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告别暴利时代

2013-03-07 10:54蔡恩泽
产权导刊 2013年7期
关键词:息差充足率内源性

■ 蔡恩泽

银行告别暴利时代

■ 蔡恩泽

来自央行的权威数字表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负面影响正传递到银行业,银行正告别暴利时代,好日子已然到头,利润增幅下滑、不良贷款猛增、资本充足率压力加大正成为主旋律。

好日子已然到头

密集公布完毕的银行业一季报中,银行一季度净利润增速相较去年同期均出现大幅下滑,7家甚至出现了腰斩。

五大行中,农行一季度实现净利润470.51亿元,同比增长8.26%,远低于去年一季度的27.55%;交行实现净利润 177亿元,同比增长11.5%,低于去年一季度19.58%的增幅;工行实现净利润687.43亿元,同比增长12.08%,低于去年一季度14.03%的增幅;中行净利润398亿元,同比增长8.2%,低于去年一季度9.94%的增幅。

16家上市银行中,同比增幅最高的兴业银行增长32%,这样的增速在过去几年只能算“蜗牛”。华夏、宁波、北京、民生增幅均在20%~30%,平安、中信、农行、中行都只录得个位数增长。

伴随着业绩增幅的下滑,银行资产质量问题亦浮出水面。不良贷款短短三个月内双升明显。截至一季度末,16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总计4240亿元,比年初增长了219亿元,而2012年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324亿元,3个月的增加额已相当于去年全年的68%。

工行和交行一季度报显示,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都是双升的。其中,工行的不良贷款率为0.87%,比上年末上升了0.0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为802.37亿元,较上年末上升了56.62亿元,成为五大行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增加最多的银行;而交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07.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34.72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7%,比上年末上升了0.05个百分点。

更令银行方面焦虑的是,资本充足率下降,找米下锅的压力相当大。一季报数据显示,已公布资本数据的11家上市银行中,6家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超过了1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方面,有2家银行下降幅度超过了1个百分点,其余的普遍下降幅度在0.2到0.8个百分点之间。

有专家测算,如果五大商业银行保持现有的增长水准和内源性融资比例,这些银行2014年可能出现累计人民币405亿元的资本缺口。假设我国今年新增8.5万亿元至9万亿元贷款,按12%的资本充足率简单估算,不考虑其他表内外风险资产增长,仅此一项需增加约1万亿元资本金。

跌出暴利行业圈子

银行业绩增速大幅放缓与息差收入下滑较快有关。一季度上市银行净息差为2.44%,同比下滑23BP。其中,平安、民生、光大息差同比下滑较快,分别较去年同期缩窄75、67和40个BP。行业息差的大幅下滑主要是由于部分存贷款于今年一季度完成重定价。上半年是降息周期的息差低点,但下半年息差仍缺乏快速上行基础。而存款利率浮动政策的出台,加剧了银行间的吸储竞争,加大了银行经营成本。

不良贷款快速上升,一方面因为经济复苏态势并不稳固,实体经济对银行的回报率下降,问题企业拖欠银行贷款,三角债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与金融脱媒加速也有关系,金融脱媒打破银行融资的一统天下,拓宽了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迫使银行重新定位服务重点,为转型付出更大的代价。

资本充足率下降,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该办法实施后,银行均已按照要求重新计算资本,对住房抵押、银行债权等各类资产风险权重进行重新计提,这在一季报数据上也体现出来——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出现普遍下降。

资本充足率压力也来自内源性融资不足。近5年来,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年平均增长率达20%,商业银行通过外源性融资方式补充资本约1.33万亿元。外源性融资是指在资本市场融资,只能短期内缓解资本金的压力,长期发展必须通过内部积累建立新的资本补充机制,即内源性融资,增强盈利能力,并加强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

目前内源性融资已占我国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增加额的60%以上,用利润补充资本是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银行利润下降,直接影响内源性融资,资本充足率也就平添很大压力。而短期内,银行信贷增速不会明显放缓。为满足实体经济不断增长的贷款需求,银行必须获得持续的资本金补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的前景正发生质的变化,高速增长的业绩光环正在退去,银行吃息差、坐着赚钱的日子已经到头了,正跌出暴利行业圈子,盈利下降、资产质量下滑以及拨备增加,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经营与转型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压力。

甩掉“奶瓶”

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未来10年国际国内不发生类似本轮金融危机的异常情况,政府将从实体经济发展、深化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出发,完成两率市场化改革。这种紧凑的时间安排意味着,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目前,我国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主要还是靠“吃利差”维持生计。以工商银行为例,眼下整个收入结构大概是6∶2∶2,即60%的收入来自于存贷利差,20%来自中间业务(手续费或佣金),另有20%来自投资和交易收入。

我国银行长期依赖吃利差,越吃越懒,“睡在床上数钱”,不思进取,靠国家政策保护生存,被指责为暴利行业。一项问卷调查显示,银行本身最不愿意改变的就是“吃利差”现状,追求放贷规模是每家银行的本能。

在过去30年里,中国银行业的成长过度依赖外延发展,仰仗信贷增长,30年里信贷年均增长22%,增速位居全球最高行列。在2010年的银行业利润构成中,来自净利息收入的比例竟然高达66%。

中国银行业要想重新过上好日子,应早日甩掉“奶瓶”,切入市场,而利率市场化是最可以率先迈步的改革,越早越好。1970年,美国启动利率市场化,1985年,日本也启动利率市场化。中国加入WTO已经12年了,利率市场化终于迈出了关键性一步。2012年6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扩至1.1倍,被视为央行利率市场化的重大突破。

而中国工行在利率市场化方面已经有了具体的时间表,行长姜建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希望用未来5年时间,使收入结构,即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投资和交易,从6:2:2变成5:2.5:2.5,然后再过5年,达到4:3:3。

从长期来看,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银行息差可能缩小,利润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未来银行业需要调整经营发展战略,拓展盈利空间。如果不改善业务结构,银行盈利增速还会下降。因此,银行业需要加快业务转型,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以调整利润结构,拓展盈利空间。

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推动初期,会有一些金融机构因竞争能力差可能倒闭,但只要像美国那样,建立存取款保险制度,保护储户的利益不受损,银行业很快就会化乱为治,稳定下来,并且会进一步扩张。况且银行作为企业,遵循强胜弱汰的“丛林法则”也是正常的经济现象,市场决定去留存活,生杀予夺。抛开吃暴利的奶瓶,脚踏实地地进行金融创新,中国的银行业才有出路,金融改革也才能走出徘徊的十字路口,用利率市场化为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铺路。

(作者为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

猜你喜欢
息差充足率内源性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饥饿”蔓延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
内源性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α水平与中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