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_ 本刊记者 王飞 见习记者 马一璇 潘玉婷
时间的玫瑰—专访李云迪
文 _ 本刊记者 王飞 见习记者 马一璇 潘玉婷
“我的梦想是把古典音乐普及到千家万户,因为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一种文明、一种精神。我不敢去预测未来是一个怎样的状况,但是对于我来说,古典音乐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梦想,我会尽我所能,把我所感知到的音乐中的美好,与所有人一起分享。”
李云迪真的很帅,这帅气源自他的俊秀面孔,更源自独属于钢琴家的优雅—温润如玉,没有丝毫的攻击性。
李云迪剪了短发,干净爽利,似乎是在摆脱从前身上肖邦的影子。他穿极简的黑色棉质T恤,戴棒球帽,左手佩戴腕表、精致手链和花绳。习惯了李云迪穿着燕尾服、坐在钢琴前弹奏古典音乐的样子,眼前这位型男难免让人有种穿越感。
这是李云迪第一次来兰州演出,兰州是“2013李云迪中国钢琴梦音乐会巡演”的第三站。他计划在80天里完成30场具有国际水准的音乐会,和以前的巡演不同的是,李云迪将其中一部分音乐会安排在二三线城市。高雅艺术不应该被束之高阁,李云迪希望通过巡演让更多的人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一路马不停蹄,抵达兰州后,来不及好好休息,李云迪就和他的团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采访当天,因为他要赶去排练,留给我们的时间并不多,这让我们一度担心采访效果。但当对话开始,之前的顾虑被迅速打消—李云迪的语速很快,思维缜密,逻辑清晰,仿佛弹奏一首流畅华美的乐曲。对话时间不长,但信息量很大,让人感叹钢琴对于练习者思维的锻炼—对于快节奏的乐曲而言,演奏者弹奏的速度更多取决于大脑的反应,而非手指的灵巧度。
时间虽紧,但对待音乐,李云迪向来有自己的坚持,甚至有些苛刻。曾经在录制专辑时,因为对录音师不满,李云迪愤然离去,令唱片公司为之震惊。此次,为了实现最好的演奏效果,他坚持让施坦威钢琴在中国最好的调音师赶到兰州。而对于钢琴家的到来,这座城市的观众也回报以足够的热情,演出门票早早售罄,演出当天,观众在甘肃大剧院门前排起了长队,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很少有古典钢琴家拥有如此高的人气,李云迪更像是一位流行巨星,每到一处都有“粉丝”为之疯狂。上一位在中国具有巨大号召力的钢琴家,还是演奏流行音乐的“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李云迪的微博“粉丝”超过1200万,他不否认很多人喜欢自己的外形胜过喜欢他的音乐作品,在他看来,如果大家因为喜欢他进而接触、喜欢古典音乐,那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李云迪发行过的专辑
改革开放以后,“钢琴热”在中国一路升温,无数家长将自己没有机会实现的音乐梦想和改变家庭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据统计,中国目前有4000万孩子在学习钢琴。从琴童到钢琴家,是天赋、意志、勤奋、机遇、财力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数十年“钢琴热”最显著的成果,是从数千万琴童中收获了李云迪和郎朗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钢琴家。
李云迪和郎朗,一个内敛谦和,一个开朗张扬。他们是同龄人,几乎在同一时期成名,难免会被放在一起比较。相对郎朗童年经受的残酷训练和巨大压力,李云迪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李云迪7岁接触钢琴,在琴童中算是比较晚的,但凭借过人的天分,他很快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天赋过人者的辛勤付出往往容易被人忽略。古典音乐美妙绝伦,但学习过程绝不轻松,这一点外行或许难以理解。一位做钢琴教师的朋友曾和我讲起他学习钢琴的辛苦—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别的孩子都在疯玩,而他却被固定在琴凳上,每天练习五六个小时,因犯错或懈怠而遭受体罚是常有的事。“那时,感觉自己就像在给巨人刷牙一样,手指在黑白琴键上扫来扫去,每天枯燥重复,一度心生绝望。所以,我完全了解李云迪和郎朗取得今天的成就究竟付出了怎样艰苦的努力,常人根本无法做到。”
