中心的临界点。

主流化:数量、信任的临界点

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不论从使用人群、新媒体数量还是使用时长上来看,互联网新媒体已经到了与电视势均力敌的格局。

胡延平,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

胡延平先生1995年进入互联网领域,先后在《北京青年报》等媒体主持互联网研究专栏,曾经担任《互联网周刊》总编、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主任等职务。出版多部研究专著,包括《第四种力量——新四化路途当中的信息化与信息产业生态观察》、《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第二次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美国经济新秩序》、《数字蓝皮书·2001中国网络经济发展生态报告》、《预约新千年》、《奔腾时代》等。2004年起至今,主持中国互联网发展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调查及报告——中国互联网调查及年度报告。

记者:以上五种变化趋向中,您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胡延平:主流化。这个主流主要是以互联网新媒体的用户量和用户对其的信任度为标志的。我们都知道,目前用户量最大的媒体依然是电视,但是电视的开机率约为30%,按照中国的人口总量计算,电视覆盖到的用户是4亿多。2013年最新数据统计,中国仅智能手机用户就已经突破4亿,再加上PC互联网用户和其他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单从数量上来看谁是第一媒体,谁是主流化媒体,不言而喻。另外,从社科院的最新报告得知,在用户的信任度方面,30岁以下青年群体最信任网络的比例相对更高,占21.6%,超过报纸,排在第二。“生活质量报告”还设计了一个情景来测试城市居民对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信任度对比。经查,如果发生某一事件,在开通了微博的人中,44.4%的人更相信微博上的信息,比信任新闻联播的 38.7%略高。这虽然不能反映整体的信任度比例,但至少反映出用户对其所选择媒体的信任度的一种偏向。也就是说,选择互联网新媒体的用户越来越多,而用户对其所选择的媒体信任度又是高于其他媒体的。

记者:那么,媒体怎样使自己变成用户的选择?

胡延平:要想在激烈的互联网新媒体的竞赛中获得胜利,关键就在于能否对用户进行有效的追踪,使自己变成用户的选择。用户往什么方向走,我们就往什么地方去。除了进入和融合,还有一点就是感知。不仅仅是舆情的监控,还要从深层意义上感知用户在哪里,用户在做什么,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是什么。基于这样的感知,然后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实时的、有效的信息和应用。比如移动搜索引擎的迅速蹿红,《2012年中国移动搜索市场研究报告》调查显示,移动搜索已成为市场渗透率最高的移动应用,用户使用移动搜索引擎主要集中交通出行、购物决策、专业学习、消磨时间、应用搜索、周边消费等方面。目前移动搜索用户规模已近3亿,其移动搜索的行为将可以准确反映出市场的主动需求,移动搜索热点将在未来成为开发者开发应用的“晴雨表”。对于开发者来讲,主动把握移动搜索用户的主动需求,并以此为指导,就有希望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的APP。

移动化:时间、空间的临界点

移动化浪潮是伴随着手机、智能终端等产生而出现的新的社会现象。如今移动终端迅速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接触外来信息的主流平台,就连曾经红极一时的PC电脑也逐渐开始被冷落。整个社会信息接触、消费行为、社会活动等更多的呈现移动化趋势。

记者:您认为互联网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最本质的变化是什么?

胡延平:在我看来,最本质的变化是移动化。这是我所讲的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第二个临界点,也就是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临界点,是对每一位用户时间的占有,以及与其距离贴近的程度。单从数量上来看,移动用户数量2012年末整体在5.3亿左右,并且在2013年还会有一个超越,移动终端数量,智能手机的销量在2012年时就超过了非智能手机和PC非智能机。移动终端把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又重新整合起来,比如,浏览新闻、娱乐、观看视频等,同时还在空间意义上给用户全新的体验,比如,移动电子商务。

记者: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称,经历了台式机、笔记本给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增长之后,现在移动电商进入了发力阶段。对此,您怎么看?

胡延平:这种态势在我国国内也同样出现了。可以说,“移动化”已经成为电商的“关键词”。移动电子商务,已经到了一个引爆的临界点。2012年,国内的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50.4亿,去年“双十一”一天仅天猫商城的手机支付额就达到9.4亿,一些比较火的团购业像拉手、糯米团等的移动端收入占比已达到三成左右。2013年整个电商是12000多亿,其中移动网购的成长是140%,160%,包括用户、总和的年增长,无论是淘宝还是京东都把移动作为2013年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开展相关的布局。按照这样的态势发展,电商移动化很可能成为电商市场的主要格局。这要求移动电子商务要在技术和应用上也要有更大的创新。比如,通过移动多维技术创新互动,增强用户体验,促进订单生成。

社会化:关系、取向的临界点

在新媒体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之后,我们也随之步入了社交媒体时代,媒体的社会化不仅仅使媒体的分布场景发生了变化,也意味着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转移。发布信息已不再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能发挥信息分享的力量。雅安地震发生后,有人用微信帮助灾区的人们寻找失散的亲人,有人用微博传递祝福和感恩。

记者:有人认为“社交”垄断移动终端更多时长,您同意此观点吗?

