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
中国的城镇化
◎徐匡迪
我今天讲的是中国的城镇化,这是国内外广泛关注、意见不一的问题,因为是论坛,我就把我们初步的想法跟大家报告一下。
首先,城镇化的概念是以农村人口比重下降,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为表征,以产业结构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转化为主体,社会结构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演进的过程,所以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指标。在现代意义上讲,城镇化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现象,不是一种打造的结果。
中国过去30多年由于经济高速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从1978年到2012年城镇化水平从20%提高到50%多。全球公认50%是一个转折点,在50%以前,城镇化主要是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建筑业、打工来形成,而且主要是以生产轻工业品和一般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50%以后就要看这个国家有没有创新能力,并且能不能持续上升。现在世界上总体城镇化率都很高,平均已经超过50%。但是有三个集团,第一个是发达国家,他们在经历了50%以后,产业转型,从手工业、轻工业、一般的餐饮服务业向高端的金融、贸易、服务业,以及高技术产业转移,成为第一集团;但是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南美的国家,中东的资源性国家,以及非洲的国家,它们的城镇化率到80%、90%,但是人均GDP上不去,比如菲律宾和韩国同一年达到50%,但是菲律宾现在还是人均4000多美元,而韩国2万多美元。这就是说,在50%以后是要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也是一个黄金时期,但是如果没有这种动力,那么也就是城市病集中爆发的时期。所有人都向往城市生活,如果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像菲律宾、巴西、埃及,以及印度的一些大城市,就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城市病。
从全球来看,城镇化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过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代工商业、金融服务业都是因为城镇化而发展。就拿中国来说,大约60%的增加值都是在城市里边,还有40%是来自哪里?不是在农村,主要是矿山,矿业也属于工业。85%的服务业增值,70%的国内生产总值,特别重要的是80%的财政税收来自城市。
城市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地方,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电气化和上世纪90年代的信息化都发生在城市。150年以前伦敦出现的地铁,100年以前芝加哥的高层建筑,这些都只有在城市才能发展。我国90%以上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都集中在城市,大量的创新和科学研究活动都发生在城市。
城市也是促进现代文明的地方,有现代的剧场、博物馆、展览馆、学校,自来水厂、煤气厂、污水处理厂、抽水马桶,都是有城市才出现的。所以上海世博会的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大家关心十八大提出一个新的话题,叫“新型城镇化”。这个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实质是,首先,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移成城市居民,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市的全体人口。第二,是“四化”互动的城市。第三,是城乡统筹的发展、合理布局的城镇化。第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是绿色的、低碳的、生态文明的城镇化。第五,中国的城镇化体现中国的城市特色,要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在全球化时代,城镇化过程大城市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以英国为例,以伦敦为核心的英格兰东南部地区人口增长13.5%。中国90%的流动人口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全国50个城市吸纳了60%的流动人口。当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所以县和城镇还是中国城镇化的基础,2010年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县域经济占全国GDP的48%,所以把县城建好,把县域的城镇建好,是未来城镇化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内涵。过去30年,中国出现了非常多的特色镇,这个镇比县低一级,在城镇化中作用非常巨大。现在建制镇1800个,占全国人口23%,这个镇成为当前城镇化的主战场,在人口集聚、产业集聚方面优势突出,成本比较低,而且从附近农村集聚的人文化、语言都可以认同,不会有任何矛盾,特别是临近大城市的工矿型、市场型小城镇现在正在迅速发展。