成名路上,令人印象更深刻的是李云迪对于人生的规划,几乎在每一个命运的转折点,他都能找到正确的方向。
1995年,13岁的李云迪崭露头角,夺得美国斯特拉文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第三名。彼时,李云迪的老师、四川音乐学院的但昭义教授决定去深圳任教。李云迪将但教授视为“音乐上的父亲”,他果断决定追随恩师,举家南下。
2000年,李云迪夺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在此之前,冠军已经空缺了15年。李云迪是这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也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肖邦比赛特邀评论员Jan Popis如此评价李云迪的演奏:“是真正的自然,来自天堂的声音。他证实了自己是在掌握肖邦演奏风格上最完美、最富有诗意的钢琴家。他几乎完美地掌握了各种音乐因素的平衡,是一个称职的继承人。”
18岁的李云迪被荣誉包围,演出合同像雪片一样飞来。所有人都认为李云迪迎来了开创演奏生涯的最佳时机,但他却选择了去德国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学习。
李云迪认为演出当然不可或缺,与观众和同行进行交流才能让艺术家对音乐保持活力和激情。他在演出和学业间做了很好的平衡,每年有一半时间巡演,一半时间在汉诺威学习。校园的单纯和安静让李云迪得以跳出名利场的喧嚣,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他明白获奖后的巡演不过是以胜利者的姿态接受掌声和欢呼,要想真正在世界舞台占据一席之地,需要对音乐的潜心钻研和更高的演奏水准。蛰伏,是为了向更高的平台发起冲击。
2006年,李云迪从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毕业,获得最高的“演奏家”头衔。事实上,在2002年去汉诺威之前,李云迪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他受邀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座城市巡演,与小泽征尔等著名指挥家和柏林爱乐乐团等世界顶级交响乐团合作;他的唱片在全球发行,在获得专业人士和资深乐迷好评的同时也屡屡斩获大奖;他是“国宝级”的钢琴家、城市形象代言人、万千“粉丝”追逐的超级偶像、时尚品牌的宠儿。
作为古典钢琴家,李云迪经常登上时尚杂志封面,偶尔也会作为演出嘉宾,跨界出现在流行音乐会上,多年前他与周杰伦的四手联弹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娱乐化时代,流言与名人相伴共生,即便是古典钢琴家也不能幸免。
李云迪的腼腆温和或许是个性使然,却有业内人士批评他的演奏缺少个性。他的帅气迷人让他与绯闻牵连,2013年春晚“找力宏”事件,一度将李云迪推上风口浪尖。即便李云迪绝口不提,时至今日,这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相比绯闻,让乐评人和乐迷们担心的则是古典钢琴家的娱乐化—走娱乐路线或许会让学习和聆听古典音乐变得时髦,有助于在年轻群体中推广古典音乐,“但这是流行文化的口味,没有张力,缺乏情感的深邃体验”。
更让他们忧心忡忡的是,李云迪太忙了,他要开独奏会、做慈善、为奢侈品代言、当政协委员……这难免会分散精力,让他在艺术道路上显得力不从心。流行偶像不过是过眼烟云,热爱音乐的人们期待李云迪成为真正激动人心的钢琴大师,不断提升古典音乐的聆听体验,激励学习钢琴的孩子们在音乐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成为钢琴大师是李云迪的梦想,他一度拒绝被称为偶像,因为古典音乐的世界里只有大师,没有偶像。浮华喧嚣是现世,艺术家应该拥有一颗对音乐的赤子之心。李云迪一直提醒自己,对音乐的专注要像琴童一般,才不会迷失。
8月20日,甘肃大剧院。在李云迪的深情演奏中,我身边学习钢琴的女孩目光虔诚,手指随着音乐在空中跳跃。一曲终了,李云迪在掌声和欢呼声中微微躬身致意,始终不发一言。这是独属于古典音乐的庄重和仪式感。让人享受,同时敬畏。
时间会验证一切,关于梦想,关于未来。期待李云迪收获“时间的玫瑰”。
《读者·原创版》:古典音乐通常给人一种不近人间烟火的感觉,对于普通人来说,聆听、理解古典音乐,有哪些方法和途径?
