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拉萨地磁台*

2013-03-14 06:18周锦屏
地震科学进展 2013年1期
关键词:观象台锦屏台站

周锦屏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

(作者电子信箱,周锦屏:jpz_bj@163.com)

1956年初,笔者有幸参与拉萨地球物理观象台的筹建工作,合作者是席秉智同志。我俩随地质部西藏地质局进藏队伍,于6月10 日乘坐大卡车由兰州出发,且走且停、且停且走,直至7月1日艰辛而平安地抵达拉萨,全程历时22个日日夜夜。到达拉萨后,在中共西藏工委领导下,开展观象台的筹建工作。笔者见证了拉萨地磁台建设的全过程,且曾于1993年、2004年先后二次回到拉萨台短时协助工作,对该台的初始情况比较了解。值此西藏和平解放六十周年之际,谨作此短文以资纪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磁学奠基人陈宗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前副所长)为首的老一辈地磁学家,为研究中国广大地区的地磁场变化规律,着手规划中国地磁台网的建设。适值1955年国际科学联合会决定,于1957年7月1日至1958年12月31日为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后来延长至1959年12月31日。我国政府对此科学活动高度重视,并于1955年6月18日成立了IGY 中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决定,除地震和宇宙线等观测项目参加活动外,佘山、长春、北京、广州、拉萨、兰州、武汉等7个地磁台参加IGY 观测活动。其时,建于1872年的佘山地磁台属于正常运转的老台站,长春和北京属于已经完成选址土建工程并正在进行仪器安装试运行观测的新台站,其他4个台站属于需要从勘选台址开始建设的新台站。在陈宗器副所长的直接指挥下、在IGY 科学活动的推动下,拉萨台和其他兄弟台站由此步入了选址建设的新热潮。

图1 1956年周锦屏赴西藏工作盖有郭沫若院长印章的证明信

1956年6月,研究所派遣周锦屏和席秉智赴西藏拉萨勘选地磁、地震台址(图1),负责拉萨地球物理观象台的建设工作。根据宏观考察和磁法仪器测量结果,经综合分析认为:当时称谓的“拉萨七一农场”(今农业科学院菜蔬研究所)区域内地磁场垂直强度的水平梯度分布均匀,周围环境无人为电磁骚扰源,可以作为建立永久性地磁台址。其时地震台址并无具体选址要求,通常是随着地磁台址的确定而确定。随着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发现原台址并不适合新型地震仪观测技术发展的要求,于是于1960年1 月1 日迁至拉萨市北郊103单位新址。

图2 20世纪50年代的拉萨地球物理观象台

图3 20世纪50年代的拉萨地球物理观象台(地磁观测区)

图4 21世纪初的拉萨地震台

当时,拉萨观象台占地面积并无明确的具体界定(图2),为了保护地磁观测环境和仪器的安全,所以地磁观测室和记录室四周用围墙圈起来组成独立的地磁观测区(图3),远离地震观测室、办公室和宿舍区,其间用通道连接,二者相距百余米,这种做法是拉萨台首创。今天的地震台(图4)实际控制占地面积达130亩,这是后来逐步发展形成的。地磁绝对观测室与相对记录室(图5)建筑面积为146 m2,地震观测室、办公室、宿舍等建筑面积约为500~600m2。根据笔者工作日记记载,1956、1957年度财务报销统计结果,观象台投资总额为355 266.01元,其中转账204 675.41元,大洋96 780.60元(折算转账150 590.61元)。以此作为观象台建设总投资,估计不会有大的出入。须指出:本投资总额中并不包括从内地运往拉萨的水泥、无磁性铜件、电料等建筑材料的费用。因此,实际投资额恐应比上述数字还要多,由于年代久远,工程终决算已不便查证。

图5 地磁绝对观测室(后)与相对记录室(前)

