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羔痢疾疾病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发的新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病征为小肠溃疡和剧烈腹泻,会导致羊羔大量死亡,为养殖户造成严重的损失。
1.病原和流行病学
1.1病原B型魏氏梭菌。
1.2流行病学该病呈季节性、地方性流行,多发生在7日龄之内的羊羔,以新生4天以内的羊羔为多,改良杂交品种更容易感染,尤其以高代杂交品种的羊羔最多。本病的传染源为病羊粪便,大多通过消化道进行感染,也有通过外伤或脐带等方式感染的,羊羔体质差,气候突变,卫生状况不好等都会导致该病的发生。
2.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为腹泻,一般潜伏期为1~2天。尤其以新生4天以内的羊羔发病最多。病发初期精神不佳,拱背低头,不吃奶,喜卧。不久后发生腹泻、粪便恶臭。粪便呈黄白色,黄绿色或灰白色,糊状或水状。后期粪便带血、粘液、气泡,直至成为血便。病羊羔身体逐渐衰弱,不停鸣叫。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一般在1~2天内死亡。
3.诊断
3.1初步诊断在多发区域,可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做出初步的诊断。患病羊羔大多为2~5日龄,很少有7日龄以上的。病程急剧,患病羊羔体质差,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剧烈腹泻,粪便为粥状或水状,味恶臭,后期排便血,粪便内有气泡,羊羔严重脱水,皮肤没有弹性,用手提起,皱壁恢复很慢。还有些病羊羔出现神经症状,呼吸急促,喜卧,腹胀或者排少量血便。病情扩散迅速,可在短时间内传染所有羊羔。在对死羊尸体进行剖检之后,可发现胃肠道有卡他性炎症,肠系膜淋巴结有充血,肿大甚至出血,粘膜上也有出血点。心内膜上有出血点,心包积液,肺部有淤血斑或充血区。
3.2实验室诊断通过检查病原,对肠内容物进行触片镜检,毒素检查,细菌分离鉴定为B型魏氏梭菌就可以诊断。
3.3鉴别诊断大肠杆菌、肠球菌及沙门氏菌也可以引起新生羊羔下痢,必须注意区别。大肠杆菌所引起的羊羔下痢一般发生于出生7日龄之内的羊羔,该病初期羊羔体温可达到40.5℃~41℃,不久便下痢,体温会降至正常温度或比正常温度略高。粪便最开始呈半液状,颜色由黄变灰,呈液态状,并含有气泡,甚至混有粘液和血液;由肠球菌引起的羊羔下痢,在发病初期,病羊羔体温超过41℃。全身有明显症状,不喜食,起卧频繁,粪便变软,甚至带粘液或者血液;由沙门氏菌引起的新生羊羔下痢,病初期体温可到40℃~41℃,腹泻,食欲减退,粪便恶臭,粘性带血,拱腰低头,喜卧,经1~5天死亡,有些经两周后可以康复,发病率为30%左右,死亡率为25%。
4.防治措施
4.1预防措施加强对饲养的管理,提高孕羊的体质。关键是要抓好秋膘。在秋季要做好母羊的抓膘和保膘工作。使其生产的羊羔体质健壮,抗病力强,可以帮助羊羔顺利过冬,否则,羊羔体质差,就增加了羊羔痢疾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科学配种。羊的繁殖期一般多在秋季。采取人工受精以尽量避免母羊在最冷的季节产羔。在产羔季节应注意保暖,消毒隔离,及时喂羊羔新鲜、洁净的初乳;在秋季时可以为母羊接种五联苗或者免疫羊羔痢疾菌苗,在产前的14~21天再进行一次接种,增强母羊的抗体水平,保证新生羊羔可以获得足够母源抗体;在产羔前应对产房进行彻底的消毒,可使用1%~2%的热碱水或者20%~30%的石灰水对羊舍地面、墙壁以及产房的所有用具进行喷洒;在羊羔出生后的12小时之内灌服0.15~0.2g抗菌药物土霉素,每日一次,持续三天,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4.2治疗措施一旦发现新生羊羔患有痢疾,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土霉素,胃蛋白酶0.8g分4包,每隔8~12小时加水对病羊羔灌服一次;乳酸钙,鞣酸蛋白,磺胺脒,次硝酸铋各一份,并充分混合。每天对病羊羔灌服2次,一次0.8~1.5g,持续数天;盐酸土霉素200mg,每12小时肌肉注射一次,持续3~5天;磺胺胍,乳酸生,胃蛋白霉各0.6g分为3包,每隔8小时加水对病羊羔灌服一次,持续3~5天;痢菌净1~2mL,骨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续用3天;胃蛋白霉,土霉素各0.8g,鞣酸蛋白,次硝酸铋各0.6g分4包,每隔6~8小时加水对病羊羔灌服一次,持续3~5天。摘自《畜牧与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