李云迪:现代社会网络发达,接触和了解古典音乐已经不是难事,网络上可以搜到关于古典音乐的任何信息。但是,我还是推荐大家到专业的音乐厅去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音乐厅的音效和氛围会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受。
《读者·原创版》:在80天内密集完成30场演出,工作强度非常大,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巡演?
李云迪:几年前,我就想过在国内办一个大型的巡演,让年轻人都来感受不一样的文化以及古典音乐的魅力。但在当时,很多城市没有音乐厅,只有大城市才具备这样的条件。过去的几年间,很多二三线城市都有了专业的演出场馆,比如兰州新建的甘肃大剧院,这让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想法。
《读者·原创版》:以“中国钢琴梦”作为这次巡演的主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李云迪:我刚刚获得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冠军的时候,国内听古典音乐的人很少,而现在有很多不了解古典音乐的人尝试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肖邦和贝多芬的作品。我小时候学习钢琴,几乎没有条件听任何一位音乐大师的现场音乐会,只能通过录像带去感受那种状态和氛围,而现在学习音乐的小孩欣赏音乐家的现场演出就比较容易,还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和支持。所以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好的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以“中国钢琴梦”作为这次巡演的主题,我希望给年轻人这样的启示:只要是自己执著坚持的梦想,在这个时代就是可以实现的。
《读者·原创版》:上春晚、参加综艺节目、做巡回音乐会……这些年,你不遗余力地推广古典音乐,但或许,古典音乐终究只属于小部分人。
李云迪:我的梦想是把古典音乐普及到千家万户,因为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一种文明、一种精神。我不敢预测未来是一个怎样的状况,但是对于我来说,古典音乐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梦想,我会尽我所能,把我所感知的音乐中的这些美好与所有人一起分享。
《读者·原创版》:在你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父母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李云迪:妈妈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她是我的陪练、我的老师。小时候刚开始学习乐器时,妈妈帮我记谱、标记符号。爸爸一直默默地支持我,他辛苦工作,赚钱给我买钢琴,后来我们全家去深圳,爸爸背负了很大的压力。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了我很大的包容和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学习钢琴、走音乐这条道路从来都是我自己选择的,不是父母的要求。他们一直支持我,让我觉得非常温暖、放松。
《读者·原创版》:曾经有评委惊叹你对钢琴曲目的理解超出同龄人,参赛时的你还未成年,音乐中要表达的一切—人生、爱情、死亡,你都理解了。你怎样去理解音乐的表达?
李云迪:现在我们演奏的一些传统作品都是一两百年前的音乐,它们创作的历史背景跟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是无法比较的,但它们阐释的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在这方面,不管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都是相通的。我们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音乐,自然会先了解作曲家创作的历史背景,寻找所有能找到的作品的相关资料,欣赏之前伟大的音乐家的演奏,从而去接近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最后凭借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完成全新的演绎。
《读者·原创版》:在汉诺威音乐和戏剧学院的学习经历对你有哪些帮助?
李云迪:欧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我觉得最大的收获就是能从根本上去理解一些作曲家的思想和情感。
《读者·原创版》:中国有几千万孩子在学习钢琴,但最后能获得成功的只是极少数人,这是挺残酷的事,你怎么看?
