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进展述评*

2013-03-09 05:35翔,王
关键词:企业家领域样本

张 翔,王 瓅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2.安徽大学 商学院,合肥 230001)

一、引言

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是当今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主流方向(Cooney,2005)[1],随着创业活动的日渐普及与创业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创业已由个体性的职业选择与能力的发挥逐渐发展成为多人性的联合创业或者团队创业。世界各国都将创业作为提升经济实力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团队创业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潮流,其重要性与优越性日益凸显。团队创业在新资源获取、风险抵御、冒险决策、认知共享以及社会网络密度等多方面相对个体创业具有优势,成功的概率也远高于后者(Hoy,2010)[2]。团队创业的发展与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密切相关,创业团队企业精神是群体性创业的重要表征与核心内涵(Zahra,2002)[3]。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是团队成员基于共同的利益或者相同的目标,以最大限度获得内外部资源与发展机会为目的,通过集体创新、分享认知、协作进取、风险共担的行为实现企业创新性成长,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过程(Davidsson,2001)[4]。从本质上讲,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是一个系统的决策模式,团队成员在共同评估风险与识别机会后,最大努力地获得有限资源与有益的合作伙伴,作出一系列例如资金的投资、组织结构的建立、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内部认知渠道的构建等行为的决策组合(Clarysse,2004)[5]。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内容也在充实,但是对于其领域的独立性与合法性仍有争议,特别是其作为独立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层次是否合理有待商榷(Zahra,2006)[6]。本文力求通过对创业团队企业精神研究的文献回顾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领域的合法性解释;(2)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最新研究进展;(3)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领域的学术期刊、主题分布以及研究方法等;(4)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相关文献回顾

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起源于团队理论和企业家精神领域的建立与完善。早在1975年,Jeffry A.Tmmons提出创业团队是未来新企业成长的重要形式,是国民经济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助推器,引起了学术界的对于创业团队的重视[7]。随着企业家精神研究层次的多元化,由个体企业家精神向群体与组织层次企业家精神研究的转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作为个体企业家精神转变为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Davidsson,2001)[8]。以往的学者从管理学、经济学与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对其作了探讨,研究聚焦在不确定风险环境背景下,创业团队成员的企业家特质、团队的人口统计特征、团队的能力组合以及组织绩效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J.Teal,2001)[9]。然而,现阶段的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主要面临着不确定性环境下的结构界定与领域合法性两个问题(Harper,2008)[10]。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与虚拟组织的兴起,创业团队可能成为一个利益联盟而非某种正式的组织,组织的边界被淡化,创业团队包括一切有利于创业目标实现的成员与合作伙伴,团队的组织结构与内部成员视需要而不断变化。但是企业或者组织的成长离不开特定的制度规范,在此背景下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动机与作用机制得到重视,同时因为现行制度的约束与环境的不确定性,领域合法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Aldrich,2000)[11]。

新世纪,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合法性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一个领域的合法性来源于明确清晰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合理的研究框架、科学的方法论特征[12]。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深入首先必须从理论上加强它的合法性,才能作为独立的研究命题不断纵向扩展,达到新的高度[13]。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基础正是创业团队,它是绝大多数新企业创建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高度的动态性,伴随着企业的成长与规模化,创业团队逐渐发展成为较为稳健的高层管理团队(Chowdhury,2005)[14]。在这一过程中团队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与组织自身战略的调整,在权力与利益分配、认知分享与协作、内部情感冲突与心理契约、团队成员组合等多个方面发生变化,同时企业的成熟容易“消减”初创时期的创新与拼搏精神,陷入所谓的“大企业病”困境之中,研究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更容易指导新企业的成长与创新精神的持续传承(Borchert,2006)[15]。从研究框架来讲,传统创业精神的研究并未充分重视社会结构因素对新企业成长的影响,往往将初创企业发展的不顺利归结于管理运营效率低、自然选择以及风险承担能力弱等外在因素或者核心领导者的决策失误等内在原因,并未清楚解释企业初创期死亡率高的内在机理。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从“新进入缺陷”与“合法性门槛”两个视角论述了新企业生存的基础和成长的途径,有效解释了企业在初始阶段如何生存与创新的学理基础(Zimmerman,2002)[16],同时从环境外部变量、团队过程、团队外的组织因素、核心驱动力(目标、价值观、动机)等多个维度系统构建团队创业的一般模式,有利于理解企业成长的动态过程(Godwin,2006)[17]。在研究方法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共同发展推动了该领域研究体系的完善,Shepherd与Andrew(2003)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指出顾客对于新企业的产品与组织管理信息有较高的兴趣,企业通过传递创业团队组成的有利信息可以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对顾客的影响并被其理解和接受很大程度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18]。一个命题的价值在于对其的讨论可以推动社会与经济某一方面或者事物的进步,具体表现在其影响的输出结果,实证研究表明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的增长、创新能力的提高、组织文化的和谐都有积极的正向关系[19]。对于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各维度的实证检验表明,例如创业团队的内部结构、团队成员的构成、团队的社会网络密度等都对整个组织绩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Brizek,2007)[20]。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中的案例讨论、数量研究、实验室检验、访谈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进一步加快了该领域的发展[21]。

