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进 潘卫 郭晶 余晓蔚 高协 汤莉华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40
CALIS学科馆员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 陈进 潘卫 郭晶 余晓蔚 高协 汤莉华 / 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40
学科化服务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重点探索的热点。为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尤其是学科化服务水平,强化馆员在图书馆转型变革期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CALIS三期建设项目特别设立了“馆员素养培训与资质认证”子项目,希望以科学规划、理论指导、实践探索为模式,针对图书馆馆长和馆员,通过现场授课、远程培训、在线研讨、头脑风暴、主题研修、地区巡讲、访问馆员等方式,全面、系统地开展以学科化服务为主导的图书馆服务创新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反响。文章在回顾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基本态势后,详细介绍了CALIS子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收获,展望了知识服务对图书馆员的新要求,提出了CALIS馆员培训的下一步设想。
CALIS,学科化服务,馆员培训
伴随着学科馆员制度而发展起来的学科化服务已不是新鲜事物,美国早在50年代就已经有报道,而国内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制度、率先开始学科化服务探索以来,也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和提升过程。这十多年中,国内有关学科馆员和学科化服务的实践和研究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实践层面,继清华大学图书馆之后,东南大学图书馆(1999)、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2000)、北京大学图书馆(2001)、武汉大学图书馆(2001)、江苏大学图书馆(2001)、南开大学图书馆(2002)、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02)、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2003)等多个高校图书馆均先后设立了学科馆员(或学科咨询馆员)制度[1],由专人负责开展面向特定院系与学科的、有针对性的服务。2003年以后,清华大学图书馆又针对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的变化,进一步拓展了学科馆员的职责,并尝试面向学科的竞争情报分析服务,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2]。2006年,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推出了“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服务”的“第二代学科馆员和学科化服务”[3],以其“融入一线、组织一线、服务一线;责任绑定、服务绑定、创新绑定、考核绑定”的学科馆员管理原则和服务模式而受到广泛关注。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以IC2创新服务模式为品牌的全方位、立体化的泛学科化服务体系,从组织机构设置、学科化服务团队组织、馆藏物理空间布局,到各类业务流程再造,突破传统思维,以全新的视角开创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特色之路。到2010年,全国已有100余所高校图书馆设立了学科馆员岗位[1],并开展相应的学科服务。研究层面,以“学科馆员”或“学科(化)服务”为题内关键词,检索年限限制到2010年,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可以检索到1458篇论文,最早是1999年发表的3篇,而2005年至2010年达到1325篇,占91%。这足以说明,伴随着信息时代用户信息行为的转变,以创新的思路拓展服务内容与形式、提升服务效能、强化内涵建设,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关键命题,其中,学科馆员或学科化服务的论题又是近5-6年来国内研究型图书馆研究的热点。
学科化服务是一种兼具主动性、针对性、 知识性、专业性、复合性等多种特点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但即便如此,对于怎样做才能称之为学科化服务、为什么要开展学科化服务、学科化服务到底与现有的图书馆服务有何不同、学科馆员的职责是什么、如何开展并推介学科化服务、开展学科化服务应该具备怎样的组织与制度保障等问题,仍然是众多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常常发出的疑问。
