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殿秀,赵珊珊,王有民,侯 威,朱晓金,李 莹,蔡雯悦,钟海玲,黄大鹏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2012年,全国共出现暴雨(日降水量≥50.0 mm)6 989站日,比常年(5 992站日)偏多16.6%(图1)。暴雨天气过程多,局部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严重。春季,南方暴雨天气过程频发,局部暴雨洪涝频繁;7月中旬,长江中上游强降水过程频繁,出现三峡水库建库以来最大洪峰;夏季黄河上游、海河发生洪涝,黄河上中游发生了1989年以来最大洪水;7月下旬,特大暴雨袭击华北,京津冀遭受严重内涝灾害;甘肃、四川等省局地强降水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严重;新疆西部春季融雪型洪水多发。2012年,全国暴雨洪涝受灾面积914 hm2,较1990-2011年平均值偏少,但多于2011年,属暴雨洪涝灾害偏重年份。
4-5月,南方地区共出现13次暴雨天气过程[2-3],其中4月5日至5月15日,江南及华南区域平均降水量为348.1 mm,比常年同期(241.3 mm)偏多44%,为近32年来历史同期最多;12日江西有10个气象观测站、广西有9个气象观测站日雨量超过100 mm。暴雨天气过程多、时间集中、强度大,导致江西、湖南、浙江、广东、广西、湖北等省(区)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一些地方重复受灾,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
图1 1961-2012年全国暴雨日数历年变化
7月中旬,长江中上游强降水过程增多,7月12-14日,江汉、江淮南部、江南北部以及贵州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降水超过300 mm;15-19日,江南及重庆、四川、贵州等地出现暴雨到大暴雨,局部降水超过300 mm。下旬初,四川盆地再次出现暴雨到大暴雨,降水量一般在50 mm以上。四川、湖南、重庆、江西、云南、湖北、贵州、安徽等省(市)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重庆市境内长江干流遭遇自1981年以来最大洪水,其中朱沱站出现50年一遇洪水,长江上游流域四川宜宾至重庆寸滩的干流河段全线超警;7月24日长江三峡迎来建库以来的最大洪峰。
7月21-22日,北京、天津及河北出现区域性特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北京平均降水量达190.3 mm,北京暴雨中心房山区河北镇降雨量达460.0 mm,全市平均日降水强度超百年一遇,有11个气象站雨量突破建站以来历史极值。天津平均降雨量为98.6 mm,有106个乡镇出现大暴雨,4个乡镇出现特大暴雨,暴雨中心降雨量达294.7 mm。河北有295个乡镇雨量超过100 mm,10个乡镇超过300 mm。受强降水影响,北京、天津及河北涞源、廊坊、涿州等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交通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地区爆发山洪地质灾害,海河发生局部洪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4]。
夏季西北中部和北部降水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其中宁夏和内蒙古河套大部偏多3~5倍,黄河青海段降水量创近52年来最多,出现1990年来最强汛情。7月下旬,流域出现3次强降雨过程(20至21日、24至27日、30至31日),受强降雨影响,黄河上中游发生了1989年以来最大洪水,黄河兰州段河堤三次发生垮塌险情,一度导致主城区的供水系统瘫痪。黄河干流吴堡站出现超警戒水位,山西、陕西区间北部部分支流出现洪水。
5月,西北中东部地区先后出现5次大范围降水天气过程,局部地区出现大雨或暴雨,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局部地区因强降水引发了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其中5月10日,甘肃岷县发生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灾害,因灾死亡57人,失踪15人,并造成多处交通中断;6月28日,四川凉山州宁南县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失踪41人;7月21日,北京房山、门头沟等地因短时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8月30日,四川锦屏因局部强降雨引发泥石流灾害,造成24人死亡;10月4日云南昭通彝良县龙海乡镇发生山体滑坡造成19人死亡。
2012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上共有25个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生成,有7个登陆我国,生成和登陆个数均接近常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中,有6个达台风强度,比常年偏多3个,登陆强度总体偏强。登陆时间集中,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一个月内有6个台风相继登陆,为1949年来罕见;8月2-8日,“达维”、“苏拉”、“海葵”3个台风一周内接连登陆我国,频次之高为近17年来首次,其中“达维”还是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长江口以北地区的最强台风[5];“海葵”风大雨强,持续时间长,其中以台风强度等级在大陆持续时间长达11 h,为近年来少见。北上和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数量有5个,为历史之最。台风登陆地点从华南沿海延伸至北方沿海,纵跨纬度大;热带气旋共造成68人死亡(19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1 209.2亿元;与1990-2010年平均值相比,死亡人数明显偏少,但直接经济损失为1990年以来最多。总体而言,2012年热带气旋灾情偏重。
2012年,我国区域性和阶段性干旱明显,但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关键期未受到严重旱灾影响;干旱范围小,全国农业受旱灾面积影响偏轻为1990年以来最少。总体而言,属干旱灾害偏轻年份。年内主要干旱事件有:西南地区发生冬春连旱;黄淮、江淮初夏干旱;重庆、湖北、河南等地夏旱。