根据全国的调研,我们有一个建议,就是构建一个“5611”城镇群的格局:5个国家核心城镇群,这就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6个战略支点的城市群,其中包括海南、天山北坡、哈尔滨、长春,以及滇中和藏中南;11个区域支撑的城镇群,包括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中原城市、关中—天水,北部湾、宁夏的沿黄,还有淮海等。这对于国家来说总体能够均衡发展。
大家看了这些发展就有个问题,好像城镇群为什么都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因为中国的自然地理上有一条线,从黑龙江瑷珲到云南腾冲,这个线的东部集聚了75%的城镇,82%的人口,这个线以西以北是高原、荒漠、戈壁,不适宜人居住。
当然,城镇化和产业发展是相平衡的,没有产业没有就业就没有城镇化。我们可以看到,城镇化和工业化、服务业的发展曲线是相拟合的。现阶段,农民工进城主要服务的行业是两个,一个是制造业,大概接近40%,另一个是建筑业,接近20%,也就是说60%的农民工进城是做第二产业的。物流、批发、零售和居民服务占另外的40%。
中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机动化出现了高速发展,中国汽车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问题也很多,1995年全国只有3180万辆汽车,到2011年增加到2.25亿辆,其中私人轿车从250万辆增加到6150万辆。截至2011年底,有7个城市机动车超过200万辆,14个城市汽车超过100万辆。这些车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造成城市交通堵塞、大气污染。私人小汽车以北京为例,1986年,就是改革开放大规模推进以前,自行车出行的分担率是62.7%,到2011年降到15%,同期私人小汽车的分担率从5%上升到33%。这样一种变化,给城市带来了生态和环境问题。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如荷兰、德国、法国、日本,大城市都非常提倡绿色出行,像洛杉矶设置了自行车的专用道。中国的株洲、广州、杭州都实行了自行车租赁系统,常州有公交优先的专用道。在城市内小汽车过度发展的同时,城市之间的交通也主要由汽车来承担。这里以珠三角为例,2010年珠三角客运结构中铁路占8%,营运性大巴占12%,自驾车占80%。未来中国要学习和打造一体化便捷换乘的城市交通枢纽,比如东京的火车站,在两万平方公里以内建了100个以上的出口,这些出口都建设在大楼的下面,很方便换乘。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柏林中央火车站,一共六层,立体分布,节省了换乘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的问题。所以,我们觉得下一步发展要重视交通系统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不再是摊大饼式发展。比如哥本哈根一个城市,像一只手一样,每个手指就是一条铁路干线,这个铁路15分钟一趟,所有新开发的地区沿着这条铁路线,手指之间是绿化带,这是很好的例子。新加坡和日本我就不说了。
这里又提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类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现在到生态文明,就是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中国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今年1月中国东部地区多次被雾霾笼罩,1月份北京一共19天是雾霾天气。
这次雾霾特别严重,除了气象影响范围比过去大,与北京市和北京市周边的污染源的增加也有很大的关系。
城市要发展就要有建筑,有建筑就要耗能,我们建筑耗能和发达国家比较不详细展开了。目前我们国家实现节能的技术路线大概是这样,一个是要用高效的热源——工业的余热——来进行城镇采暖,同时农村的建筑要进行改革,要增加保温。另外城里的超市、商场、大的银行等公司建筑,节能系统也要重新改造。总之,我们希望目前建筑物类的商业能耗的总量在2020年不超过8.4亿吨标准煤(现在是6.77亿吨标准煤)。这里,很重要的还要控制建筑量的高速增长。我们现在建筑数量已经相当大。中国未来人口峰值要达到15亿,希望建筑总量能够控制在600亿平方米,也就从人均40平方米,相当于香港、日本、新加坡这样的亚洲国家和地区,而不希望人均建筑面积像加拿大、美国那样超过100平方米。
快速城镇化过程当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的缺失。“千城一面”的现象成了相当多城市的现实,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雷同,而且说明了文化规划理念的干枯。我这里有四张图,分别是东中西城市的CBD,我只认识一个,因为是我工作过的地方上海,其他的不能想象。其实,乌鲁木齐的CBD也跟北京、上海差不多。所以有一种误解,就是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本来新疆维吾尔地区的建筑应该有自己穆斯林建筑的特点,结果没了。
城市化不能不讲到人口流动。我们有六个省市是人口流入地,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福建,接近90%的人口都是往这些地方流;有六个省是流出地,安徽、四川、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占70%。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很奇怪的情况,中国现在GDP总量占第三、人口总量第二的山东省,既不出去当农民工,也不要外面人来打工,他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到底是受孔孟之道齐鲁文化的影响,还是山东人比较抱团?他并不是人少,也不是工业不发达,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我们准备去研究一下山东省的情况。