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图 本刊记者 岳 振 姚 远 黄莎莎 张 丽 特约记者 肖德宽 特约摄影 姚 宁
从种下第一株桃树起,夏祖全就开始参加专业培训。经过十余年探索,他终于将原先只是聊以糊口的土地,打造成了集种植与农家乐服务为一体的家庭农场。图为夏祖全在修剪桃枝。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唐寅的《桃花庵歌》描述了一种令人憧憬的生活。对于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水塘村村民夏祖全来说,这不是憧憬,而是他的现实生活。
41岁的夏祖全,世代生活在水塘村,依靠家里的十几亩田地为生。他种过粮食、蔬菜,只能勉强让一家人吃饱;他试过建材加工,还拿出几亩地来栽种杨梅,却都没有成功。
这种窘迫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6年。这一年,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帮助下,夏祖全拿出六亩田地种下了第一批桃树。“种桃树的前两年是没有收成的,家里就靠种红薯和花生来维持生计。”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有些感慨,“那时候连肥料都买不起,我和妻子就到贵阳市去挑粪。”
幸运的是,由于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他的桃树种植进展顺利。收成的第一年,夏祖全赚了3000元,第二年收入就达到了10000元。“种了桃树之后才知道,赚钱这么容易!赚了10000元,我真是高兴得不行,那种收获的感觉,现在也忘不掉!”
尝到了甜头,夏祖全逐渐扩大种植桃树的面积。2000年以后,他家十几亩地已经变成了一片桃园,家里的生活也一天比一天好。2008年,他将自家的三层小楼修建成了农家餐馆,开始经营农家乐。就这样,他逐步将聊以糊口的田地,打造成了集果树种植与农家乐服务为一体的家庭农场。
春天,满山的桃花令人心醉,吸引许多市民来赏花游玩;夏天,桃树枝繁叶茂,桃园成为游客们避暑消夏的好去处;秋天,甜美的桃子令人垂涎欲滴,运到乡里的批发市场后,很快就被客商抢购一空;冬天,自家圈养的土猪肉鲜味美,专程来吃杀猪菜的人络绎不绝……不知不觉中,夏祖全的家庭农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富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
这种经营模式,是夏祖全苦心琢磨的成果。从种下第一批桃树起,他就开始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总结种植经验。“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我摸索出多主枝种植的方法,这样又能保证质量,也不耽误产量。”穿梭在桃树间,夏祖全顺手掏出剪刀修剪枝叶,每棵桃树的生长状况都熟稔于心。农场里的桃树都按照标准化种植,机械化施肥,除虫和修剪则由人工完成。为了提升桃子的品质,每到春末夏初,他还要疏果,只留下长势较好的小部分果实,“这样桃子才具有商品性,能卖出好价钱。”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验,夏祖全已经成为桃树种植的技术能手,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种植方法。事实证明,这一套方法行之有效,夏家种出的桃子品质更好,价格也略高于市场价。
可是,夏祖全并未满足,他要把自己家的田地打造成一片又赚钱又宜居的乐土。于是,他参加了农贸、经营、管理的培训,还参加了“贵州乡土人才高级培训班”,到省外参观取经,学习到了环境设计方面的知识。回家之后,夏祖全将前院种满了桃树,树下安插了几张石桌椅,将土路铺上了地砖,还安装了照明设施和防虫设备。这些贴心的设计,让游客们能更舒适地观赏娱乐,也让农家乐的生意更加火爆。
在人力资源方面,家庭农场实行的是“内部分工制”,“员工”都是自家人:妻子负责餐饮,儿子负责摘桃包装,父母负责煮饭,夏祖全则是“总经理”,负责接待客人和统筹工作。忙不过来的时候,夏家就雇请村民帮忙打理桃园,花费不多,却大大提升了农场的运行效率。
如今,十几亩桃树、几片菜地、三层小楼、景观前庭和配套设施,构成了夏祖全的“桃香居”——销售艳红桃、皖白桃,每年收入不低于十万元;经营农家乐,每年接待2000多人,也能有十余万的进账。相比于那些做建材、运输等产业的村民,夏祖全家的经济情况毫不逊色。他们的家庭农场,以农业为根,以服务业为翼,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家里过上了好日子,家庭农场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夏祖全开始琢磨着发展新产业。“前一阵投入几万元,种下了100多株桂花树,跟桃树套种在一起,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也发展了绿化植物种植这项新业务。再过几年,桂花树就能创造很高的产值,我的桃香居也有了新的看点。”站在桃园中,夏祖全的脸上满是幸福:“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日子,就像生活在‘世外桃源’!”