图书馆学家李小缘认为国立图书馆的职能包括“搜集今古各国文字书籍,地图,小册,杂志,报章,档案,公文。包罗万象,应有尽有,或与他馆书籍互相流通,或与他馆交换书籍,或立版权法,或为专门研究,或培植人材为专门之训练,或偏重参考关心询问答复,或编制目录”[10]。在我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立北平图书馆的编纂群体既是整理馆藏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专业服务的重要力量,也是图书馆训练和培植学术人材的典范。
2011/2012年冬季,云南及四川南部降水量普遍在25 mm以下,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3月5日至5月24日,云南大部、四川南部降水量不足100 mm,其中云南北部和四川南部降水量不足50 mm;与常年同期相比,上述大部地区降水量偏少3~8成,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其中2011年月12月1日至2012年5月24日,云南省平均降水量为114.6 mm,比常年同期偏少41%,为1980年以来同期最少。长时间少雨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受干旱影响,云南、四川南部的部分中小河流断流及小型水库干涸,冬小麦、蚕豆、油菜等农作物受灾;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居高不下,云南丽江、玉溪和四川西昌、理塘、甘孜一度发生森林火灾。
5月1日至6月25日,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北部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大部地区累计降雨不足50 mm,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局部偏少8成以上。尤其6月1-25日,河南中北部、山东南部、江苏中北部、安徽东北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 mm,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普遍偏高1~2℃,局部还出现了12~15d 35℃以上的高温天气。持续高温少雨使得华北南部、黄淮、江淮等地普遍出现中度以上气象干旱,其中河南大部、山东南部、江苏大部、安徽中北部等地达重到特旱,干旱导致夏播推迟,夏播作物出苗受到较大影响[6]。
7月1日至8月17日,安徽北部、湖北中部和西南部、河南中部和南部和重庆的东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5成,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局地偏少5~8成;同时上述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天气,其中湖北东部、河南南部、安徽、重庆等地高温日数有15~30 d,较常年同期偏多3~10 d。温高雨少,土壤失墒快,导致上述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持续高温少雨造成旱区农作物减产,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持续偏高,并使得林区有害生物大量滋生;水资源短缺,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出现困难;城乡用电负荷持续居高不下。
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8.3 d,较常年同期偏多0.8 d。江南中部和东部、江淮西部、黄淮西部及重庆等地高温日数一般有15~30 d。与常年同期相比,河南大部、安徽北部、湖北西南部等地高温日数偏多3~5 d,其中河南东南部、安徽西部局地偏多5 d以上。
河南、河北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湖北西北部、浙江西部、重庆东北部和四川东部极端最高气温普遍有38~40℃,河南、安徽、湖北、广西等省区局部地区超过40℃。江淮、江汉、江南、西南地区东北部最长连续高温日数在5 d以上,安徽中部、湖北东部、江西北部、浙江大部有10~15 d;黄淮西部、江淮西部、江汉东部、川渝、东南沿海等地共有208站出现极端连续高温日数事件,其中18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持续晴热高温天气使南方部分地区早稻遭受轻至中度高温热害,同时加剧了河南、山东、湖北、重庆、四川东部等地的旱情,造成城市供电、供水紧张。
2012年,我国区域性和阶段性低温阴雨天气多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主要低温阴雨事件有:年初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阴雨;夏季东北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秋季西南大部出现明显连阴雨;深秋至初冬,江南、华南阴雨天气多、雨量大。
1月上旬至3月中旬,江南、华南、西南地区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低温阴雨(雪)寡照天气。上述地区气温普遍较常年偏低1~4℃,降水日数达40~60 d。湘赣浙闽粤桂琼贵沪9省(区)区域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1.4℃,为近27年来同期第三低值;平均降水日数为45.3 d,比常年同期偏多11.6 d,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平均降水量为274.3 mm,比常年同期偏多37.5%,为199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江南大部、华南西部日照时数偏少100~150 h,华南中东部偏少150~200 h,湖南[6-7]、江西、浙江和福建日照时数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持续低温阴雨寡照致使作物生长发育期受到影响,部分地区发生病害。强降雨还导致湘水上游、赣江中上游、信江中游及其他支流出现超警戒洪水,江西、浙江、湖南局部地区发生洪涝及滑坡、泥石流灾害,造成一定损失和人员伤亡。
6月上中旬,东北地区中南部出现较明显的低温时段,其中吉林东部稻区出现5~10 d日平均气温≤15℃的低温天气,导致部分一季稻分蘖停止,影响有效分蘖的形成,发育进程明显延迟。7月19-22日,吉林东部再次出现阶段性低温,水稻出现障碍型冷害,其中延边州大部7月20日日平均气温低至14℃左右,水稻幼穗分化受到不利影响。