最近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农民工的流动由跨省流动向省内流动转变。比如说2011年省内流动的占52%,2010年只有49%,跨省流动降到40.1%,这是好事情,就是农民可以就地就近的城镇化。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就是我们调查了几万个农民工,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没有务农的经历,而且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那么坚决不回农村的、尽量留在城市的、要挣了大钱的才回农村的,这三部分加起来占了接近80%。但是,他们留下来最大的障碍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按照十八大要求,推进人的城镇化,主要的政策维度是,在城市方面要解决就业准入与就业保障的问题,不能说造一栋房子就回去了。另外,户籍管理的改革,解决社会保障和住房问题,总之要安居才能乐业;农村方面,又牵扯到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主要就是要确权,农民土地要有保障,但是也不是像现在分家分户的办法;另外,要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留在农村的可能还有几亿人,要有现代生活的保障,还要有现代农业经营,包括规模化的经营,现代化的技术指导,以及职业技术教育,要解决农民变成市民,一定要有专长,一定要有技术才能永久,如果只是力工、小工做不了多长时间。当然,还有社会融入的氛围和支持系统。
总之,第一是尊重自主的原则。第二是分类的原则,因为我们现在每年的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有大学毕业生,有高职和中职毕业生,还有中学毕业生,所以要分类指导。第三要城乡统筹,综合考虑。
·问答·
提问:我的问题是土地的问题,在这个之前的一个环节曾经讨论过。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想法,如果在城镇化过程中占用了更多土地,那么农业会受到影响和威胁,但是我觉得目前好像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但是确实又是很大的制约。
徐匡迪:首先,中国的土地不是属于农民的,土地是属于国家的,农民是享有使用权,过去讲30年不变,后来讲50年不变,现在讲长久不变,指的是使用权,农民是房客不是房东。政府根据开发需要可以征收他们的土地。
第二,土地的开发不仅是一块地,而且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比如说要通路、通水、通电、通煤气,这样那块地才能增值,可以造房子,这些政府都要投进去,是在征地费以外。
第三,我们在开发农业用地变成二产、三产用地的时候,中央一直强调占补平衡,就是农业用地不能减少,那么各地政府,比如说黄奇帆市长,重庆做的比较好,就是征两万亩土地做开发,做新城市区域时,必须在其他还没有用作农业的荒芜的地方开出两万亩地,这样来保证农业生产不受影响,而且中国的粮食安全不受影响。
提问:我是史蒂芬·罗奇,我的问题可能跟你的主题稍稍有点偏。我们知道美国有一个电视节目叫《60分钟》,在这个电视节目中曾经放过一个鬼城的专题,就是在中国内蒙古的鄂尔多斯,能不能具体评论一下鄂尔多斯的状况?这个故事从侧面怎么反映中国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
徐匡迪:谢谢你提这个问题,给我一个说明的机会。首先,我说现在的媒体不能完全相信,因为新闻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鄂尔多斯这个例子在中国不到5%。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鄂尔多斯原来是一片沙漠,很少有人,牧民加在一起不到两万人,相当于我们东部的一个村庄集镇,但是在那个地方发现了很大的煤矿,然后就开始挖煤,这个煤矿不是国营的煤矿,是民营资本投资,这个老板叫王文彪,是我的好朋友,他冒险投资煤矿结果挣了很多钱,作为农民企业家,他感谢这块土地,感谢他的家乡,所以他发誓做两件事,一个要绿化,他的绿化在联合国得奖的,我想美国不会报道他这个事情。另外一个事情是他要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而且在鄂尔多斯的a人可以免费拿到一套,但是他这个估计太多了,因为在鄂尔多斯工作的煤矿工人也不愿意永远待在鄂尔多斯,不愿意在那里安家。所以,确实在鄂尔多斯的建筑里有60%、70%空着,这是一个个案。我觉得,这样的情况我们是要注意的,但是好在那块地方也不出庄稼,也不放牧,那是一个沙漠地区。我希望有机会的话,大家去参观一下鄂尔多斯旁边的一个库布齐沙漠的治理,这是联合国认为治理最好的范例。谢谢罗奇先生。
提问:刚才你提到城镇的效果非常好,那么长期有1/3人口进去,长期的就业跟经济问题怎么解决?
徐匡迪:过去我们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从1992年到2011年,大概是每年提高1.2—1.5个百分点,这个主要是靠东部地区出口加工行业,特别像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大量的生产轻工业品、纺织品、家用电器,这些产品出口带动了就业。下一步,第一是产业的梯度转移,因为东部生产成本太高,包括IT产业都向中部和西部转移了。
第二,我们的发展将是“四化”融合的发展,就是城镇化不仅和工业化要结合在一起,还要和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中国的人口到高峰时期达到15亿,要保证粮食安全,还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就需要科技的力量,也需要规模的经营,这方面的能力,也不是说城镇化以后农业的事情不做了,很多研究、很多开发,要在县城和城镇一带来做,这样就可以保证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我们的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