宰便镇,距离黔东南州从江县城大约100公里。这是个拥有14000人口的乡镇,在不通公路的年代,人们去从江县城,要带着干粮翻山越岭走两三天。
在群山环抱之中,宰便百姓依水而居。磅礴秀丽的月亮山,源源不断地为世居于此的百姓提供着生存资源;蜿蜒清澈的宰便河,绕镇而过,夏天,吃过晚饭,人们相约下河泡澡,是“最幸福的事情”。
这里的人们并未因偏僻地理环境而过着封闭日子。“宰城河香猪”声名远播,为外人所知已百年有余。在宰便3000多户居民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家庭饲养香猪。香猪体型娇小,以香味独特著称。
“从江香猪”是贵州特色农产品的一个重要标志。宰便镇是月亮山区农产品贸易中心,也是从江香猪的主产区和集散地。
莫贵新是宰便镇的香猪养殖大户,目前,他家三个香猪圈舍总面积有540平方米,总共60间,每年出栏的商品肉猪达到五六百头,年利润超10万元。
在莫贵新的规划中,近期将再修一个圈舍,不久之后,将会有1000多头的年出栏产能。
10年前,在外闯荡的莫贵新无意中得知,在宰便用60块钱买一头小香猪,到了广州,要卖280元。莫贵新看准了这个机会。他从村集体租到了一块山地,开始了他的香猪养殖之路。
莫贵新的香猪养殖场,就在离镇中心不远处的宰便河畔,镇政府为其命名为“贵新香猪放养示范点”。香猪生态养殖对环境没有伤害。
来往访客如无越野车相助,常常要脱鞋过河,才能进入放养场。这里气候宜人,山色葱绿,小河淌水,充满着家庭农园的诗意气息。
香猪饲养是宰便百姓的传统习惯,当地人都知道,放养的香猪才称得上真正的香猪。放养的主要目的,是让猪能吃到新鲜草料,并“锻炼身体”以保证肉质鲜美;放养也可以减少疫病的发生。
在达到规模养殖后,传统的放养方式已不利于管理。在莫贵新的饲养场,有一块种有果树和黑麦草的园林,黑麦草四季常青。作为放养之地,这个园林就是香猪的“后花园”,每天,它们都会有一段时间在此地活动、吃草。
因为有品质保证,宰便出产的香猪在外口碑甚佳。按莫贵新现在的养殖量,他不愁销路。
对整个宰便镇而言,却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况: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再鼓励百姓大量养殖,到出栏时间可能卖不出去;另一种情况也同时存在,有人一次性需要大量香猪,但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其要求。
这本来不应该是个矛盾的问题。宰便镇党镇干部的判断是,只要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位,“卖不出去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存在”的尴尬困境将迎刃而解。
莫贵新也不敢大量接订单,因为他的养殖规模还比较小。因此,扩大养殖规模,对莫贵新来讲,具有很大吸引力。
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汲取传统养殖的经验,莫贵新成为香猪养殖大户。在走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的过程中,他得到各级职能部门的大力帮助。图为莫贵新和妻子在喂猪。
10多年积累起来的养殖经验,让莫贵新“一眼就能看出猪生了什么病”。养猪成规模后,防疫很关键,否则损失难料。除了不敢保证刚出生猪仔有更高的存活率,莫贵新基本能够解决常见疫情。
莫贵新家现在已经不怎么种地了,粮食收成“够吃就行”。全家人基本是全身心投入香猪养殖,香猪销售也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莫贵新自己会把销售情况记录在册。每卖出一头猪,他都要向宰便镇香猪产业办报告相关情况,香猪产业办对每户的养殖、销售情况有详细记录;每一头种猪都有进栏时间、配种、防疫等情况卡片记录。
宰便镇农户可以用林权作为抵押,申请扶贫贷款,用于发展香猪养殖。政府向农户提供圈舍建设材料和发放种猪,鼓励具备劳动力、经济基础、养殖技术等养殖条件的农户饲养香猪。
在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养殖迈进的过程中,莫贵新与其他养殖大户得到镇政府的大力帮助。
养殖香猪100头以上的家庭,在宰便镇就算养殖大户。这样的养殖大户全镇共有5户。杨光平的“猪—沼—果”生态养殖、徐传福的香猪养殖场等都是当地的示范点。
徐传福的养殖场同样临近宰便河。在目前基础上,徐传福正加紧扩建圈舍,圈舍建成投入使用后,可以年出栏香猪近5000头,利润将达到100万以上。
镇政府认为,莫贵新农园周边的环境需要改善,打算为此投入30万元。按当地政府的设想,不久的将来,莫贵新的家庭农园将会成为客商洽谈、游人休闲的向往之地。
