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国舫
生态文明建设的“清单”
◎沈国舫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提到中国发展的重要工作日程,尤其是去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提出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这个背景可以从三个方面看:首先是国情背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不足,这个资源不足主要是从人均概念来说,包括水、土地、矿产资源等等。另外,环境脆弱。我们在2009年曾经做过中国的宏观环境战略研究,结论是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虽然已经经过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总的形势仍旧是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仍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其次是发展背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快速发展,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期,但是由于我们的发展是粗放型的发展,因此发展所需要的物耗、能耗、水耗都很高,污染排放也大,很多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和工矿地区以及北方一些河流,环境质量比较低,为粗放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已经达到了局部影响、威胁人们的生存和健康问题,所以这种情况是不可持续的。但是,经济发展的势头还很强,群众要求还很高,一部分民众包括一部分中产阶层,还有向不可持续的西方要求看齐的倾向。所以,中国成了第一大能源消费国。
三是国际上的背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跃过了工业化消耗资源的高峰,环境问题已经开始得到控制和改善。他们提出的模式和发展趋势,推动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对中国有很大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受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现实的教训以及生态意识的提高,使中国一些政府和知识精英们不得不思考,改变原来粗放发展的路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了群众的集体智慧,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经过了深思熟虑,陆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两型社会”,最后提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是什么?这个内容很明确地反映在十八大的文件中。什么叫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类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要走自我毁灭的道路,所以我们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过去曾经翻译过不同的说法,有些翻译方法是不合适的,它把生态文明的概念狭隘化了。如果把文明理解为人类社会开花的状态,那么生态文明是开花状态的重要领域;如果把文明理解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时代特征,那么生态文明可能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新时代应该具有的特征之一。我说“特征之一”,因为对工业文明以后的社会有不同提法,起码生态文明应该是未来社会的特征之一。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中国政府已经把它放在突出地位,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也就是说,所有的建设都要贯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除了它自身工作任务重要性以外,对其他各项建设又提出原则要求。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我们政府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比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也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那么也可能跟计划生育的人口国策相协调,因为这需要平衡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当然人口政策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适当调整。
另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提出自然恢复为主就是更多地运用自然力,但是不排除,尤其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需要采取一系列人为措施来改善环境。
再就是用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认为主要的内涵在这里。
第三,当前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府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抓好四方面的工作:首先是优化国土空间的开发布局,也就是要用国土主体功能区划作为指导,合理开发布局进行顶层设计。其次是全面促进节约资源,也就是要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各项工作,内容很丰富。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这是生态文明建设本身要做的重点工作,这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自然保护或者叫生态保育概念,包括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海洋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业等等。另一方面是环境保护,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噪声污染环境、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土壤保护、海洋环境的保护和核辐射的安全保护等等。所以,这是一个庞大的工作系统。四是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包括法治建设、评价体系、目标体系、考核制度、管理制度、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和市场调节、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
以上是一张相当全面的、需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清单。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刚刚启航,目标远大,任重而道远,希望政府能够坚定不移的把握住这个方向,为人民造福。
作者系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前副院长、院士。本文是作者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上所作的演讲,本刊根据录音整理。
·答问·
提问:在很多欧洲国家,还有美国,有很大一部分政府的产业政策都在改变,他们有很多的补贴给替代能源,实际上补贴效果并不是非常好,比如美国在生产、消费环节都有补贴,但是很多公司没有用起来,或者没有用在刀刃上,我想问我们怎么应对?替代能源商业化可行性前景有什么时间表?我觉得这可能需要一些技术上的突破,对吗?
