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芳,夏 宇
(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实践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如何合理架构专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是当前地方高校各类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1]。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网络人才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网络实验是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而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是网络实验教学的基础。实验课程体系架构是否完善,是决定能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在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其工程特点,多方位考察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要素,并以此为依据考虑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和设计。我院紧紧围绕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实践,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促进学生主动实践的教学理念,整合优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方法及评价制度;系统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教学实习基地共同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互促共进的实践教学平台;建立了“四模块三层次”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网络工程专业是湖北理工学院计算机学院2007年开办的新专业。该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暴露出对所学知识难以灵活运用,缺乏深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等问题。因此,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根据我院网络工程的办学定位,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适当调整教学计划,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院组织专业教师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赴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赴兄弟院校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赴往届毕业生工作单位调研,了解往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的信息反馈;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广泛听取专家、人事管理人员和企业老总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院根据自身特色制订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期培养出实践能力更强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将能力培养放在中心位置,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解决单向灌输、讲述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使用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改革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忽视学生的自主、创新及其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提出“一个转变”及“三性”的教学理念。“一个转变”即把实践教学从处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转变到与理念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要求必须修满实践技能学分。“三性”即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从“学会”入手。理论教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具体应用,加大实验实习环节的教学力度,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营造良好的技术实践环境,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实践能力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积极融入现代教育思想,使教学更趋于科学化。改善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项目组织管理,让每个学生在工程项目中担任一个角色,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通过网络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直观地面对网络的拓扑结构、认知互连的网络设备和互连的方法,使学生具有应用网络的能力,并且能够进行网络设计、安装、配置和调试[2]。
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近几年来在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革。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学时,多门专业课程都安排在实验室上课,教师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通过电子教案边示范操作、边讲解,使学生能更直观、生动、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开设了相对的小学期制,再次强化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院建立的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有:网络工程综合实验室、网络协议实验室、网络安全与存储实验室。另外,我院还设有信息技术与应用省级示范中心。学院提供的这些硬件环境解决了实验项目验证型的单一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问题。构建“四模块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四模块”即计算机基础模块、综合应用模块、专业模块、创新与开发模块;“三层次”即基础验证型层次、综合设计型层次、研究创新型层次,构建一个由低到高比例分配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毕业实习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多种渠道、多种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为此,我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锻炼师生专业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检验教学成果,鼓励师生参加各项专业赛事和专业领域中的社会兼职,并建立了奖励制度。科学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了大量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各类大赛中脱颖而出。我院师生在多项设计大赛中荣获大奖,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大大提升了我院的知名度,媒体的宣传和报道为我院的学生招录及毕业生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运用“目标任务驱动法”、“工程案例式”教学方法[3]以及“项目教学法”,力争使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明确,“以例代理”,在教学安排中,每个知识点后面均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工程化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最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结合案例实际进行的实践教学[3]。学生在工程化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能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技能,更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工程中所涉及的实验一般都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将这些实验作为实验课的内容,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实验单纯用于理论验证的状况。同时,由于以工程为背景,实验更具有针对性,实验内容更加鲜活,学生不仅能了解局部,更能了解全局,以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理论结合实践,用课程群方法加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以我院网络工程专业为例,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教学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将“计算机网络原理”作为网络工程方向的核心课程构建完整的课程群体系,从整个体系出发深化改革、优化发展和强化建设,理论、实践并举,多方面协调发展,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整体配置的优化,形成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图1 新的教学体系结构图
将“网络设计与工程”、“网络仿真与模拟”、“网络综合布线”、“网页制作与开发”、“CSS与JavaScript”、“基于.NET的Web程序开发”等网络工程专业课全部以案例式项目化教学在实验室中进行授课,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提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际、校企合作构建更好的实践基地。①校际合作,通过跟其他高校合作,利用其他高校的技术优势、技能实训优势,组建联合实验室,对学生进行技能实训,对师资也可进行学位提升进修。②校际合作,通过跟本市内、外的企业合作,成立网络学院、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我院目前在校外已建有多个实习基地。例如从2008年春季开始与锐捷网络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同时开展RCNA(网络工程师)、RCCP(粗略产能规划)认证培训课程。
依托“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5个精品课程群,在实验教学内容上紧跟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发展与应用,拓宽了专业口径,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注重整体效益,优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体现适度的超前性和前瞻性。
建立以有工程经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指导教师的创新培养体系。通过加强创新设计竞赛、实习实训、工程设备应用、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完善了实践教学的管理、评估、考核体系,使实践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开拓了一条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强化训练,拓展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我院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利用实验设备的可开发性为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平台,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创新设计提供实验环境,而且可以开发、设计新的实验项目。另外,学院还组织与专业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科技制作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上机制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学改革成效统计表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改革成效统计表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把实践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我院有一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已考取了全国软考的相关证书,并且我院学生在参加的全国各项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近年来我院学生取得的各项成绩统计表如表2所示。同时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到学院的各种项目开发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表2 近年来我院学生取得的各项成绩统计表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是新时期赋予高校的使命。通过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实施,我院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就业竞争力,就业率也大大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网络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历史使命,体系的完善没有终点。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不断发现新问题,并不断被修正和完善。
[1] 周鲜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3(6):117-119.
[2] 石云辉.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4):3692-3694.
[3] 朱立才.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4):118-120.
[4] 石晶瑜,白喜文.关于大学计算机专业实践教育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23(5):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