今年66岁的肖连坤,村民都亲切的称他为肖公。他是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弘信土枇杷合作社理事长,有一个当地最大的枇杷果园。
“一年365天,有300天我都在山上。一个山头就得转悠上半天。”站在山顶黄橙橙的枇杷果下,俯视自己100多亩的枇杷园,肖连坤脸上流露出满足。
1973年,26岁的肖连坤离开家乡毕节,来到荔波县承包桥梁、水坝等水利工程建设,凭着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逐渐有了一点积蓄。目睹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的逐步倾斜,肖连坤意识到农业发展一定会有大好前程。1984年,在当时县领导的介绍和推荐下,肖连坤走遍朝阳镇的山上山下、沟沟坎坎,认为八烂村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具有种植经果林得天独厚的条件,大胆承包了100多亩荒山。
“当时山上都是杂草和野树,没水、没电、没路,一片荒凉,条件非常艰苦!”从1985年开始,肖连坤带领一家七口在荒山脚下搭起一个茅草房,开始艰辛的耕作生活。
肖月是肖连坤的三女儿,在她的记忆中,每天清早6点,父亲就会叫他们起床,去山上除杂草、挖树坑。“当时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放学后别人家的孩子都可以玩耍。我们兄弟姐妹却都要到地里帮忙,双手都磨出了血泡。”
柑橘、石榴、杏子、枇杷……肖连坤在100多亩山坡上,先后尝试种植过多样果品,通过十多年的试种,优胜劣汰,最终只剩下枇杷这一优势品种。2000年,肖连坤彻底放弃承包工程建设,全身心都投入到果园种植中,成为一个职业农民。
病虫灾害是最困扰肖连坤的烦心事。十多年前,遭遇的杏虎虫害,雌成虫在幼果上蛀孔产卵,导致幼果大片脱落,当年枇杷种植损失惨重。
一番心血付之东流,痛定思痛,为了提高种植水平,肖连坤在利用书籍自学的同时,决定外出学习考察,先后到四川果树研究所、福建、江苏农科院等地取经,逐渐熟练地掌握了种植、剪枝、配药灭虫等基本技术。在此基础上,他通过多方分析比较,先后引进优良枇杷品种25个,并在自家果园专门划出一块地作为新品种试验地,试种成功后对老果园进行更新改造。
有了好品种,还要会打时间差。肖连坤种植的大五星、早钟六号、香钟11号、大红袍四个品种,果实成熟时间交错,从2月到6月均有果品上市,销售期接近半年。
上规模才能有效益。2009年4月,在县农业局的关心和帮助下,肖连坤牵头成立了朝阳镇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荔山牌”枇杷商标,并通过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品认证,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荔波县委、县政府等部门加大对八烂村的支持,先后投资100余万元,实施了治水、修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一块3000余平方米的水果集散市场方便交易。随着枇杷果产量的不断提高,已建好的这块水果集散地还将扩建。目前,在肖连坤和该村创业带富党员陶小勇的示范带动下,合作社已发展会员160多人,带动种植面积3000多亩。
如今,肖连坤的“荔山牌”枇杷逐渐走上了科学化、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路子,一亩枇杷地约有4000元的利润。2002年,他的果园收入差不多有50万元。靠着近些年经营果园的收入,肖连坤在荔波县城盖了一幢5层楼的房子,还购买了丰田越野车跑业务。
“我们八烂村的土枇杷是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确,合作社出产的精品枇杷,因果实又大又圆,色泽艳丽,外形美观,果肉柔软多汁,酸甜适度,供不应求。
对于国家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到的“家庭农场”, 肖连坤还是首次听闻。听了记者的介绍后,肖连坤自信地表示,枇杷园现已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全家80%的收入都来源于枇杷园,他现在的生产经营方式就是家庭农场。
肖连坤的儿媳家在洞塘梅园,当地盛产村民利用青梅果私家酿造的青梅酒。看着每年几十吨的报废枇杷果,想到枇杷具有润肺止咳等保健功能,肖连坤正在探索酿造枇杷酒。但去年的尝试不太成功,据他自己分析,是选用的酒曲不对。
除了酿造枇杷酒外,肖连坤还在尝试养蜂酿造枇杷蜜。
目前,肖连坤最大的需要就是请到真正的枇杷专家,帮他解决问题:
“为什么被雨水浇淋过的枇杷容易开裂,如何避免?”
