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经济开发区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的设想

2013-03-14 08:57:03丁志超
蚕桑通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嵊州蚕农桑园

丁志超

(嵊州经济开发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浙江 嵊州 312400)

嵊州经济开发区蚕桑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的设想

丁志超

(嵊州经济开发区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浙江 嵊州 312400)

2000年嵊州市新明乡、浦口乡、城溪乡和三塘乡人民政府合并组建成嵊州市经济开发区。这些乡曾经都是嵊州蚕桑的重要生产基地。开发区成立10多年来,传统的蚕桑产业,一方面由于茧价的大幅波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使蚕桑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对新的形势,蚕桑产业如何发展,作者认为可创立蚕桑-观光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1 饲养量快速萎缩

新明乡是原蚕基地,当时设有上宕头、下宕头、东郭、前化4个原蚕村,在20世纪90年代有桑园30 hm2,从业人员625人,春期饲养原蚕3500 g左右,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3个乡饲养一代杂交种5583.25张。经过10多年的经济开发区建设,新明、浦口、城溪规划区块已变成一排排漂亮的厂房、一条条宽畅的道路和一望无边的路灯,东郭和前化2个原蚕村,已找不到桑园的影子,上宕头、下宕头2个原蚕村也于2002年嵊州、东郭2个蚕种场合并时停产,原有的桑园地经过10多年的演变,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棚蔬菜基地。浦口和城溪规划区块以水田为主,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环境优美、属丘陵地带的7个自然村内,园区建设对蚕桑生产影响不大。目前开发区蚕桑生产主要分布在三塘、浦口、城溪3个半山区地带,饲养量在700张左右,13年发种量下降非常显著(见表1)。

表1 2000~2012年经济开发区一代杂交种发种量统计表

2 主要原因分析

2.1 蚕茧价格振荡

蚕业下游产品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是导致茧价发生波动的主因,从嵊州市2000~2012年蚕茧价格变化中(见表2),可以看出2002年和2007年均价的暴跌导致次年发种量大降,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代危机前后,茧价大幅波动严重影响蚕桑生产的稳定性和蚕农生产积极性,是广大蚕农抛弃蚕桑的根源。2.2从业人员素质低,产业效益差

表2 嵊州全市2000~2012年蚕茧平均价格表

在表3中,可清晰发现目前农村蚕桑的特点:从业人员老龄化、文化程度低、效益低。从业人员年龄50~59占15%、60~69岁占45%、70~79岁占25%。学历小学占40%、初中占50%、文盲占5%,且都一家一户分散饲养。这些特点在现在农村养蚕户中很有代表性。在效益上,以2012年春、晚秋2期为例,667m2桑园产值在2200~4200元之间,远远落后于瓜果花木产值。上下宕头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就是由原来的原蚕户发展而成,据随机抽查部分农户的效益情况(见表4)。

表4表明,蔬菜专业户2012年每667 m2产值在1.5~2万元,是蚕桑的5倍以上,比较效益显著高于蚕桑生产。近5年的产业效益前所未有,三塘片王明堂村花木专业户陈志明,夫妻俩是壮年劳力,2668 m2花木地就夫妻俩经营,因技术精湛、品种对路,去年红枫小苗每667 m2产值达到10万元,蚕桑的劣势显而易见。

2.3 比较优势引发劳力分流

在市场经济导向作用下发生的资源优化配置使农业产业结构从单元走向多元。蔬菜、果树、花木、畜禽等产业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10多年来工业园区依靠要素成本优势发展壮大了259家外向型制造业,就业人员达3.5万人之多,其中有大量农村来的青年劳动力;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吸收了大量有经营头脑的劳动力,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小笼包子产业,有5万多嵊州的从业者,这些人都来自农村,以城溪乡最多,年收入一般在20万元左右;大量80后、90后年轻一代学历一般在大专以上,基本已走上工作岗位,但大都在城市找到工作,目前看不到蚕桑生产的传承者。

综上所述,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工业、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变化,高效优势产业在不断转换和发生,导致农村劳力流向也在不断调整变化,极大部分青年劳力从蚕桑产业中分流出去,所以一方面茧价的振荡使蚕农放弃本行,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使蚕农找到了新的归宿。传统蚕桑生产因其生产方式的原始性,其生产要素缺乏竞争性。留守弱势农民成了生产主体,是经济发达地区市场经济驱使资源配置带来劳力分化的结果。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转型升级,开发高效、集约、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蚕业是蚕桑在经济发达地区容得一席之地的唯一途经。

