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国文
解剖的精神
文/ 李国文
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
叶维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0936.00
978-7-5502-1784-3
“并不是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可以幽默的,但我们也并非不能使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发生幽默。”这是叶维之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说过的话,其实也是这位聪明人,这位有心人,写作这本书的文学目的。正是这本很值得捧读的幽默读物,使我们感受到这位善于另类思考的人的睿智、颖悟,以及他对人生、对社会、对世间事物的看法、评价,洋洋洒洒,十数万言,辞简义赅,引人入胜。在得到启迪、得到教益的同时,绝对也是一次身心轻松的阅读体验。
我很钦佩他,因为他首先是大夫,其次才是作者。他是位声隆望重、遐迩知名的大夫,但并不影响他对文学的热衷,对写作的兴趣。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事,而且做得很好,这是谈何容易的事。因此,我佩服他饱满的精力,我赞叹他不倦的努力,我欣赏他知识积累的广博,我更羡慕他永无尽止的追求。这本《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虽然他断断续续写了七年,但今天阅读起来,似是一气呵成,浑然全璧。看起来,点点滴滴的精华,汇在一起后,如涌泉之汩汩,如碧水之漾漾,也是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的。若不是具有充沛的创作元气,具有宏廓的思辨才能,是很难一以贯之、质量并嘉的。我很喜欢这本书,尝鼎一脔,便很想让更多人分享阅读这本书的快乐。
虽然作者说他这本书,是“兴之所至,笔即随之”的产物,但他“着力维护人性,维护真、善、美,揭露虚伪、空话、大话、套话的假、恶、丑,用意在于分清是非,明辨荣辱”的作家良知,却是贯彻始终的宗旨,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尤其体念到他作为一位在医学领域中获得很高成就的医生,你马上会联想到,当他放下解剖刀,走下手术台以后的那一会儿,拿起笔来从事他精神财富的创作,当他或浮想联翩、凝神思索,或审文度意、构思推敲,由医生而作家之际,这种角色上的转换,那应该是怎么样的状态呢?我认为他的灵魂深处,是脱不掉他医生职业的白大褂的。他选择了这个职业,便是永远的终其一生的医务工作者了。也许有一点点不同,他在手术台上,拿着解剖刀,面对的是病人;而他拿起笔,奋力疾书,面对的则是整个社会。社会像人一样,他的机体也会生病的,有时会生很严重的病。叶维之在序文里就这样写过:“任何时期或社会的人类文明,都是有缺陷的;任何人或人群的天性,都是有弱点的。”缺陷也罢,弱点也罢,这就是社会的病。
医生拿解剖刀,针对的是个别的、具体的病患,而作家拿起笔,则是针对社会的整体病象。所以,鲁迅先生到日本留学,本意是想学医的,后来他觉得疗治国民精神上的创伤,是他更应该去着力的去向。于是他成为中国“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健将,一生以他只需五分钱即可买到的“金不换”便宜毛笔,针砭朽腐,痛斥丑恶,鞭挞落后,揭露伪善,铮铮然体现出民族脊梁的伟大形象。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这本《一个医生的非医学词典》中的鲁迅笔法,更看到他行文中流露出来鲁迅名作《热风》的余韵。有研究者认为,鲁迅先生文章所以有“一杖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的力量,是与他早年东渡日本学习医学,所受到的基本训练有关系。同样,叶维之在这本充满解剖精神的作品中,是他以一个医生看病人的目光,锐利,深刻,细致,准确,来观察社会,所以,抓住关键,切中要害,言必中的,力透纸背。
这种类似《魔鬼辞典》的写法,必须要风趣,要生动,要精辟,更要幽默。作者的这本书,其实是在追求一种中国式的幽默。而幽默,又是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我读了他的这本书,从那种令人会心一笑的、在心底里回味很久的幽默中,那种越琢磨越有味、闪烁着智慧火花的幽默中,我也更了解这位笔似解剖刀那样犀利的医生作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