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家曦 陈建忠 陈王进
当前浙江推进工业强省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关键是要立足工业大省的省情实际,把握当前国家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好工业基础较好、集聚度高等先发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有统有分、分步有序地推进工业强省建设
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看,建设工业强省是浙江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是现代化劳动手段(其中首先是生产工具)的唯一生产部门,它决定着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速度、规模和水平。乔·瑞恩、西摩·梅尔曼在《美国产业空洞化和金融崩溃》一书中指出,现代经济的中心是制造业,一个国家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制造业来保证经济独立和长期繁荣。从近代看,英、美、法、德、日等大国的崛起和实现现代化的过程,无一不是依靠工业的振兴。如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依托的是制造业(187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30%),美国上世纪称霸全球也是发端于制造业(193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高达35%左右)。与农业、服务业相比,工业部门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具有更高技术水平、劳均生产率和增长潜力。数据显示,1987-2005年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了94%,而其他部门的生产率只增长了38%。虽然省域经济与国家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但内在规律却相似,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稀缺的省份,浙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出路在于做强工业、建设工业强省。
从国家发展战略看,建设工业强省是率先发展、走在前列的客观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并全面实施了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核心内容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浙江作为长三角南翼,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行省份,实现率先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不但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现实要求。而工业大省的省情决定了率先发展、走在前列必须依靠和做强工业。一方面,从发展轨迹看,由农业大省向经济大省的转变依托于工业的快速增长,1978年以来浙江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比重达近50%,1978-2011年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15%以上,对省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达50%。另一方面,工业是浙江经济发展最为核心的组成部门。2011年,仅规模以上制造业就贡献了全省34%的GDP、近半的财政收入,并吸纳了全省41%的就业。浙江的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工业的现代化,浙江的率先发展、走在前列,也必然是工业领域在全国率先转型、率先做强。
从省情实际看,建设工业强省是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的迫切要求。省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以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三个强省”和“三个浙江”建设,要求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当前,受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冲击、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资源要素价格高企的影响,浙江以低价竞争、数量制胜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日渐式微,省域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强,工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2011年,浙江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5、日本的1/4;工业增加值率比美国低近50个百分点,比德、日等发达国家也低25个百分点左右。从工业能耗水平看,浙江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约0.59吨标煤,比发达国家高出1.5-2倍;单位生产总值SO2排放量是美国的5倍、德国的10倍、日本的30倍。工业行业中电镀、化工、印染等行业存在大量落后产能,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并加剧空气污染、重金属污染、地表水污染。在此背景下,要把握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强省建设,走出一条在发展现代工业中做强工业的新路子,探索建立绿色可持续的工业发展模式。
工业强省建设的实质在于做强工业。工业强省包含做大工业和做强工业两方面的涵义。做大工业,即工业强省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工业大省,表现为一省工业产值规模要大、工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要大以及工业产值、产品在全国占比要大;而做强工业,则要求工业大省在“量”的扩张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工业发展“质”的提升,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发展新模式,最终成为在全国工业占据强势地位、具有引领作用和重要影响的省份。就浙江而言,2011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5.56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达1.09万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约6.6%和5.8%,工业经济规模位列全国前四,已经建成工业大省,下一阶段必须要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建设质量效益好、创新能力强、产业结构优、“两化融合”深、绿色发展佳的工业强省。
工业强省建设的根本是发展现代工业。工业强省建设的目的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国际综合竞争力。因此,工业强省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现代工业,在发展现代工业中加快工业由大变强。从浙江省情看,工业大而不强的主要问题是传统落后的制造模式,长期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形成了“平推式”工业增长,即主要工业行业发展规模平铺扩张快、产品差异性弱、企业逐利性强的特征,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工业“低、小、散”问题日益加剧。当前,在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背景下,浙江推进工业由大变强、发展现代工业的要求更为迫切,关键是要以发展高附加值、高产出、高效益、低排放的工业为主攻方向,以做强做优工业作为主攻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形成“立体化”的工业增长方式,即推动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攀登,占领产业高地和战略制高点,全面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从工业强省的本质内涵来看,工业强省之“强”主要体现在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资源环境等五个方面。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的《2011工业发展报告》中工业化国家相关指标和2012年8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的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提出的工业强国关键指标为参考,建立包括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调整、两化融合、资源环境等五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指标体系。
