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萍
【摘要】如今,视唱练耳已经成为大学音乐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课,对于学生在音乐领域的成长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质量及效果并不理想,本文针对一些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浅析,就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质量,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关键词】视唱练耳基础训练转变认识优化课堂
第十三届青歌赛合唱组比赛中的综合素质测评,四声部视唱测试成为整个合唱比赛的一大亮点,这从侧面体现了我国音乐教育理念的更新和艺术工作者的独具匠心,同时也是对参赛者音准、节奏、音乐表现力及声部间合作等方面的一次大检阅。在比赛中,一些参赛队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但也有一些参赛队表现出队员现场识谱速度较慢,音准、节奏掌握不准、对音乐的表达不完整、不到位以至影响整个视唱的完整表现。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笔者对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思考。
众所周知,视唱练耳是大学音乐类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型课程。作为旨在培养大学生基本音乐素质的学科,视唱练耳教学状况之优劣将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大学生群体音乐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但是,如今大量高校的视唱练耳教学成效不甚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视唱练耳的基础知识薄弱
相当一部分青年学子在进入高校就读以前未曾受过规范化的基础音乐启蒙教学,以至于缺少必备的音乐基础知识及技能,只了解简单的简谱或线谱知识,加上在专业入学考试中视唱练耳所占的分值比例不大,只需技能成绩合格,就能顺利进入到高校音乐类专业就读,这样一来,就在无形之中导致大学生们忽视了视唱练耳。在大学时对此课程认为“60分万岁”,根本没有对视唱练耳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上课好像仅仅是为考勤而来,缺乏应有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决定了这些学生在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音乐知识匮乏。在我所生活工作的西部回族聚居区此现象尤为突出。由于受当地文化背景的影响较深,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音乐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所受到的基础音乐教育,以及自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与民族文化背景,决定了这些学生在音乐的视唱和听觉方面能力薄弱,音乐知识欠缺。
二、师资力量紧缺,视唱练耳教学陈式化
其一,由于连年扩招,各大高校的视唱练耳专业教师不管是从专业对口上,还是从学历层次上、研究能力上等诸多方面和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再加上学生多、教学设备不完善,导致视唱练耳课每个班级上课人数过多,再加上许多大学生的音乐专业素养显得参差不齐,其音准和节奏难以得到切实保证,从而造成了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其二,长期以来,高校视唱练耳教学囿于机械、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训练手段模式化,课程的单调性使部分学生持漠然、消沉的态度对待视唱练耳课,甚至有些学生开始排斥这门课程。教师教得难,学生学得吃力,使得学生学习思维僵化,对视唱练耳课提不起兴趣……
以上现状严重影响了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那么,应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高校视唱练耳教学质量?
一、建立健全较强的专业师资队伍,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加强视唱练耳教学,关键是建立一支专业对口、学历层次相对比较高,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能够勤勤恳恳工作在高校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人才队伍。此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选派部分教师外出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同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讲学、指导,补充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新鲜血液”,这样一来就能让各位音乐教师注重于持续不断地学习各类新知识与新技能,从而不断改进自身教学的理念与方法,以求适应于当前新课程教学改革之所需。
二、加强基础训练,提高视唱练耳能力
