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丽
摘要: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本文通过梳理比较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差异,认为现阶段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体系的主要构成者,在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实现银政企共赢,是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满足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商业银行未来应强化既有的金融功能,巩固其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同时,健全多元化功能结构、走综合经营之路。
关键词:监管指标;银行信贷;经济增长
一、功能观下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一)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金融通过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资本的积累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对实体经济产生强有力的支持。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金融学教授罗伯特·默顿的观点,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如下:清算和支付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便利商品、劳务和资产交易的清算支付手段;融通资金和股权细化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各种机制,汇聚资金并导向大规模的无法分割的投资项目;实现经济资源转移提供渠道,即金融体系提供了促使经济资源跨时间、地域和产业转移的方法和机制;风险管理功能,即金融体系提供了应付不测和控制风险的手段及途径;信息提供功能,即金融体系通过提供价格信号,帮助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非集中化决策;解决激励问题,即金融体系解决了在金融交易双方拥有不对称信息及委托代理行为中的激励问题。
金融体系的功能主要分三大类:一是支付结算,源于货币的使用,历史最为悠久;二是融通资金以及衍生出的动员储蓄、促进公司治理,统称为资源配置;三是风险管理,与资源配置功能密切相关,体现在对资源配置的促进上。其中,支付结算是金融体系的基础性功能,资源配置是金融体系的核心功能,风险管理是金融体系的高级功能。
金融体系由金融调控体系、金融企业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等五个方面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以独特的身份和特点承载并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功能。下文将就金融企业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单元——商业银行着手,具体分析其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所在。
(二)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差异
目前国内金融企业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等。其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是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体系中较具代表性的构成单元。从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看,除了金融调控主体和监管主体外,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在现阶段承载的落地性金融服务职能较大,提供的功能差异也较为明显。因此本文重点考察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差异。
二、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功能——支付结算作用分析
(一)基于货币本源的支付结算功能
支付结算功能源于货币的职能,其发展和演进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相伴而生,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功能。支付结算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完成商品、贸易、服务和资产的交易,满足经济主体的支付服务需求,帮助经济主体避免为完成支付而耗费不必要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适应高速运转的经济活动,加速社会资金流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金融市场有机联系,改善金融服务,推动金融创新;通过提供必要的资金转移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促进各类经济金融活动稳定运行,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坚定社会公众对货币及其转移机制的信心[2]。
(二)以银行为中心的支付体系
(三)日益丰富的支付结算方式
商业银行通过开展票据、银行卡、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清算账户等业务具体承载服务实体经济的支付结算功能。
票据、银行卡、汇兑等现代支付结算工具和业务的出现,便利了商品和劳务交换,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在国际贸易领域,随着托收、保理、信用证等国际贸易支付结算新工具的出现,经济主体的国际支付结算需求得到极大满足,银行在国际结算领域的地位也日渐上升。而支付结算工具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丰富也反映出经济个体对结算方式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结算,还延伸至融资、担保、账务管理、信息咨询等领域。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基于货币本源的支付结算功能、以银行为中心的支付体系和日益丰富的结算方式都表明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之支付结算功能的主导地位。在经济货币化日益加深的现代经济背景下,一个有效的、适应性强的交易和支付系统是发展经济的基本需要,其对于现代经济增长是不可或缺的金融基础设施。
三、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融资作用分析
(一)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程度分析
融资功能是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功能的体现,即金融体系将资金从盈余者转移到短缺者过程中起到的聚敛和配置储蓄的功能。融资是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核心功能。实体经济通过从金融体系获得一定的融资量满足自身的资金短缺需求,得到发展。
实体经济获取融资可以通过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进行。前者是间接融资,后者是直接融资。对于前者而言,储蓄的动员和配置是分开进行的,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中介机构起到了信用中介的作用;对于后者,在动员储蓄的同时完成了配置,金融机构仅起到服务作用。
