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让资源财富“充分涌流”
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市场化导向的改革,将市场外的各种资源放进市场,实现全社会资源财富的“充分涌流”。
中国经济转型曾经非常成功。1979年,中国在人均GDP不到1000美元的情况下,实行了主要针对全球人均GDP1万至2万美元的发达地区的开放政策,允许其资本进入,从而发挥了当时中国巨大的比较优势。到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以,无论是外向主导也好,依赖外需也好,这一套“打法”都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挑战,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可持续性的风险也在增加,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因素在增多。以固定利率制为例,在货币发行量过多引发物价上涨时,固定利率机制就会导致负利率的产生,这意味着,谁借钱,谁在资产上就会有好处。这也是这几年信贷需求火爆的原因之一。
但是,由此带来了国民经济债务和GDP比例的上升,即杠杆率攀高。国民经济杠杆的提高会带来成本的提升,但是我们的生产率没有跟上,这就是现在企业生存困难的原因。
行政管制管住了通胀指数,但在高杠杆率下形成的债务,包括很多大型企业的债务,一旦通胀指数被抑制,利率转正,就会形成债务通缩,进而抑制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所以,2011年以来出现的一波经济下行区间,不仅有外部问题,也有内生问题,是高负债状况下的下行。如果中国的经济战略、体制不能相应做出变化,这种不协调也有可能自行恢复至平衡状态,但是代价将非常大,因为它会变成系统性问题,如果我们继续加高杠杆,则是“饮鸩止渴”,以后会带来更多麻烦。
改革开放3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很多资源,比如农村建设用地的大部分,都不在市场中进行定价和自由流动,另外,中国还存在大量的非正规金融活动。这一点和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差不多所有资源都在市场中自由流动。
土地资源与金融资本,是国民经济增长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由于相当一部分资源与资本没有投入市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迟迟不能完全建立起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旦改革激活资源进入市场,中国将拥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货币是赚取资源的媒介,赚取的资源少,货币就偏多。通俗点讲,“水多了就加面”,“面”就是没有进入市场里的那些资源。中国的资源,一部分游离在市场边缘,处于半合法状态,还有一部分则在合法外的世界,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通过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把各种半合法但合理的资源放进市场,让更多的人在正规合法的环境下进行财富创造,实现全社会资源财富的“充分涌流”,这不仅是中国的金融改革需要做的,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