同时,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中国经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国家统计局《“十二五”至2030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展望》以及中国社科院关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根据2013-2030年的阈值水平以及DRC-CGE模型预测的增长情况,预估“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9%左右,2016-2020年在8%左右,2021-2030年期间在7%左右,运用趋势外推法,测算了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指标体系19个二级指标的目标值(参见表1)。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浙江工业经济的规模、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在全球市场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工业发展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决定了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整体还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按照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指标体系(参见表2)测算,2011年,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实现度约50%,总体还处于起步建设阶段。其中,质量效益指标实现度相对较高,约58.4%;但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资源环境等一级指标实现度普遍偏低,分别仅为44%、48%和低于40%。从具体指标看,2011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还不到20%、规模以上工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不到0.9%,均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离强省的目标还很远,工业经济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建设工业强省任重而道远。
——全面建成尚需20年左右。以2007年、2011年为节点,按照工业强省建设指标体系进行测算。结果表明,2007-2011年四年间,工业强省实现度由2007年的42.8%提升至2011年的49.8%,年均提高约1.9个百分点。换言之,2012年工业强省已进入起步建设阶段(实现度50%);并以2007-2011年年均速度为基准,采用趋势外推法估计,真正全面建成工业强省(实现度达90%以上)还需要20年。
按照省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体部署,综合以上分析,浙江有条件、也有必要在2030年前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工业强省,为“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奠定扎实基础。具体可在2012年实现工业强省建设起步(实现度50%)的基础上,分为三步走:即到2016年力争初步建成,实现度达到60%以上;到2025年力争基本建成,实现度达到80%以上;到2030年,力争全面建成工业强省,实现度达到90%以上。
表1浙江省工业强省建设指标体系及目标值
表22011年工业强省建设五个一级指标的实现度情况
当前浙江推进工业强省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关键是要立足工业大省的省情实际,把握当前国家实施工业强国战略和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进一步发挥好工业基础较好、集聚度高等先发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工业,有统有分、分步有序地推进工业强省建设,力争在2030年前率先实现工业现代化,为“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奠定基础。
表32007-2011年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实现度变化
表4浙江工业强省建设分阶段推进目标
一是要确立在发展现代工业中做强工业的主线,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针对当前实业资本“去制造化”、“离浙江化”的倾向,进一步提高现代工业发展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从加快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战略高度来把握工业强省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加快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明确近、中、远期工业强省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继续深化推进工业强市、工业强县(市、区),启动工业强镇和工业强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形成省、市、县、重点镇齐抓工业、做强工业的合力和氛围。
二是要把提升研发创新能力作为建设工业强省的关键突破口,重点投入、及早突破。从工业强省建设进程的判定来看,自主创新领域得分偏低是工业做强的重大制约。进一步探索能够有效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加大载体建设投入,抓好省级企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及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的建设。加大创新团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高校的分支机构,集聚创新要素,促进要素禀赋结构高级化,全面增强技术要素对工业发展的贡献度。
三是要以深入推进“腾笼换鸟”为战略抓手,盘活存量资源要素,优化增量要素投入。浙江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转,工业发展的能耗、水耗、地耗偏高,与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基本省情极不相称。要以壮士断腕、凤凰涅槃的勇气推进“腾笼换鸟”。一方面,继续深化淘汰落后产能,建立“资源占用产出论英雄”机制,倒逼落后产能退出,腾出用地空间、用能空间和环境容量空间,用于发展现代工业;倒逼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引导其攀登产业链中高端。另一方面,要结合“四大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强重点行业、关键环节的投入,大力引进“好鸟”,在土地等基础性要素配置上予以适度倾斜,加快壮大规模、成群集聚,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量的扩张优化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