“枇杷酒该怎么酿造?”
……
肖连坤家出产的“荔山”牌枇杷有四个品种,成熟时间交错,从2月到6月均有上市,销售期接近半年。图为肖连坤和女儿在采摘枇杷。
顺着蜿蜒的山路往上爬,绕过几个弯后,一块宽阔的高山平台赫然在目。这里叫甲子屯,位于云雾山支脉中段,海拔1400多米。
正是人间四月天,天朗云清,阳光洒向延绵数十里的大山。方开华站在甲子屯高处,抬手划出一道弧线:“这一片,都是我的茶园。”
所指之处,一千多亩田地里,无数茶苗生机盎然。
5 7岁的方开华是贵定县云雾镇营上村的村民。这里,依傍着苗岭主峰云雾山,是贵定云雾贡茶的主要产地。当地优质的鸟王种茶树良种,品质超群,曾为六朝贡茶。可是,在20年前,当地的村民们都以农耕为生,几乎没人从事茶叶种植。
方开华同样如此,守着家里六亩责任田,尝尽了贫穷生活的苦楚。上世纪80年代末,外出做水泥工的他,“偷师学艺”学到了一些种植茶叶的技术,开始尝试种茶。“那时候条件很苦,我对茶叶了解也不多,最怕茶树长虫生病。”说起种茶,方开华有说不完的故事,但让他毕生难忘的还是最初的那段日子,“晚上下雨,担心雨水冲走茶种,我就披着蓑衣上山,一株一株的培土。茶树长出来了,却害了赤心病,一大片全都传染上了,只能忍痛铲除。”
吃一堑长一智,经过不断的探索,他逐渐形成了一套“茶经”,无论是种植、采摘还是品鉴、评级,全部手到擒来。199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承包156亩荒山,全部种下茶树,成为了营上村第一个种茶大户。随后,他又改进了种植模式,将果树与茶树套种。一方面,果树的花粉给茶叶增香,产出了具有糯香味、栗香味的绿茶,另一方面,每年产出百万斤的水果,全部作为天然肥料滋养茶树,使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度提升。
为了能生产出标准化、品牌化的贵定云雾贡茶,方开华注册了“品御春”的商标,带动周边农户成立了“贵定县品御春云雾贡茶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解决了茶农分散凌乱、茶叶品性优劣不分、加工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图为方开华在采茶。
如今,这156亩茶园处于丰产期,每个季节都能采摘不同品级的茶青,经过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之后,制成干茶销售。得益于那套“茶经”,方家种出的茶叶品性好,属于贵定云雾贡茶中的上等品,低则几百,高则数千,价格再高也不愁客源。
2010年,通过土地流转,方开华承包下了甲子屯及周边1500亩荒山,种下了1060亩茶树。这样一来,方家茶园的实际种植面积超过了1200亩。虽然新种下的茶树还没有产值,但原有的156亩茶园每年能给全家带来将近50万的纯收入。“再过三年,新茶树开始投产,想象一下,这些荒山会变得多美!”看着连绵的茶山,方开华面带憧憬,“这里也将作为贵定县茶旅游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接各地游客来品茶观光。”
大面积的茶园业已成型,保证品质是关键。为了能生产出标准化、品牌化的贵定云雾贡茶,方开华注册了“品御春”的商标,带动周边农户成立了“贵定县品御春云雾贡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茶山脚下开办了“七里冲茶场”。
“合作社的成员有200多户,都是这里的村民。他们都跟我学过种植技术,按照的都是统一的标准,不会施用农药、化肥。”方开华介绍,“遇到大批量的买家,我们就会把所有社员家中的茶青统一收购、加工,这样就保证了茶的品质,也降低了各家的风险。”
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统一品牌,茶园+工厂+合作社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茶农分散凌乱、茶叶种植良莠淆杂、茶叶品性优劣不分、加工技术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他的影响下,家里人都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几个女儿有的开茶馆、有的学制茶。妻子则陪他四处查看茶园,哪块需要修剪、哪块需要施肥……
1200亩的茶园、1000平方米的厂房、几百万元的制茶设备、两栋农家小楼、一片池塘、几块菜地。初有苦涩,后有甘醇,方开华人生如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