建台初期,拉萨台装备着完整的地磁观测系统,绝对观测仪器是从德国进口的Askania地磁经纬仪(图6)1套3件,可以独立地测量磁偏角(D)、磁倾角(I)、水平强度(H)的绝对值。相对记录仪是由我国科学家首次研制成功的57型地磁记录仪,可以完整地记录D、H、垂直强度(Z)的相对变化。此后,逐步增加了Schmidt标准地磁经纬仪(图7)、Askania地磁感应仪、GSI等磁力仪、质子旋进磁力仪等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绝对观测仪器。21世纪初,拉萨地磁台已实现了数字化、自动化记录地磁场的相对变化。当时,在国家外汇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从国外进口仪器,此足以说明我国政府对科学研究、地震预测预报研究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说明拉萨地磁台的地位何等之重要。

图6 Askania地磁经纬仪(周锦屏(左)和首任台长章公亮(右)合作观测DHI)

图7 Schmit标准地磁经纬仪(藏族同胞金花在操作仪器)

1956年秋拉萨观象台破土动工,1957年春土建工程全部竣工。此时席秉智完成建台任务后即返回北京地球物理所。1957 年初,地球物理所第二批进藏人员章公亮、陆开武、魏永佳、扎西(藏族)、阿蓉(藏族)等人携带地磁仪器到达拉萨,与先前到达拉萨的周锦屏一起着手安装调试地磁仪器,测定仪器常数、地理经纬度、天文方位角和海拔高程等一系列装台准备工作,并试运行观测记录。同年春,第三批进藏人员柏自兴、萧日俊、杨业钰等一行三人,携带地震仪器到达拉萨安装调试地震仪器。在北京的地球物理所全力支持下,全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勤奋工作,终于在1957年7月1日到来之前,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迎接IGY 的到来。值得一提的是,在高原缺氧、气候寒冷、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物资匮乏等异常困难的背景下,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该台于1957年7 月1 日正式投入观测记录,其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我国地磁台建台史上堪称第一。

拉萨地磁台是我国建台时间较早的8个地磁台之一。当时,它不仅是世界上海拔最高(3 655m)的地磁台,而且也是中国科学院在西藏高原建立的第一个永久性观测研究机构。建立拉萨地磁台的科学意义在于:

(1)地磁数据是地球物理资料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资料之一,长期积累连续完整可靠的地磁数据是地磁台的基本任务。几十年来,拉萨地磁台积累了大量可靠的地磁数据,这些珍贵资料对地磁学和空间物理学的研究及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2)在国际地球物理年期间的1957—1959年正是太阳活动最为强烈的峰年,地磁活动最为强烈。在此期间发生了Dst<-100nT的大磁暴50 个,拉萨地磁台都完整地记录了这些强烈的地磁扰动。

(3)为地磁学和空间科学等研究领域,在野外地磁测量、编制中国地磁图及在监测西藏自治区地震活动等应用领域中提供了大量可靠数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1978年,拉萨地磁台与其他兄弟台站一起参与国际地磁资料交换,交换回近72种国外科技资料,对发展我国地球科学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观测报告数据全球共享,为全球地磁学研究及国际地磁参考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大量可靠数据。为此,于1984年与其他7个兄弟台一起,获日本国际地球观测百年(1882—1983)纪念事务委员会赠送银质纪念奖章。

1958年,笔者奉命回北京地球物理所工作,5月13日离开拉萨台,5月16日离开拉萨市,6月1日平安回到北京.

最后,我衷心祝愿拉萨地磁台发扬光大、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观象台锦屏台站
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档案工作回顾
一种适用于高铁沿线的多台站快速地震预警方法
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发展历程
蒋丙然与青岛观象台中国现代科学精神的复兴
张作霖遭遇“阴阳历书”
青岛观象台的历史沿革与贡献研究(1898—1949年)
基层台站综合观测业务管理之我见
奉化市锦屏中心小学
MDOS平台台站级使用方法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