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上)

2013-03-03 02:32周荣蜀舒莺
重庆建筑 2013年7期
关键词:建筑师南京武汉

周荣蜀,舒莺

(重庆市设计院建筑文化研究室,重庆400015)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上)

周荣蜀,舒莺

(重庆市设计院建筑文化研究室,重庆400015)

民国时期先后作为首都和陪都的南京、武汉、重庆,同属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其时兴建的民国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吸收西方技术开展城市设计的先河。三地又依城市所处环境不同而保持了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这为当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合理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民国建筑;地域特色;中西合璧;长江上中下游;十朝古都;金陵古韵;武汉三镇;吊脚楼;巴渝山地建筑

民国时期,我国第一代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设计师,建设了大批优秀建筑。这些作品立足当地,吸收传统,结合西学,创意独特,早已成为时代的标志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今人认真研究和学习。本文试对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城的建筑历史发展作一比较分析,以期寻得东西方建筑文化相碰撞、相融合给中国城市文化发展带来的变化脉络和历史痕迹。

1 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

长江水文明的繁衍发展催生了无数座近代城市的文明。其中,分别位于长江上中下游的重庆、武汉和南京,凭借区位优势,在近代城市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而,这三座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作为历史的见证,三座城市的建筑凸显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色。

作为长江沿岸重要城镇,三座城市占尽地利之便,成为商业贸易发展的重要口岸,经济发展较周边区域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城市建筑上,直到开埠前都还基本保持着自然经济条件下常见的传统木构建筑。三座城市有着相同的气候条件:长江流域亚热带季风气候特有的冬季阴湿寒冷,夏季炎热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三座城市又有着不同的地理环境:重庆多山,武汉、南京地处江汉平原和长三角平原,建筑与本土历史文化相结合,分别缔造了吊脚楼错落相叠、鳞次栉比的巴渝山地建筑,“瓦屋竹楼千万户”、“二十里长街八码头”[1]的武汉三镇商业风貌和极具江南文人气质与徽派建筑错杂的“十朝古都”之金陵古韵。随着门户开放,西风东渐,欧式风格建筑开始陆续登陆本土。民国时期,新兴的政治经济理念和信息技术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建设的大改观。

1.1 南京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北突的长江弯头,是南北陆路交通要冲,地据长江天险,形势龙蟠虎踞,“东尽钟山之南岗,北据山控湖,西阻石头,南临聚宝,贯秦淮以内”[2],先后十个王朝定都于此,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倚重和江南人文气质的熏陶,形成了古南京帝王之都的富贵华丽与佳丽云集之地的清新雅致兼容的城市景象。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对稳定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为进行大规模建筑实践提供了可能。1929年的南京《首都计划》是中国近代最早并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城市规划实践之一,在借鉴国外城市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明确规定“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公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国民政府在前后将近10年有计划的城市建设中,聘请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工程师古力治(E.P.Goodrich)主持,国内专家吕彦直等协助[3],完成了中山陵等一批近代建筑设计精品。随着“中国固有之形式”观念的深入,墨菲、吕彦直之后,杨廷宝、刘敦祯、赵深、范文照、徐敬直等大批职业建筑师主持下还设计修建了中央研究院、光化亭、交通部、外交部等建筑,这些设计作品表面看来具有浓厚的民族气韵,实际上却大量采用西方的建筑技术和现代材料来展现民族特征和中国气派[4]。1937年抗战爆发后,城市建设陷于停顿。1945年还都后进入首都建设后期,以童雋为代表的建筑设计师开始突破旧有的思路,在简洁的“现代性”设计之外探索“民族性”道路,并在以后的首都建设中成为主流。

1.2 武汉

武汉三镇因龟蛇二山扼长江和汉水之险而成为古代建城的首选,尤其近代以来“九省通衢”的地位,兼京汉、粤汉铁路交汇的便利,在长江沿岸城市中开埠较早,领馆和租界设置也相当多,城市建设受其影响相当浓厚,西方建筑大量传入武汉三镇,尤以汉口一带为最。

开埠后先后12国租界地均设在汉口沿江地段,保安洋行、花旗银行、横滨正金银行、聚兴诚银行等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混构建筑体量宏大,造型优美,建筑本身的西方古典主义形式艺术和技术与现代派的新建筑竞相争辉,使得汉口博得“东方芝加哥”之誉。

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1927年北伐军进入汉口,为适应革命形势需要,国民政府从广州迁都汉口,“武汉”作为独立的城市名称开始使用。不久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之争”导致时局动荡,武汉的城市建设没能在这次大的变局中获得发展的契机,而官僚资本和民族工商业却在国民政府在武汉开展的收回租界的工作导致外商资本撤出的困境中获得了发展机会。留学归来的庄俊和在洋人事务所体制下培育成长的卢镛标的出现打破了外国人垄断武汉建筑设计的局面。后者开设了武汉第一家中国建筑师事务所,并在设计中开始摆脱西方和外商建筑师惯用的古典设计,追求简洁现代的摩登设计。其作品四明银行、中国信托公司等建筑在汉口江汉路商圈中凸显出了设计师本人独立的个性旨趣。

经济繁荣带来文化进步。除商业建筑外,美国在华建筑师开尔斯采中西建筑之长完成的武汉大学校园建筑设计也是民国时期武汉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1937年抗战爆发之后,武汉被日军占领,遭遇毁灭性的破坏,城市凋零,建筑没能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1945年抗战结束,国力孱弱,缺乏支持城市新建设的物力、财力,没能继续延续以往的兴盛。