表3 2012年2个村蚕农年龄、文化程度、蚕桑效益调查

表4 2012年上宕头、下宕头部分菜农效益情况调查

3 创新蚕桑—观光的产业模式的设想

3.1 创新蚕桑—观光的基础已基本形成

区位优势:开发区三塘片离市中心仅10 km,属半山区,植被茂盛,有中型水库三座,特别是里滴水、外滴水水库生态环境十分优美,面积200 hm2左右,被喻为嵊州市中心的“后花园”,非常适宜现代观光农业综合开发。

游客资源:据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679762人,居住在城填的人口为34.57万人,占总人口的50.85%,10年来城填人口增加了4.29万人,城填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68个百分点。城填人口是最具消费活力的一个群体,是旅游的主要客源。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农民组团游也方兴未艾。同时通过辐射效应还可带动周边县市的旅游市场。

公民愿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增长,工作之余,到休闲地放松一下的生活方式已成一种常态。

每年5~6月份和9~10月份既是蚕作的生产期又有公民的法定节假日,生产的季节性和公民的出游时间不谋而合,为开发这一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们采摘桑椹的喜好和小孩对蚕宝宝的偏爱及家长对独生子女素质教育的重视对开发这一项目的可行性提供了保证。

3.2 实施措施

(1)通过政府立项、业主申报、政策倾斜、民间合股、金融支持等形式培养企业领头人,培育规模化龙头企业。

(2)通过土地流转方式获得成片丘陵地块。因人多地少和大多土地承包到户的现实,要把土地连片集中起来开发难度相当大,开发委和相关村要有高超的智慧,兼顾各方利益,在决不让村民缺亏、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把农民的承包地和村集体所有地,经签订合约租赁和股份制形式等确定下来,以获取土地经营权。

(3)设计一条从桑园——家蚕幼虫期——上蔟营茧——蛹期——成虫期全程生产观光相结合、餐饮住宿商业配套的经营模式。桑园、蚕室、住宿、餐饮、店铺在整体上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桑园建设要达到生产和观光相统一的开发宗旨,生产桑园和观光桑园结合起来,成片桑园与旅游观光相辅相成。如开设游客桑叶采摘区、桑椹采摘区。科学设计蚕室结构,设计一条便于游客观光的绿色通道,在设计上要做到既不影响蚕作生产和安全,又要保护好游客的玩乐兴趣。

(4)开发旅游产品,重在把握特色,提高旅游品位。如开设游客饲养区、送游客小包装蚕宝宝,可大大提高游客特别是小朋友们的游玩兴趣。上蔟营茧场景观赏、制种场景观赏与参与,如蛹体雌雄鉴别、成蛾交配、产卵等非专业人员难得见到的场景必定会提高游客的乐趣。不过这制种是小范围,只为观赏而设。

(5)开设蚕业特色终端产品店,如丝绸服饰、家纺和药材等蚕桑副产品,以拉动公民消费,促使产业链良性运转。

(6)技术集约型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要求,一边进行硬件建设,一边要着手技术、管理队伍和员工组建工作,要组建一支掌握与园区相关环节配套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水平的科技队伍和管理人才,通过考试、面试方式认真录用,对企业员工在年龄、学历、动手能力等方面要有严格要求,并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和操作培训。

(7)当然,从现实角度来看,产业转型有一个过渡期,从大的范围看,传统蚕桑生产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生存的基础和空间,通过国家财政补贴政策,平衡价格波动,稳定蚕农预期,增强蚕农信心,让蚕农享受到改革红利,将是在现价段抑止萎缩势态,促进产业传承,保持该产业平稳健康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4 结束语

现代农业的研究开发,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必将对中国“三农”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蚕桑—观光配套项目的开发,走上了一条从传统分散低效到集约、高效、规模化、产业化、人性化的道路,观光农业的融入,可极大地激发蚕桑产业的活力,是现代蚕业的催化剂,传统蚕业与观光农业整合,为观光农业的开发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路子,两者相得益彰。当然这是个全新的课题,在实践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必须在实践、认识、提高的认识规律中使这一项目在真正的实践中发挥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猜你喜欢
嵊州蚕农桑园
无人机替代蚕农“走山移蚕”
军事文摘(2024年2期)2024-01-10 01:58:32
嵊州小笼包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四川蚕业(2022年2期)2022-11-19 02:10:22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3:00:00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四川蚕业(2021年4期)2021-03-08 02:59:58
浙江甬金高速嵊州服务区车辆管控云平台探析
打造隐喻、自恰、克制的视听空间 浙江嵊州上岛名苑
躲雨
派出所工作(2019年5期)2019-09-10 07:22:44
浅谈“桑园托管”
蚕桑通报(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2
嵊州根雕网络专场拍卖会启动
浙江林业(2015年5期)2015-12-12 03:3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