9月上旬至10月中旬,西南大部地区降水日数有20~30 d,四川中部、贵州西北部在30 d以上。四川大部、重庆、贵州和湖南西北部的雨日数均比常年同期偏多3~10d。199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秋季降水日数、秋雨量处于较少时段。2012年9月上旬至10月中旬,川渝贵3省(市)区域平均雨日数、雨量分别为1995年以来同期最多和次多;四川大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北部、云南东北部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一般有10~15 d,四川东南部在15~20 d;四川全省平均最长连续雨日数为历史同期第四长,四川的宜宾、长宁等10县(市)和重庆的巴南、合川等6县(区)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当地历史同期最长。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给当地秋收作物的收晒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
11-12月,江南、华南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降水日数一般有25~33 d,普遍较常年同期偏多10~20 d;大部地区降水量有200~300 mm,广西、福建部分地区达300~400 mm,比常年同期偏多1~3倍。广东降水日数为1951年来同期最多,浙江、江西为近46年来最多;福建、广东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江西为1951年以来次多。持续阴雨天气使华南地区土壤过湿,部分低洼农田积水,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012年,全国平均降雪日数为23.5 d,比常年偏少2.8 d;降雪量54 mm,比常年偏少11%;雪灾发生次数也少于常年。年内主要雪灾事件有:2月上旬,西藏南部出现雪灾;11-12月北方出现3次大范围降雪天气,东北、华北及新疆北部的部分地区遭受雪灾。
2月7-9日,西藏西部和南部出现暴风雪天气过程,聂拉木和帕里过程降雪量分别达105.2 mm和21.7 mm。其中聂拉木县9日降雪量达91.5 mm,创当地建站以来2月历史极值;聂拉木最大积雪深度达60 cm。强降雪对西藏南部交通运输和畜牧业生产及牧民生活等造成不利影响。
11月2-4日,华北地区自西向东先后出现雨雪天气过程,其中京津地区和河北中北部过程累积雨雪量超过50 mm,内蒙古赤峰市大部、锡林郭勒盟的中南部和乌兰察布市中南部的33个台站超过历史极值;京津冀蒙共有7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11月历史极值。暴雪致使河北、内蒙古部分地区发生雪灾;北京、河北、内蒙古部分高速公路封闭,4日北京地铁13号线停运。
11月9-14日,东北地区大部、内蒙古中东部出现强降雪天气,黑龙江鹤岗市降水量为55.7 mm,最大积雪深度达49 cm,为历史同期第一位。12日鹤岗市全市学生停课,电网出现故障,市区一度全部停电,城市供暖、供水受到影响,部分树木被压断。
12月13-15日,东部大部地区及新疆北部出现雨雪天气,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及新疆北部积雪深度10~25 cm,局地30~40 cm。新疆博尔塔拉、昌吉、伊犁,内蒙古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地遭受雪灾。
2012年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10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1981-2010年)同期(17次)偏少7次,也较2001-2010年同期平均值(12.7次)偏少2.7次;其中沙尘暴和强沙尘暴过程共6次,较2001-2010年平均次数(8次)偏少2次。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为1.3 d,比常年同期偏少2.7 d,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间为3月20日,与2001-2011年平均沙尘首发时间(2月4日)相比偏晚1个多月,是2001年以来最晚的一年。3月20-22日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是2012年影响范围最广、损失最重的一次[8]。沙尘天气影响总体偏轻。
2012年,全国平均强对流日数为43.4 d,比常年偏少,为1961年以来的第三少。其中,华北、江南因风雹灾害发生密集,损失较为突出。全国因风雹灾害共导致278万hm2农作物受灾,202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43.5亿元。与1990-2011年平均值相比,受灾面积和死亡人数均明显偏少,但经济损失偏重。总体来看,2012年为风雹灾害略偏轻年份。
2012年,我国100°E以东地区的平均雾日数为15.3 d,较常年偏少8.1 d,为1961年以来最少;平均霾日数为16 d,较常年偏多7.2 d,为1961年以来第四多。中东部地区及东北西北部、西南东南部雾霾日数一般在20 d以上,其中华北东北部和西南部、黄淮东南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和西南部、华南中部以及云南南部有40~80 d,局部地区在80 d以上。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1-3月和10-12月,频繁的雾、霾天气对交通运输产生较大影响,并引发多起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1] 2012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EB/OL].[2012-11-30].http://www.weather.com.cn/static/html/climate_event_2012.html.
[2] 盛杰.2012年4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7):890-896.
[3] 关月.2012年5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8):1023-1028.
[4] 俞小鼎.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2012,38(11):1313-1329.
[5] 陶亦为.2012年8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11):1429-1435.
[6] 曹勇.2012年6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9):1155-1160.
[7] 廖玉芳,彭嘉栋,罗伯良,等.2012年上半年我国南方地区极端阴雨天气评价-以湖南省为例[J].灾害学,2013,28(1):83-87.
[8] 樊利强,孙谨.2012年3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6):751-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