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中国古代各种文体的演进史,原本便是彼此融合发展的历史。词体起源大体四说:“词源于诗”;“词源民间”;“词源燕乐”;“词源酒令”。诗体之于词体的影响毋庸置疑,中国古代诗词流变历程乃为互动互律、时即时离的发展史。《四库全书总目·词曲类》:“三百篇变而为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渊源,实亦乐府之余音、风人之末派。其于文苑,同属附庸,亦未可全斥为俳优也。”显而易见,这是将词体视为诗体之一种来看待的。 因此,梳理诗词关系,有利于对唐宋词史进行文艺原生态的考察。
将晚唐五代词体发展演进研究置于晚唐五代诗词关系双向坐标之中加以考量,通过还原晚唐五代诗词发展演进的原貌,有利于梳理晚唐五代词体发展演进的真实状态,纠正对唐五代词研究中一些流行的不符合实际的论断,推动晚唐五代词体研究的研究现状。
对于诗词关系的关注肇起于关于词体起源与发生问题的争论与研讨中。清季四大家除王鹏运外,朱孝臧、郑文焯、况周颐由清入民国,词学批评活动随之延展。王国维《人间词话》融通中西的现代词学批评方式,梁启超《饮冰室评词》与其“诗界革命”一脉相承。新文化运动以降,关于“词源于诗”,如早期胡适《词的起原》、郑振铎《词的启源》、刘毓盘《词史》、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龙榆生《中国韵文史》、宛敏灏《词学概论》、吴梅《词学通论》、梁启勋《词学》、王易《词曲史》、任二北《词曲通义》、夏敬观《词调溯源》、薛砺若《宋词通论》、缪钺《诗词散论》、俞平伯《读词偶得》、丘琼荪《诗词赋曲概论》,詹安泰《宋词风格流派略谈》、唐圭璋《论词的起源》、刘尧民《词与音乐》、夏承焘《唐宋词论丛》、阴法鲁《关于词的起源问题》、吴世昌《词林新话》、刘永济《词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周济先《唐宋金元词钩沉》、王季思《五代两宋词的评价问题》、万云骏《词话论词的艺术性》、施蛰存《词学论稿》、马兴荣《词学综论》等相关力著,对于诗词关系的个案评点夯筑了诗词关系研究的基点。
80年代以降,唐宋词学研究空前繁盛、全面发展,关于唐宋诗词关系的理论阐释也日渐进入关注的视野,研究专著和有分量、有新意的论文频出,此不赘述,开拓了晚唐五代诗词关系研究的新局面。其中,专题探讨晚唐诗词关系的单篇论文力作:如王兆鹏先生《从诗词离合看唐宋词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以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演绎了唐宋诗词离合的基本规律,无疑具有学术开拓和导向的意义。李定广《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进轨迹》(《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指出文人词主要是乐府旧曲、乐府新曲及教坊新曲三者融合的产物,并进一步勾画唐五代词“盛中唐以来歌诗与曲子雅俗分流并逐渐融合”“晚唐艳情诗词一体化”“唐末曲子词抒情诗化”“五代诗词分工”“西蜀词绮艳化”“南唐词政治抒情诗色彩”的演进轨迹。
继木斋先生《宋词体演变史》(中华书局2008年)以诗词互动构筑词史研究理论框架、《曲词发生史》(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专题探讨词体起源发生之过程,诗词关系论题再一次成为学界的热点,傅璇琮先生亲自主持《中国韵文学刊》(2012年第3期)开设的“中国诗体词体起源发生研究专栏”,专题讨论。此栏目当期即发表了谷青、刘锋焘《词体起源问题的新思考》、黄坤尧《曲词溯源论辩》、彭国忠《一部新见迭出的著作》、王维勇等《综论词的起源》的专题研究论文,以后继有相关研究评论力作。这些研究不仅是对“木斋的探索”的研究,更是对曲词发生及诗词源流的进一步深论,昭示着词体研究归本溯源式研究的动向。
词作为“别是一家”的诗,本身即含有诗与歌两大质素,这不仅体现在词体诞生之初,双体的此消彼长、相斥依倚、互为表里的互动曲线一直贯穿于词体演进历程。