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间接融资(银行体系)具有货币创造功能,对经济增长有切实的促进作用。由于投资增长是经济处于增长期的常态,要满足投资需求,离不开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而直接融资只是对现有储蓄的重新组合,不能创造出新增货币。因此,从资金供应的角度,银行体系十分重要。从银行体系本身来看,由于银行体系规模庞大,具有规模经济,有能力开发与利用专门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在向拥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提供资金和流动性服务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从上述方面说,银行体系在金融市场上开辟了一条渠道,能有效地将储蓄资金引入拥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们手中,在增进实体经济的效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下面将从反映宏观的社会融资规模和反映微观的企业融资结构的量化指标来考察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导作用。
1.从宏观社会融资规模看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程度
社会融资规模是反映实体经济向金融系统获取的融资总量的指标。2011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引入该指标,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金融机构通过资金运用对实体经济提供的全部资金支持;二是实体经济利用规范的金融工具、在正规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机构信用或服务所获得的直接融资;三是其它融资,如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等。
此外,2011年末商业银行个人贷款②余额8.7万亿元,新增贷款占比23.5%,有力地推动储蓄向有效消费和有效市场需求转化的媒介功能,在拉动内需、调节国内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方面的作用较大,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由出口拉动向出口、消费、投资协调发展转变)给予了较强的支持。
在执行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关的金融扶持政策方面,商业银行相较于其它金融机构也发挥着主导作用。如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涉农贷款等。根据《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1》,截至2011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7.3%,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4.6万亿元,涉农贷款增量占各项贷款增量的比重为35%,有力地支持了小微企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商业银行服务上述领域的功能体现是证券市场等非银行金融企业无法覆盖的。
综上,商业银行在融资程度和方向上,通过信贷资金的供应总量和供应结构切实地发挥着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引导作用,有力地发挥了金融帮助储蓄向有效投资和有效市场需求转化进程中的重要媒介功能,充分发挥了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中的调节功能,使有限的资源更多进入经济发展的瓶颈、薄弱环节,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功能中贡献了主要的力量,中长期内难以替代。
四、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高级功能——风险管理作用分析
金融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上。
价格风险的管理可分为对系统性风险的跨期风险分担,以及对非系统性风险的横截面风险分担。而跨期风险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跨代际的风险分担,即将与一定存量资产相关的风险分散到具有不同经历的各代之间;另一种是通过资产积累减少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消费水平的波动。长期存在的金融中介机构被认为在从事跨期风险管理方面具有优势。
金融机构作为受险主体,主要的信用风险来自企业、个人与国家。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存在着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这是造成信用风险的主要原因。不同的金融机构以其不同特点的业务面临不同的信用风险,并各自开展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如商业银行面临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信用风险,保险公司面临道德风险,证券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来自信用交易。
流动性风险相比价格风险和信用风险,通常被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理论意义和现实层面的流动性风险多指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控制管理流动性风险方面也是金融企业体系中的主要承担者[4]。
五、从功能观探寻未来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
(一)强化既有的基础性金融服务功能,巩固不可替代性
商业银行可加快支付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非现金支付工具发展,如以票据和银行卡为主体,以电子支付方式为发展方向,建设完善适应多种经济活动需要的支付工具体系,推动票据影像业务和电子票据的发展、支持银行卡产业发展、改进银行账户管理体系等。总而言之,充分发挥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的基础性功能,强化巩固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支付结算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实体经济发展
信贷总量应在方向上做到向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同时,信贷主动投放利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出口结构升级上,并限制“两高一剩”行业企业贷款,控制对低水平、重复建设政府平台的资金支持等。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不仅要与实体经济的产出结构发展同步适应,还应先导性、前瞻性地率先布局,做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领先于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即行业贷款余额占比的变动要领先于行业增加值GDP占比的变动,使行业贷款余额占比成为行业景气的风向标。
(三)商业银行应健全多元化的银行功能结构、综合化经营
综合化是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信托、租赁业务等,这些非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的新增和开展进一步有力地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实体经济不同层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诉求。商业银行在强化既有的金融功能的同时,适时适度开展多元化经营思路,发挥并拓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功能,可以更好适应实体经济运行中广泛庞杂的多元化特点和对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多方位诉求,更加有力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陈薇)
参考文献:
[1]劳平.金融结构历史演变的初步考察[J].国际金融研究,2003(6).
[2]格利,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杨农.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再认识[J].中国金融,2012(10).
[4]韩伟,胡振兵,冯波.融资体系多元化与金融风险的防范[J].金融研究,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