对现阶段国际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新的进展: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动态性研究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在创业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团队成员知识的老化,年龄与精力的下降与部分技能的缺失,内部懒散性的影响与企业战略惯性的增强等,不同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创期团队的创新拼搏精神。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创业团队的先进性,在组织高层不断替换与交接的过程中延续团队企业家精神有重要的现实意义(Bostjan,2003)[22]。跨国比较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地区差异性成为研究重点,国际层次比较甚至洲际之间对比可以深层次理解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生成与作用机制(Kris,2007)[23]。此外,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内部项目管理的有机结合也成为学者探索的新问题(Okudan,2006)[24],诸如从心理契约、内部认知冲突、团队内外网络集中度等视角展开研究也取得一定的进展(Wouter,2008)[25]。

三、研究设计

相比会议综述、书籍、商业性文章与学位论文等,学术论文的专业性更强,所以笔者选择期刊论文的全文作为分析对象。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定量分析方法,常被用于分析某一个领域的总体研究情况,是一种比较适合文献综述的分析方法。笔者从2011年度SSCI与EI核心库收录的期刊中选择管理学(160种)、经济学(120种)、心理学(90种)一共370种核心期刊作为检索的标准,利用Elsevier数据库与EBSCO数据库、谷歌学术搜索等,明确关键词为“Entrepreneurial Team”和“Team Entrepreneurship”或者“Entrepreneurship”和“Entrepreneurship of Entrepreneurial Team”或者“Team Management”和“Entrepreneurial spirit”,限定时间范围为2000年至今,对摘要、主题词、作者并不限定进行检索,初步得到符合条件的文献45篇;对初步检索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后剔除9篇(与本文研究主题关联度较小),最后得到36篇学术论文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文献。笔者主要依照陆园园与张红娟(2009)的研究思路,利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文献进行结构化定量分析,旨在明晰国际上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概况[26]。

(一)文章数量变化与期刊分布

通过分析,SSCI与EI收录的期刊中发表有关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论文数呈U形分布。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5年前后发表的论文数最多,以2006年为界限,2006年以前发表16篇论文,2006年以后发表20篇论文;其中管理学科(29篇)、经济学(6篇)、心理学科(1篇),从学科角度来说,管理学领域研究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学者和文章最多,其他学科涉及该领域的不多。

关于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36篇样本文献主要分布在13种期刊上,有一定的集中趋势。从表2中得出,JBV(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发表的论文最多,占到总数的31%,其次是RP(Research Policy)和Technovation,三种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加起来超过样本文献总数的一半,达到60%。

表1 为样本文献各年份分布统计表

表2 为样本文献期刊分布统计表

(二)作者国家与所属机构分布

为了便于对比不同国家与性质的单位对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贡献,本文对样本文献中作者所属的国家(以第一作者计)与所属不同性质的单位(以第一作者计)进行了统计,其中科研单位指政府等公共部门设立的独立研究机构,如表3和表4。

表3 样本文献国家分布统计表

通过表3可以明显看出美国在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领域的贡献最大,占到作者总数比例的一半以上,其次是英国。美国与英国都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创业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团队创业的趋势较为明显,应本国现实发展的需要,学者关注此领域的较多。国家分布中基本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尚未对此领域有足够的重视。通过表4的数据可以得出:高等院校是研究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主体,美国高校设立的企业家理论研究中心或者学术创新团队关注得比较多;政府设立的独立研究机构发表的论文数较少,而企业部门仅有3篇论文,说明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现阶段主要处于理论研究的层面,实践应用与推广不足。

表4 样本文献作者机构分布统计表

在作者分布方面,36篇论文没有作者重复的现象;单独发表的论文数为11篇,联合发表的论文数为25篇,占到总数的70%,体现出合作研究已经成为主要的趋势;跨国联合署名的论文数为6篇,5篇是关于多个国家或者洲际间差异的比较(例如亚洲与美洲等)研究,反映出现阶段研究已经有了跨地区跨文化的多层次分析视角。

四、内容分析

(一)分类体系的构建

为了便于内容分析的归纳,笔者首先建立样本文献的分类体系。在主题分布问题上,虽然不同学者对主题类别的划分各异,但都离不开具体的分析对象。本文综合既有分类方法与本文样本对象的特征,将从研究层次、方法和主题三个要素分别构建分类体系进行内容分析。