哈立德·法利赫:我曾经提到可再生资源的推出需要时间,商业化运行需要时间,现在有很多经济上、制度上的障碍并不是很容易扫除。我们认为,太阳能有一个非常好的未来,是对化石燃料很好的补充,所以我们在这块有很多的研发,有一系列太阳能发电的设备,当然我们非常现实地看,中国的规模非常大,所以短期、中期肯定不能指望这种可再生资源来提供能源供应,只能慢慢提升或者优化能源结构。当然,在这块研发和相应的政策是需要的。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氢技术,看在碳捕捉过程中是否能把碳埋掉而把氢利用起来,比如说氢的燃料电池,还有太阳能一些分布式的发电设备是否能够发展起来?在沙特有些地方已经在推行,但是目前也没有达到商业上可运作的阶段。
提问:这个问题跟上一个环节的问题结合起来,我们看到技术发展方面的机会,这个机遇是有很多的,但是我觉得在这块技术的突破并不是非常快,特别是考虑到全球的挑战。我是做移动手机的技术,如果看到手机的用户数量,九十年代大概只有9000万,现在则达到了多少亿的水平。所以,我想我们是否需要全球的监管协调来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我想问,我们在监管这块能做什么,怎样让全球在监管方面的合作走得更快,为我们营造一个非常好的促进创新的生态体系?
夏光:谢谢这位提问的先生。关于通信行业给环境带来的影响分了好几个大的方面,首先是产品设计过程中考虑不考虑环境的后果,欧盟有两个环保指令,专门是针对这个问题的,就是生产厂家要对电子产品使用完毕的去向负责任,也就是说,电子产品,包括手机,使用完毕以后必须由生产厂回收,这是第一类问题。
第二类是使用中的环保问题,因为一些新型电子产品,特别像手机,是否因为电磁波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这是生产厂家设计生产过程中要担负的社会责任。当然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电磁波的污染还不是特别突出。
第三个环保的问题,就是电子产品废弃物的处理问题。欧盟是有生产厂家回收的指令,但是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实施生产者负责任的制度。所以电子废弃物的污染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除了我们自己使用结束以后的电子产品在丢弃和焚烧时产生污染以外,我们还有一部分进口的,有的是非法的,也有的是合法的,到中国来进行拆解、处理、回收。总之,这种新型工业、新型行业的发展,给传统的环境问题又增添了新的要素。所以在这个方面,就中国范围以内而言,关于如何加强电子产品的环境监管,现在主要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环保部合作,双方出台了关于电子废弃物管理的规定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的鼓励性政策。
总之,这两个方面中国政府非常重视,这跟我们传统上引起的工业排放还不太一样,我们在这方面没有经验,所以我们现在主要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关于欧盟实施的两个指令,我们也认真研究了,关于电子废弃物让生产厂家来承担回收责任,现在正在研究将其写入《固体废弃物防治法》,如果这个法通过以后,具体细则出来,这个问题就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它了。
沈国舫:我们如何能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创新的格局。目前,我们感觉到科技的进展还跟不上需求。从世界上来看,现在一些科技的进展在局部还是很快的,但是它没有得到很广泛的应用。如何克服技术的转让障碍,克服制度上的障碍,或者给予什么样的财政安排,能够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快地用到生态改善上来,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提问:我想把我们这个环节的观点跟昨天楼继伟部长讲到的观点结合起来讲,比如说他提到了增加或者说扩大收入的来源,提到了环境税或者碳税的观点。碳税有助于减少碳排放。我想问你们对碳税怎么看?
第二,大家对于公平贸易都是非常关注的,只是对于某些国家不去推行碳税,或者不对碳排放做上限安排,可能会造成贸易不公平的现象,把这样的政策作为关税的壁垒。那公司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平等地交付这样的一笔代价。
第三,中国正在为太阳能行业提供很多的补贴,包括他的技术和公司,当然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好处,比如说降低太阳能光板的价格,在一定意义上中国是为全世界做了一件好事。实际上,美国也是对中国的太阳能光板提出了“双反”调查,那我想有没有一个评论,就是你做了一个好事,把这个技术提供出来,把价格又降了下来,那是否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创新更好的技术呢?
沈国舫:我不是能源方面的专家,但是我可以从我的理解来说。关于太阳能,中国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生产国,也给世界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产品。但是,我们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可能你们注意到最近我们有一家很大的太阳能板生产公司破产,这个里面就有很复杂的原因。但是我们还是不放弃发展太阳能的方向,我们还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高科技含量,降低成本,将来还要用更多的太阳能来支持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