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方国 宫兆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通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做为全党全社会中心工作来抓,纳入重要日程、科学规划、周密部署、全面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通化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现状
通化市下辖7个县(市、区),78个乡(镇),986个行政村,3765个自然屯,农村人口122万人。六年来,通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紧紧围绕发展生产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强化领导、强化帮扶、完善措施、强力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累计完成新村建设项目17548个,完成投资267.82亿元,其中,产业发展项目4854个,完成投资215.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8742个,完成投资37.1亿元;社会公益事业3952个,完成投资15.62亿元。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水泥路建设2325.14公里,85%的行政村实现“屯屯通”,65%的村达到“户户通”;完成边沟建设13566.85公里;完成自来水工程998个,受益人口477681人;完成围墙240.1万延长米,修建统一大门30359个;新建垃圾点3390个;新建卫生厕所79242座;安装路灯(含太阳能)14366盏;新建秸秆气化站9个,沼气池13087个;种植绿化树(小棵灌木)3747.7万棵,绿化公路里程达到749.54万公里。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全覆盖。经过几年来的建设和完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全部达到“四清、四改、两化”工作目标,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改变,呈现出农村有发展,生活有提高,环境有改善,活动有场所的新农村建设新风貌。
省委、省政府对通化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全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暨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全省村屯环境综合整治经验交流会和全省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相继在通化市召开,共接待省内外学习考察组300余次,推介了该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经验。该市新农村建设在全省评比中取得“五连冠”佳绩。
二、对整体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领导重视是关键。各级政府必须将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继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四大领导班子”齐心协力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制,实施“一把手”负责制,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现场会议和工作调度会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强化领导包保、部门帮扶、企业捐建和能人援助的帮扶工作体系,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目标。鼓励富裕村开展帮扶贫困村的包保工作,重点在资金、物质和项目上给予重点支持,通过帮扶达到富带穷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新格局。强化新农村办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的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等规章制度,推行农户门前“三包”、农户责任区和基层干部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不断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于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工作滞缓、推动不力的给予通报批评。
二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资金投入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和对口单位应积极向中央、省或各个部委争取各类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涉农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发挥最大的资金带动效应,形成政府资金支助、农民自助、包保单位赞助和社会各界捐助的投入机制。要充分利用好财政“一事一议”项目奖补资金,尤其是利用好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将农村环境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百万亩棚模蔬菜建设项目、农村安居工程、水泥路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卫生厕所、农网改造、村卫生室、农村书屋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聚合财力、统筹使用。市级财政每年应列支新农村建设奖励资金不少于100万元,专门用于表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全市上下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县级财政要按每年3%~10%递增比例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新农村建设项目奖补和表彰奖励,奖补资金不得少于500万元,保障工作经费10万元以上。鼓励经济发展较好的行政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一事一议”的方式,创新农村卫生保洁管理工作,探索对农户、商户和养殖户征收农村卫生保洁管理费的工作方法,使农民群众享受到“农村物业”管理带来的成果,进一步促进农民参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工作。同时,要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等经济手段,鼓励社会资金支持“三农”,充分发挥政府支持资金的导向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三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后续资金支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举措。农村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农民就会在生产生活环境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能为环境整治提供资金、人力等方面支持。将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发展农村产业相互推进,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土地流转进程,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依托通化市医药和食品两大支柱产业,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山区特色农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积极探索效益明显、产品优特、资源节约、技术高新的现代农业。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打破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经营格局,整合资源,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进程,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同时,要依托高句丽文化、三角龙湾等著名景点,做大乡村旅游产业,形成“吃、住、游、娱、乐、购”为一体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链条,进一步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
四是进一步加快标杆村建设,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作用。打造标杆村是进一步引领和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上层次、上水平的有效载体。坚持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和突出特色的原则,结合地域、资源、民俗和文化等优势,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型、民俗特色型、旅游兴村型和环境优美型”四种模式,打造具有通化特色、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标杆村。在资金投入上,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社会资源加大投入,整合各涉农部门资金和项目,打捆使用,重点向标杆村建设项目上倾斜,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标杆村要实现“八统一”,即:边沟、围墙、绿化美化必须实现统一;大门和门楼必须实现统一;房屋和墙体颜色必须实现统一;厕所必须达到卫生化,统一摆放;村屯亮化必须实现统一;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配备专(兼)职卫生保洁员和车辆,垃圾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填埋处理。集体收入要达到30万元以上,村部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中心村屯道路硬化实现全覆盖,达到“户户通”,庭院硬化100%。通过打造标杆村建设辐射带动周边村屯在产业发展上,农村环境改善上等方面,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推进的新局面。
五是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为新农村建设营造浓厚氛围。新农村建设能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抓下去,农民是主体,素质是根本所在。要充分利用好新闻媒体,加大舆论宣传,扩大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影响面,继续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增强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增强农民“讲文明、讲卫生、爱环境和重管理”的思想意识,提高农民的文明素养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宣传标语,宣传栏或实施墙体文化,对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的工作经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加以宣传推广,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扩大农民爱护农村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增强卫生观念。通过村规民约制度,进一步规范约束个人家庭卫生、公共场所卫生行为,对不卫生、不文明行为给予批评教育或一定的经济处罚。同时,积极开展好创建文明户、文明村和平安村活动,引导农村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六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新农村建设能否得以顺利推进、取得实效,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关系重大。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把基层班子建设与推进农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致富,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坚强堡垒。对一些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基层组织要予以整顿,对素质低、能力差的基层组织负责人要调整和充实,对确实无合适人选的行政村,要采取机关、企事业单位下派优秀干部帮带的作法,或选拔有发展潜力的大中专毕业生或退伍军人任基层组织负责人等等。总之,农村基层组织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各级党委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纳入日程,配齐配强班子,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尤其要选准选好一把手,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