胡延平:完全同意。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趋向是社会化的发展趋向,这意味着新媒体从关系和用户自身取向来讲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时长中,社交也已经成为第一位。社交网路被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其次,用户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的通过社交化方式获取。我们知道,基于PC的搜索量其实已经开始下降了,下一个阶段流量下降也是为时不久的事情。比如,移动终端的营销效果的能量释放有三点,除了数据和传感器,还有一个是移动终端的营销,它一定会因为社交网络而倍增。

记者:在2012年10月份前后,微信的使用时长超过了一直独占鳌头的微博,而且微信用户也早超过了微博。对此,您怎样看?

胡延平:互联网领域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自己对自己的革命,微信对微博的超越就是很好的说明。到2013年末,微信的用户量将会达到4亿规模,这是我们的预期。所以很多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腾讯会不会成为虚拟的运营商,成为最大的运营商。这是从通讯信息的交互意义上来讲的。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虽然微信超越微博已经不再是问题了,但是最大的社会化媒体仍是新浪微博,微博在下一个阶段作为若干体系的、传播力很强的媒体,仍然会有很好的表现,比如,新闻资讯。

数据化:结构、连接的临界点

互联网新技术的普及,将每个人都纳入到了互联网之中,并随之产生了海量的数据。2012年的“大数据”论坛会上,与会嘉宾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数据化生存”时代,“大数据”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并且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的“数据”是什么?

胡延平:数据就是资源,它可以反映用户过去的行为轨迹,也可以预测用户将来的行为倾向。数据化其实是结构和连接的临界点,通过数据体系的重构,可以完成互联网的服务,如网站与网站之间的数据交换,同时还使得你的服务信息产品变成一个分布式的形态,使尽可能多的用户触及尽可能多的信息。如今大数据的价值已得到互联网公司的认可和重视,大规模数据的收集和应用也已经开始为互联网公司的企业决策和营销活动提供强力的支持。

记者:近年来,众多中国互联网相继开始了自己的大数据应用。据了解,目前淘宝、腾讯、百度均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服务解决方案。目前中国的企业与国外相比数据化达到了怎样的一个水平?

胡延平:中国的企业做的都相当一般甚至比较落后。而像亚马逊包括Google做的是比较突出的。还有Facebook的广告系统,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大数据系统。因为它把整个社会化网络平台的用户数据作为广告投放以及匹配的依据。除此之外,像雅虎传统的美国互联网企业,它在大数据方面做的比我们很多中国企业要好的很多,尤其它的广告系统,做的还是相当不错。中国企业在大数据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不太理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它本身基于数据体系的监管和效率问题。数据处理的技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建立内部的数据平台已是大势所趋,但只有市场上出现专业的数据平台,实现数据的管理和交易,才能推动大数据快速发展。

记者:数据化在带来巨大价值的同时,是否也会涉及到用户的安全和隐私问题?

胡延平:只有在开放的平台下,大量的数据汇集和整合才可能带来巨大的价值,但开放某种意义上也意味着风险。如果风险管理控制得不好,可能对用户带来伤害。

离散化:解构、去中心的临界点

记者:所谓离散化,是个什么概念?

胡延平:互联网新媒体呈现离散化的趋向,是整个媒体的解构和重构的临界点,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秩序是离散化的,互联网的服务是高度分布、高度去中心化、高度游离的。这不仅仅是研究理论体系的问题,还是整个媒体业态和形态的问题。这个形态就是完成离散化、驱动化和分布式的过程。

记者:这个过程未来会创造出一个什么样的媒体?

胡延平:未来的媒体一定是移动的、开放的、实时的、个性化的,是基于数据的、基于感知传感的,而不是只基于对内容的挖掘和分析处理。所以,我们看到的未来的有爆发力、成长性,更具想象的媒体一定是建立在传感、数据这样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只有这样媒体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内容覆盖,以及随时随地从互联网的每个角落里感知到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信息的分发方式不是一对多或金字塔式的方式,而是一对一或点对点的方式。

在胡延平看来,互联网新媒体进化的五种趋向即为主流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和离散化,这也是他之所以从一个媒体从业者变身互联网从业者的关键因素。被问到如果对未来新媒体进行超越的想象,建议大家往什么方向看时,胡延平表示,“往传感的方向看,往数据的方向看,往开放网络的方向看,一个大道无形的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了。”■

猜你喜欢
延平临界点用户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基于多种电气增量融合判据的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陈延平
中国工人运动先驱苏兆征的遗嘱
基于粒子群优化神经网络PID控制的车道保持系统研究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