1.3 重庆

坐落在长江和嘉陵江汇流处的山地城市重庆,地势狭窄,地形起伏不平。明清之前发展相对缓慢。干栏式建筑是巴渝之地最常见的民居建筑,层叠于江岸的吊脚楼构成了重庆一大特色。当川江航运开始畅通,水运条件发挥出重要作用后,城市的区位优势得到加强,也成为了西方列强深入中国腹地的猎物。19世纪末,重庆开埠,各国相继建立租界,开始建工厂,开商号,沿江一带的法国水师兵营、美军俱乐部、利德乐洋行、汪全泰号等典型的殖民式建筑打破了简朴适用的巴渝民居传统,体量高大、造型繁复的洋楼成为近代化的形象标志,城市建设开始逐渐变化。

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在南京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地处西南一隅的山城重庆代替南京成为中国战时首都,历时8年零5个半月,直到1946年5月5日还都南京。在此期间,国民政府于1940年9月6日颁布《国民政府令》明定重庆作为永久陪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49年11月30日,陪都地位方告终止。这个时期,大量涌入重庆的不同层次的人们对这个城市提出了快速、简约建设的要求,以适应生产生活的紧急需要,而入渝的大批优秀的建筑师、技术人员们也为这种特殊条件下的城市建设提供了可能,八年抗战时期是重庆现代城市建设前所未有的繁荣期。

陪都时期的重庆建筑突破了传统民居与殖民建筑对比鲜明的分水岭,从南京、上海等来渝的建筑师们在这个特殊的舞台继续沿用中西合璧的手法,结合山地城市的特色,采用本地常见的建筑材料,从民居建筑中提取因地制宜的细节元素丰富建筑设计,从而留下了大批具有地域特色的陪都时期建筑。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重庆城市建设无明显进步。

1.4 小结

三座城市的民国建筑成长、繁荣时间各不相同,这是由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政治地位所决定。抗战作为一个关键因素,成为三个城市政治经济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建筑从业人员风格形成、变化的风水岭。可见,社会环境的变动是城市建筑发展、人才成长变化的必要前提条件。三个城市的建筑发展阶段详如表1。

表1 三座城市的民国建筑发展历史阶段比较分析

2 三座城市建筑设计师的修养

建筑皆出自建筑设计师之手,南京、武汉、重庆的建筑特点和建筑师们的工作环境、个人成长条件和审美取向不无关系,当然,从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南京成为民国首都,政府力行城市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批海外学成归来的建筑师们自然是如鱼得水。吕彦直、杨廷宝、刘敦桢等人凭借自己出色的专业学识,创造了“中国固有形式”——一种优秀建筑形式;后期童雋对这种形式进行了锐意革新,在“民族性”中开始了“现代性”的探索。这种思想在后来还都南京之后被杨廷宝、汪坦等人进一步发挥,又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

武汉的租界商业经济的繁荣为外国建筑设计师的进入提供了有利条件。早在晚清时期在汉口执业的外国建筑师有记载就有10人之多[5]。到民国时期,景明洋行、三义洋行、义品洋行等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盛行一时,尤其景明洋行最为著名。江汉关一带的洋行建筑多半出自该机构。他们将西方古典主义、Art-Deco和现代式引入汉口,也将钢筋混凝土引入武汉,受到业主欢迎。作为外国建筑设计机构,景明洋行等并不完全固守西方古典主义,而是在不断地探索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简化装饰,尝试着采纳中式本土建筑的元素。这些外国建筑设计机构还是武汉第一批中国建筑师成长的摇篮。据载,1948年《汉口市建筑师开业登记清册》中,华人建筑师有29人,大半出身于景明洋行。武汉民国建筑设计作品时尚大气,洋派十足,和这样的建筑师群体成长环境不无关系。

重庆的建筑设计师从业者最初也都是从海外学成归来的技术人员,如留日的余子杰,留德的税西恒等。他们的作品最初也带着浓厚的殖民主义风格,如完全仿日本三井财团大楼的聚兴诚银行大楼,重庆自来水厂等。1937年迁都之后,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师们将先进的技术理念带到重庆,开始了新一轮的实践。这时期许多营造厂也涌入重庆,1925年重庆只有27家营造厂,到1939年向政府注册登记的营造厂就达250家,其中甲级单位60余家,其中包括像华西兴业公司、馥记营造厂等这样的大型建筑企业。当时的重庆也聚集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工程师,如杨廷宝、黄家骅、茅以升、欧阳春等,他们对重庆的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6]。同时新的社会环境、地域条件和物质条件的限制,也促使他们在设计中寻求新的改进,不断拓宽设计思路,最终促成了重庆抗战陪都时期风格建筑的形成。

三座城市的建筑师作品都体现出了中西合璧特色,这与他们的从业生涯中都经历了西方建筑设计理念的洗礼有关,他们或直接接受教育,或直接从事实践操作,在中国传统的继承过程中自然融入了西方观念,同时灵活结合城市自然条件和社会市场需要,造就了三座城市民国建筑的区别。具体比较如表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Historic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 of Nanjing,Wuhan and Chongqing(Part 1)

Nanjing,Wuhan and Chongqing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capital and deputy capital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three places are endowed with the same cradle of Yangzi river and similar geographic conditions.Buildings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opened up the beginning whe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bsorbs Western building technology.The three cities have their own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These buildings must inherit history,reasonably absorb advanced western design concep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public period;area features;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ancient capital of ten dynasties;Jingling ancient charm;three towns in Wuhan;stilted building;mountainous building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U-8

A

1671-9107(2013)07-0052-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3.07.052

2013-05-29

周荣蜀(1953-)男,重庆人,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文化研究。

舒莺(1977-)女,四川自贡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史及建筑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建筑师南京武汉
胖胖的“建筑师”
“南京不会忘记”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当建筑师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