就晚唐五代诗词关系研究而言,应在历代诗词关系批评的宏观理论背景下,以诗体影响下的词体纵向演进规律为经,以各阶段主要词家的诗词关系的个案解析为纬,经纬交错,纵深拓展。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对晚唐五代诗歌演进和词体演进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做整合研究,既要注意把握宏观演进发展规律,同时又要深入透析关键作家,对其诗词关系进行深入横向的比较研究,唯其如此,才能把握晚唐五代词体演进的宏观脉络,才能正确阐发关于词体发生发展的众多疑案,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理论建构与个案研究相结合,以晚唐五代词人个案研究夯实批评史、演进史研究的论证基础,以个案解读还原其诗词演变的历史原貌。从诗词演进历程的宏观角度审视晚唐五代作家作品,能准确地洞见和窥探个案的本质特征;再以个案的分析,还原晚唐五代诗词演进的历史原貌,能进一步清晰地梳理混乱不清的词体发展演进历程及诗词之间交互影响的演进轨迹。
唐五代词体理论研究尚处起步阶段,但从晚唐五代人从道德评判上对词体的鄙视、排斥与创作实践中对词体的审美欣赏与接受的矛盾心态,可以缕析唐五代诗词关系之辨。以诗为词论、当行本色论、别是一家论贯穿北宋。南宋深化“诗词同源”和“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金人以诗论词,力主“诗词一理”、“力主性情”等。元代沿袭以诗论词,重视词体性特征,“诗词同法”、“词比风诗”、强调雅正、词律等。明代“以诗为词”薄弱,尚有陈霆《渚山堂词话》、王世贞《艺苑卮言》、徐渭《南词叙录》、顾起纶《花庵词选跋》、何元朗《草堂诗余序》、徐士俊《付雪词序》、毛晋《花间集跋》、胡应麟《诗薮》、王世贞《艺苑卮言》、杨慎《词品》、茅一相《题<曲藻>后》、周永年《艳雪集序》等关于诗词之辨专论。清代前期云间词派词体体性探讨、西泠词派语言特色、作者才情论说视角、广陵词派涉列道德评判、意境气韵、作家禀性、阳羡派打破“诗庄词媚”等;清代中期浙西词派提倡南宋、推崇姜张尚“诗词一体”;清代后期常州词派以诗词同类实现尊体。
纵观词学批评史,诗词关系之辨始终贯穿其中,因此,必须加强以唐宋迄今诗词关系批评材料的梳理与演进研究,建构理论背景,以诗词关系批评史“通史式”研究审视晚唐五代诗词关系。
第二,量化分析与审美评论相结合。以晚唐五代词人及其作品为切口,对晚唐五代词人诗词关系多维统计,对“以诗入词”一一检索,定量定性兼顾,理据结合。以晚唐五代作家及其诗词作品为中心,将晚唐五代的词作置于诗词发展演进的双向坐标中加以考量,从而得出诗歌对词体发展的影响,勾勒词体于晚唐五代发展演进的轨迹。把还原晚唐五代诗词关系发展演进轨迹的过程置于历史考据之中,从而使对晚唐五代诗词关系的演进历程和审美特质的阐释能够建构在较为扎实的史料基础上。
如关于温庭筠诗词关系研究,以刘学凯《温庭筠全集校注》(中华书局2006年)为蓝本,量化考察飞卿乐府诗之题材,酒宴歌舞6首,采莲5首,边塞4首,历史神话8首,游历乡思8首,宫廷歌舞8首,情爱乐府13首,古迹题咏3首。从这种量化统计可以看出:风格上,飞卿乐府诗呈现出瑰丽绮艳的特点;题材上,情爱题材与女性描摹居多。除此之外,乐府诗在总体风格和写作方式上,也呈现出向诗余过渡的痕迹,有些乐府诗直接被视为诗余。对此,许学夷更有经典评论:“绮靡妖艳”,“庭筠七言古,声调婉媚,尽入诗余。如‘家临长信往来道’一篇,本集作《春晓曲》,而诗余作《玉楼春》,盖其语本相近而调又相和,编者遂采入诗余耳。”“其他略摘以见。如:‘四方倾动烟尘起,犹在浓团梦魂里。后主荒宫有晓莺,飞来只隔西江水。’‘为君裁破合欢被,星斗迢迢共千里。象尺薰鑪未觉秋,碧池已有新莲子。’‘回嚬笑语西窗客,星斗寥寥波脉脉。不逐秦王卷象床,满楼明月梨花白。’‘玉墀暗接昆仑井,井上无人金索冷。画壁阴森九子堂,阶前细月铺花影。’‘百舌问花花不语,低迴似恨横塘雨。蜂争粉蕊蝶分香,不似垂杨惜金缕’等句,皆诗余之调也。”
以诗词关系批评厘清以诗为词、当行本色、别是一家的学理内涵,以个案研究演绎晚唐五代词史的“以诗为词”的原生状态,有利于开拓晚唐五代诗词关系研究的局面。
注释:
[1][清]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编委会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2]详参宋娟等.论温庭筠乐府诗与其词之间的关系[J].学术交流. 2008年,第8期.
[3]许学夷.诗源辩体[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第1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