研究层次可以依据地域的范围划分为国际、国家、区域三个层次。国际层次包括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不同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对比等;国家层次主要指的是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以整个国家作为研究主体,讨论宏观范围的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区域层次是指结合某个地方的具体实践或者数据,分析特定地区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特征。

研究方法宏观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一般可以分为概念研究、描述性研究与概念应用三个维度(Herman Aguinis,2002),相对实证研究来说,理论研究更注重范式框架的构建、概念模型的推导,注重的是思想启发而不是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结果[27]。Cogliser(2004)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领域发展的三阶段模型,依据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分为构念的引进与详述、评价与扩展、统一与共识的三个阶段。基于此,笔者将部分带有数量模型,但是研究设计是为了推导理论与概念模型的解释以及具有理论延伸发展的文献划分为理论研究,并依据Cogliser的思想具体分为构念的引进与详述、构念的描述与评价、构念的应用与扩张;同时依据样本文献的特征将实证研究的方法分为数理研究、案例研究、访谈调查、其他研究方法四个维度。

本文研究主题类型的划分参照了Matthew Hall的思路,划分为命题的建立、命题的验证、命题的应用三个维度。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命题的建立涉及一切概念或者定义的提出与阐述,命题的验证是对命题的存在的合理性、外显特征与理论假设的论证和探索,命题的应用是对具体领域和其他外生变量的影响和分析。

(二)编码规则

由于在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统计分析归类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导致统计分析结果的可信程度产生偏差。因此本文采用两人编码法,对样本中的36篇文献进行编码。编码工作由两名具有相似知识背景的人员采用二值数据(是或否)的编码规则在相应的编码学习后各自完成。本研究采用计算编码者编码一致性的方法来度量统计分析的信度,在编码过程中严格遵循编码的程序与规则,并对编码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与预编码,提高了编码的效度水平。

表5 研究方法的编码一致性水平[注]一致性水平编码一致性计算公式:一致性水平=2M/(N1 +N2),M为完全一致编码数,N1与N2为各自编码数。

由表5可以看出所有3个类目和12个指标的编码一致性水平全部达到0.8以上,显示编码结果可以接受。

(三)分析结果

表6详细展示了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层次、研究方法、研究主题的样本文献涉及频数。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年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层次主要是国家层次,跨地区、跨国家的对比分析所占的文献比例也较大,接近30%,区域研究层次的论文数比例最小。从研究方法上看,样本文献中理论研究占据主导地位,达到所有文献的54%,实证研究中的数理研究比重在所有研究方法中涉及频数最多,理论研究中构念的描述与评价比重其次,为所有文献比重的27%,说明现阶段理论阐述的焦点是研究范式的构建与概念模型的推导。在研究主题分布方面,学者集中于讨论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内在机理和作用机制,即回答“HOW”与“WHY”的问题,相对20世纪90年代研究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WHAT”的问题有了新的进展,更加注重探讨不确定性环境下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生成与作用机制;同时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应用研究的频数也较多,命题的发展逐渐与其他具体领域相结合,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对于领域内各维度要素的深入研究与具体实践更具现实意义。

表6 研究样本的频数分布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内容分析,得出以下的结论:(1)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研究时间不长,最早的相关文献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以后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的论文数不断增加。(2)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虽然涉及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但是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管理学领域,现有发表在较权威期刊上的论文也多属管理学科。(3)目前该领域研究呈现一定的期刊集中趋势,以JBV、RP、Technovation等为代表的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数分别超过10篇与5篇;但是文献作者的分布比较分散,没有一位作者涉及2篇以上的相关论文;研究过程中不国籍不同国家的合作研究趋势较为明显,多层次跨地区跨国家的研究也比较突出,有利于领域的横向与纵向延伸;其中美国的样本文献最多,这与其当今的创业形式密切相关,而中国内地尚未有作者发表此领域高水平的期刊论文,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对该命题重视程度较高。(4)样本文献中作者所属单位多为不同国家的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或者政策研究单位以及相应的企业研究机构关注程度不够,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的实践指导作用难以发挥效应。(5)现阶段的研究方法以概念理论的描述与评价为主体,同时数理研究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主流研究方法,案例研究、访谈调查的研究方式也较为多见,此领域的研究方法比较多样。(6)从宏观主题分类来看,释义性的文章比较多见,而对于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与其他理论、具体领域的结合仍显不够,难以具体指导领域内各维度的实践与应用。(7)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动态性成为目前研究的焦点。通过构建一般团队创业的系统决策模式,有利于研究个体企业家精神转变为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过程,同时对初创期团队创业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未来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向构念的扩展与应用方向发展,更多地从具体的研究领域出发,发掘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生成机制与作用机理,诸如社会网络密度、内部情感与认知冲突、团队交替与继任理论等对其的影响以及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增强途径、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动态延续性的实证分析都值得探索[28]。同时进一步加强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合法性,讨论新企业成长过程中如何克服“新进入缺陷”与“合法性门槛”,最大程度发挥团队资源整合与机会识别的能力有较高的现实意义[29,30]。