李云迪:学习钢琴不只是为了成功,我刚开始学习钢琴时也没想过要获得成功。18岁去参加肖邦钢琴比赛的时候,我的初衷是去学习,获得一个在舞台上演奏的机会,而不是为了拿奖、成名,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我想告诉正在学习音乐的孩子们,把音乐作为自己的爱好,它能为你的生活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在你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音乐为伴是幸福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学习钢琴的人首先要问自己是否真正热爱音乐,是否愿意与钢琴为伴,不断地学习,哪怕没有结果,哪怕不成功。钢琴和音乐不是成功的工具,学习音乐本身不是以这个为目的的。
《读者·原创版》:作为古典钢琴家,你偶尔也会跨界出任流行音乐会的演出嘉宾,请谈谈对当下流行音乐的印象。
李云迪:我在流行音乐界有很多好朋友,大家合作也是因为有一定的机缘和默契。古典音乐需要传承经典,也需要不断重新演绎,流行音乐则是这个时代大众文化的一个符号和标志,当然我不会去研究流行音乐,也不会在这方面发展。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的区别在于,流行音乐是一个创造当下、感知当下的过程,而演奏古典音乐,我们是在传承200年前人类一些经典的文化符号和精神。
《读者·原创版》:红酒、收藏、跑车……这些都是你的爱好,有意思的是,你总能找到它们与音乐的相通之处。
李云迪:其实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我会去发掘生活的每一个点滴,去感受它,化成音乐的色彩和知觉。我相信在贝多芬和肖邦的年代,他们在谱写音乐作品的时候也是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带着对生活的期待去呈现的,所以,对于音乐家来讲,生活跟他的艺术、他的表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人交谈,或者看到美丽的风景,这些感知都可以是灵感的源泉,体现在你的音乐中。
《读者·原创版》:电影史上有很多与钢琴家有关的经典影片,比如《海上钢琴师》《钢琴家》,你喜欢哪一部?作为钢琴家,看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感触?
李云迪: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电影作品。作为一名钢琴家,这些电影带给我的触动更大。比如看《海上钢琴师》时,我特别能够理解主人公1900与钢琴相伴终生的那种心情,艺术家的世界既孤独又丰富,可能孤独到只有一架钢琴,可这架钢琴又是万千世界。虽然现实生活肯定不像电影创作,但我常常也有和电影里相似的体会。
《读者·原创版》:身为公众人物,媒体关注势必造成流言缠身。你曾说过,“流言无法定义我是什么样的人,只有音乐可以”,音乐定义下的你是怎样的,你愿意用哪些词来描述自己?
李云迪:我觉得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因为音乐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之前我演奏肖邦的作品比较多,被人们贴上“浪漫”“优雅”“敏感”这样的标签,但实际上我也演奏许多其他作曲家的、其他风格的作品。莫扎特奏鸣曲的精巧纯粹、贝多芬作品的宏大、俄罗斯作曲家的厚重感……都令我深深着迷。我未来的艺术道路还长,风格还在变化,如果现在人们一定要定义我,“对音乐认真、专注”,我觉得就是最高的评价。
《读者·原创版》:现在的你很忙,做巡演,为奢侈品代言,做慈善,当政协委员……这些活动是否会影响到你对于音乐的专注?
李云迪:目前来讲,我可以承担这些,因为每一件事都是我想去做的。音乐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能用音乐的力量去号召大家实现一些目标,那是很值得做的,也是我的责任所在。虽然我的角色是一个音乐家,但是我也承担社会的责任,这对我的音乐来讲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每个时代都是如此,肖邦的音乐中幻化的是国家、民族的精神和力量,在祖国面临危机的时候,他用音乐为祖国呐喊,这也体现了他作为音乐家的责任感。
《读者·原创版》:今年,你被某著名媒体评为“青年责任领袖”,以表彰你在公益方面做出的成绩。今后还有哪些公益方面的计划?
李云迪:我以钢琴演奏为职业,在这之余,我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比方说我担任了重庆市环保形象大使、重庆青年志愿者形象大使等,我愿意用我的能力为公益事业做出贡献。其实公益就是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一个行为,只要时间允许,我也很乐意在这方面贡献我的力量。
(人物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