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南
两年前,同在2月,百思买宣布关闭中国区所有门店。那时,万得城站了出来,高呼“他们退出了,我们给你定心丸”。万得城的不少中层管理员工,正是来自百思买。
这个定心丸只定了两年,万得城就不再玩下去了。麦德龙与富士康耗资两亿美元的万得城实验宣布失败。这一次,罕闻消费者的唏嘘,不见同业们幸灾乐祸的讥嘲。
万得城本是零售巨头和代工巨头的一次渠道上的强强合作,目标是过去一年产生1368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的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然而,进入时机的失当,经营模式的错位,管理机制的无序,包括合资方之间无法相互借力的吊诡,令外资连锁品牌染指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第二次企图再度落败。相较于上一次来自美国的百思买,混血的万得城似乎输得更为干脆:只坚持了两年。占据75%股权的麦德龙方面意兴阑珊,声称未来“将把重心放在公司已拥有较大市场地位和占有率的国家”。而持有两成半股份的富士康索性一言不发。
其实,2013年2月27日由万得城电子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浦绍博嘴中吐露的消息,并非新闻。早在1月中旬,这家师从母集团麦德龙、以买断式经营在欧洲颇有战绩的公司就已表露了退意。浦绍博自然不会提及他上任时所谓至2015年开出100家店面的愿景,只是表示要与富士康谈谈并接触有兴趣和实力的潜在接盘者。
购并江苏五星后的百思买,还一度令苏宁、国美等稍有顾忌。毕竟在保证采购量取得较低进价的同时,人家还长期扛着“全球第一”的头衔。但实力略逊的万得城,却并没有给这些对手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百思买曾经遭遇的问题,万得城一个没能逃脱。诸如一、二线市场早已为“苏美”两强瓜分七成以上市场;线下体验线上购买,让万得城承担着不断上涨的租金和人工成本,却不能转化成收入;买断式经营显然也加大了企业的现金流紧张。
而万得城的进入时机却更为糟糕。百思买时期,至少中国家电企业还有个“下乡”的政策利好补贴家用。万得城生不逢时,进入时已是“以旧换新”的末端计时,再加上万得城对于社区店的权力下放,使得部分中层为了业绩肆意放低价格,这必然招致制造商的反弹。同时,电商平台在2012年的持续井喷,让苏宁、国美都倍感头疼,遑论万得城。
麦德龙的经营手法确有可圈点之处——从选择iPhone4开售之机开业,到利用百思买退出迅速上位的亲情牌,手法着实圆熟;结盟富士康自然也想借力这个全球代工之王,在数码、IT产品类中别开生面。但一直窥伺渠道的郭台铭似乎更中意主打自身主导的“万马奔腾”计划,对于在万得城的合资,更像是在走闲棋冷子,短期内当不得真。没有了强力奥援,且在经营大思路上不能与时俱进,万得城之败也在意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