视唱练耳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学习者必须经过严格和规范的学习、训练才能逐步掌握,可见,扎实的专业基础对一个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其中音准、节奏的掌握又是基础的基础。有鉴于此,在视唱练耳教学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基本技能之训练,特别是要针对大一新生开展比如模唱、构唱、旋律以及听辨等,运用乐理方面的知识来指导音乐类专业大学生,从而促进其基础能力之提升。在教师力量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对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分层管理分流培养。比如,在一部分大学生通过考试实现达标以后,可以同意其所提出的免修视唱练耳课程的申请;对于视唱练耳已经有相当基础,又具有强烈学习积极性的学生,则可采用选修形式;对于极少数视听与视唱能力都相当强,而且有意在更高层次上进行深造的大学生,则可采用主修形式,这样就能在最大限度上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使他们的优势得以更好地发挥。
三、转变学生对视唱练耳课的认识,全面提高其视唱练耳水平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视唱练耳是一门综合系统的课程,不仅包括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因素,那就是音乐表现,即对作品的处理方法。视唱不仅要运用视觉来视谱,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应当通过内心的听觉,把乐谱内容进行实际表达,但是在视唱练耳实践之中,大量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会十分注重于音准、节奏和节拍等各种要素,但是却忽视了对于音乐情感所进行的外在表现。往往只是一味的反复模仿。在青歌赛视唱练耳环节中,一些参赛队正是缺乏对作品中音乐的理解与情感的表达,以至于最后在作品思想的表现方面把握的不够准确或不到位。所以,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切实发掘出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快视唱练耳和乐理等知识的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地理解音乐中的各种要素,提高内心听觉能力,不仅能够对音乐要素进行深入理解,而且还能积累相当多的音乐类词汇,把音乐之中的旋律、节拍和表情术语等在视唱练耳当中加以体现,真正把握音乐的内涵,激发学生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
四、优化视唱练耳课堂,使教学多样化
高等院校视唱练耳教学并非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和各相关学科的内容彼此渗透和融会贯通的,并且运用必要的实际训练来促进其学习。比如,在指导大学生学习多声部视唱之时,可选用合唱曲当中的一部分片段来开展练习,极大地激发学生想去视唱的热情,并通过积极参与到合唱训练中,使学生的音准、节奏感、力度和音乐表现力等都能得到一定提高。从多元化的角度去感知音乐。对视唱练耳曲目有选择性地增加:既可以选择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各个时期风格的音乐作品,也可以选择现代风格的音乐作品如摇滚乐、乡村音乐、爵士乐等等,让学生从多元的角度去感知音乐。避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让学生在感性的音音里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将奥尔夫节奏训练法引用到视唱练耳教学中,能够培养大学生群体稳定而且极富表现力之节奏感。以上手段的使用,能够让高等院校音乐类专业的视唱课摆脱固有的枯燥讲解方式,从而使大学生们在音乐声与全身协调运动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音乐听辩力。
五、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视唱练耳教学活动
在高等院校音乐类专业学生中开展“视唱练耳教学汇报表演”(或是视唱练耳主修音乐会),便是一个很好的渠道,它能够很好地提升音乐类专业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从而提升大学生们视唱练耳之能力。这一教学汇报表演之目的在于切实调动起大学生们学习视唱练耳的兴趣,并且鼓励大学生们在课后开展更为严格的视唱练耳学习,并在持续训练之中让其能力有所提升。由于当前的大学生们一般多声部视唱能力相当较差,尤其是对和声的感受力相对来说比较差,节奏的稳定性和声部的协调性不够强,这些就成为了开展视唱练耳和发展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一个重要障碍,那么,“视唱练耳教学汇报表演”正好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理想方式。汇报表演必须经过认真地准备,主要有总体策划、选择曲目、安排节目以及演出等。音乐教师可以和学生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曲目,从而让大学生们更好地展现出自身能力。我们常说“能力来自于反复”。相信经过一个长期、反复的练习过程,不仅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视唱练耳水平的提高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和推动。视唱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谱即唱的能力,同时视唱能力与听觉能力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具有良好的听觉,可以促进视唱能力,而通过视唱训练,又能促进练耳的发展。两种训练应同步进行。历届青歌赛评委之一的赵易山教授曾说过“视唱练耳的确是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要课程”。音乐素养考级中,就把视唱练耳作为主要的考试内容,足以说明视唱练耳在社会音乐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总的来说,作为高等院校音乐类专业学习的必备手段以及专业技术类课程,视唱练耳课程正在愈来愈为社会所重视,提高学生视唱练耳水平,是我们从事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师长期探究、坚持不懈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