本文虽然利用内容分析方法进行相对定量的文献归纳,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首先样本文献未覆盖所有文献类型,有些学位论文或者书籍、会议综述有较大的价值,但因为需要确保保证样本文献的一致性,没有将上述类型的文献包括在内,导致样本文献的范围有限。同时因为研究目的是宏观归纳,未对具体的研究主题进行详细讨论,在分类指标的构建上有些指标的划分也不够具体,难以进行纵向深度的比较。以后会对上述的不足进行修正与完善。

[参考文献]

[1]Cooney T M.What is an entrepreneurial team?[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05,23(3): 226-235.

[2]Hoy F.Team approaches to entrepreneurship and family business education[J].Entrepreneurship and Family Business, 2010,12(12): 349-357.

[3]Zahra S A, George G.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field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C].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Creating a new mindset, 2002: 255-288.

[4]Davidsson P, Wiklund J.Levels of analysi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Current research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J].Concepts, Theory and Perspective, 2001,21(4): 245.

[5]Clarysse B, Moray N.A process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formation: the case of a research-based spin-off[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4,19(1): 55-79.

[6]Zahra S A, Sapienza H J, Davidsson P.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43(4): 917-955.

[7]Segerlind T L.Team entrepreneurship: a process analysis of the venture team and the venture team roles in relation to the innovation process[D].Stockholm: School of Business,Stockholm University, 2009:88-90.

[8]Davidsson P, Low M.B, Mike W.Low and MacMillan Ten Years on:Achievements and Future Directions for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Theory and Practice, 2001,25(4): 5-15.

[9]Elisabeth J T, Charles W H.Key Attributes of the Founding Entrepreneurial Team of Rapidly Growing New Ventures[J].The Journal of Private Equity, 2001,4(2): 19-31.

[10]Harper D A.Towards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team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8,23(6): 613-626.

[11]Aldrich H E.Learning together: national differences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C]//Sexton D L, Landstrom H.The Blackwell Handbook of Entrepreneurship.Oxford:Blackwell,2000:5-26.

[12]薛求知, 朱吉庆.国际创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28(7):7-15.

[13]张玉利, 李静薇.基于实践的学术问题提炼与中国管理模式总结[J].管理学报, 2012,9(2): 179-183.

[14]Chowdhury S, Michele S.Top management team compensation in high-growth technology ventures[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6,16(1): 1-11.

[15]Forbes D P, Borchert P S, Zellmer-Bruhn M E, Sapienza H J.Entrepreneurial team formation: An exploration of new member addi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30(2): 225-248.

[16]Zimmerman M A, Zeitz G J.Beyond survival: 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2,36(2): 414-431.

[17]Godwin L N, Stevens C E, Brenner N L.Forced to Play by the Rules? Theorizing How Mixed-Sex Founding Teams Benefit Women Entrepreneurs in Male-Dominated Context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06,30(5): 623-642.

[18]Shepherd D A, Andrew Z.A new venture’s cognitive legitimacy: An assessment by custom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3,41(2): 148-167.

[19]王飞绒.团队创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6,28(7): 16-22.

[20]Brizek M G, M Khan M A.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intensity in the casual dining secto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7,26(4): 871-885.

[21]李乾文, 张玉利.外国学者论我国创业活动的特征与创业研究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4,21(7): 12-18.

[22]Bostjan A, Robert D.Hisrich.Clarifying the Intrapreneurship Concept[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3,10(1): 7-24.

[23]Kris A, Paul M, Koen V.Critical role and screening practices of European business incubators[J].Technovation, 2007,27(5): 254-267.

[24]Okudan G E, Rzasa S E.A project-based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ial leadership education[J].Technovation, 2006,26(2): 195-210.

[25]Wouter S, Tom E.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new venture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intra-and extraindustry social capital[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RCHIVE, 2008,51(1): 97-111.

[26]陆园园, 张红娟.中国创业问题研究文献回顾[J].管理世界, 2009,32(6): 158-167.

[27]Daniels K, Johnson G, De Chernatony L.Task and Institutional Influences on Managers’Mental Models of Competition[J].Organization Studies, 2002,23(1): 31-62.

[28]Lechler T.Social interaction: A determinant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venture succes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16(4): 263-278.

[29]杜运周, 任兵, 陈忠卫, 等.先动性、合法化与中小企业成长——一个中介模型及其启示[J].管理世界, 2008,36(12): 126-138.

[30]黄亮.中小民营企业家战略执行能力短缺的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2(3):78.

猜你喜欢
企业家领域样本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推动医改的“直销样本”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村企共赢的样本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