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柳工集团董事长)
在国际并购中实现技术创新
王晓华(柳工集团董事长)
实施国际并购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成长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一条有效途径。
十多年来,中国制造业主要依靠资源、劳动力等一般要素获得了快速发展,建立了一个堪称世界廉价工厂的帝国。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缺少关键技术、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低、竞争优势层次低下等弊端,尽管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但中国仍缺乏全球公认的品牌。
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工程机械业景气度下降,两位数飙升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柳工集团的核心企业。图为柳工生产车间。CFP
与此同时,世界制造业的价值链也开始解构,经济活动已由以制造为中心渐变为以创新和服务为中心。制造业企业缩短产业链,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世界制造业企业的变革趋势,以中间投入服务为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已形成潮流。
当前我国的实体经济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我们的企业品牌竞争力不强,核心技术少之又少,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整个社会要努力营造发展实体经济的良好氛围,鼓励实业致富。
纵观称雄国际的世界级企业,他们具有相似的特征——主营业务收入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全球化的品牌形象和领先的技术,引领行业的变革与创新,拥有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独特的发展战略,拥有职业化、专业化的员工队伍。这些企业在向世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在传递其国家文化。
20多年来,缺乏技术核心一直被认为是笼罩在“中国制造”命运上的魔咒。同质化竞争、制造成本不断攀升、外需萎缩内需低迷等因素,造成利润率越来越低。中国企业如何生存和发展呢?我认为,从企业自身的角度出发,强化技术创新能力是突围的主攻方向。
当前我国的众多企业并不缺乏生产力,缺少的是一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企业有没有核心和关键技术,决定一家企业能不能占领全球行业领导者的地位;国家有没有在全球傲视群雄的民族企业品牌,则决定整个国家的产业命运。
对中国装备制造业而言,一般配套件的供应是非常充足的,然而诸如传动部件、控制元件、柴油发动机及关键液压件等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为那些采用先进技术、更高产品附加值及能源效率和环保水平更高的制造商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政府层面需要进一步出台鼓励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全力支持实体经济自主创新,引导各类资源进入实体经济,加快实体经济升级转型,助推中国产业升级。作为实体经济的制造企业一定要抓住和利用此次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务实的精神改革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中国要成为一个品牌和文化的输出大国,国际化的企业是最好的载体。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是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积极实践。
随着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加快,国内企业一直在试图突破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出海远航,加强国际化资本运作,希望借助跨国并购,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2012年,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在欧洲掀起并购大潮。中国拥有制造优势,而欧洲有技术、品牌、营销网络的优势,实施国际并购是中国自主品牌企业获取先进技术,实施全球化运营,由大到强发生转变,成长为世界级跨国公司的一条有效途径。
2012年1月,柳工正式收购波兰HSW公司,这为企业带来了实质性战略收益。柳工将直接获得HSW下属子公司的全部知识产权和商标,并以此为平台在欧洲市场建立高效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及配件服务网络,快速把东欧市场建设成柳工第二本土市场。柳工因此成为了拥有世界级全系列(80~520马力 )推土机产品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第三家企业;也将获得推土机的全系列传动部件和大型装载机的传动部件制造技术。
而早在2002年,柳工已经开启国际化战略的视野,提出了建设开放的、国际化柳工的战略目标,至今整整10年。从对海外市场茫然无知、海外营销网络为零发展到今天,柳工已在全球建立了欧洲、北美、亚太、中东等10个一体化的海外营销子公司,覆盖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向全球客户提供卓越的产品和服务,公司的海外销售收入占比已经达到了15%以上。
对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不管国际化程度有多高,业务范围有多广,国籍的唯一性是无法改变的。没有国家做后盾,没有国家在背后的强大支持,企业也难以在国际上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