事实上,根据对国外学术型图书馆的调查研究[4-7],过去的几十年,美国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馆藏建设与发展、参考咨询、用户教育、与院系的联系活动等方面,但也经历了由最初主要是馆藏建设与发展,到学科联络,再到近年来强化与专业课教学紧密合作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呈现出一条从以书本为中心,到以用户(教师、学生)为中心,从以资源为核心,到资源与服务并重,进而以服务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发展轨迹。特别是近五年来,随着出版业数字化、信息服务网络化、学术交流虚拟化的发展步伐加快,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也愈来愈大。过去,图书馆的活动更多地是关注学术产品(各类学术成果、学术资源),而现在,更为关注促进交流、沟通并支持学术过程;过去,图书馆的使命是大学的信息中心,而现在,更重要的是贡献(馆员的)专业知识,提供增值服务[8]。因此,如何发挥学科馆员的潜能,是数字时代图书馆实现其使命的核心[9]。拥有图书情报专长和一定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又具有与院系沟通、交流能力的学科馆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承担核心的功能。
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作为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强有力支撑,在其三期建设中,特别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能力提升方面,因此,为强化和推动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有效开展,提升馆员的综合素养,CALIS三期建设项目特设了“馆员素养培训与资质认证”子项目(以下简称“子项目”),并于2010年到2012年在全国范围开展各级、各类培训。
子项目包括重点实施了5期学科馆员培训、举办2期馆长高级研修班、走进西部地区开展巡讲2次,以及接收数十名访问馆员等几个方面。除此之外,还委托省中心承办具有较大覆盖面和影响力的综合业务培训,通过现场授课、远程培训、在线研讨、头脑风暴、主题研修等方式,分别针对馆长、学科馆员、馆际互借人员等举办了多种类型的培训和研讨。
图1 CALIS馆员素养培训与资质认证项目管理工作规划示意图
2.1 子项目管理与规划
为了做好规模大、类型多、涉及面广的馆员培训,在CALIS管理中心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子项目承建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高度重视,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并制定了一整套子项目管理工作规划。子项目的规划概貌如图1所示。
该规划包含三个层面:
(1)机构层:承建单位成立专门项目组,作为日常管理和联络机构,全程协调、跟进、指导各承办单位的实施情况,保障子项目的顺利实施;
(2)方案层:项目组为各个实施内容制订了详细的管理方案,分别对培训方案、课程内容、培训方式、组织管理模式等内容进行总体管理和规范,并要求各承办单位以管理方案及细则为指导,负责具体培训的组织与落实,保证子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3)实施层:各承办单位针对每次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与操作计划,并提交项目组审核、协调之后,再实际进入培训、研修和巡讲等活动。实施方案包括成立执行小组,建立专人负责制、实施过程中的文档管理制度以及学员反馈与评估制度等。
2.2 师资队伍建设
为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项目组邀请了国内外图书情报界具有多年学科服务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教师组成培训师资队伍,并采取主讲教师加后备/助教师资的协同授课模式。其中,国内讲师主要来自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等10余家代表性单位,共计22人,国际师资来自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图书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共计10人。
2.3 项目实施
2.3.1 学科馆员培训
学科馆员培训作为本子项目的重点实施内容,共计举办了五期培训,自2010年11月至2012年3月,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和燕山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承办。在中国,学科馆员正式、系统培训属于首次,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因此,整体目标制定明确,过程管理严格,培训实施规范,被誉为学科馆员的“黄埔军校”。培训课程全面系统,覆盖了学科化服务的理念与实务技能。除了课堂授课外,还设计了丰富新颖的教学实践环节,讲义与案例相呼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为了进一步总结学科馆员培训的经验与效果,加强各高校图书馆之间、学科馆员之间、培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在五期培训班之后,项目组专门借武汉大学举行了“教师-学员研讨会暨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研讨会采取案例展示、优秀案例评审和教师-学员研讨相结合的形式,邀请历届培训班的优秀学员代表和案例征集活动的优秀案例提供者参会。依照服务创新性、服务成效、案例陈述全面性等五个方面评选标准,评选出37个获奖案例。这些案例吸收和借鉴了培训班课程的思想精髓和方法模式,体现了培训内容在具体业务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可行性。
2.3.2 馆长高级研修
图书馆馆长作为图书馆领路人,在决策定位、开拓发展、把握方向等战略层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思想、观念、方法和姿态的转变和提升,将直接决定图书馆的创新与转型。基于此,子项目组特别针对高校图书馆馆长,设计并举办了两期“馆长高级研修班”,旨在使馆长开拓视野、转变观念、达成共识,以此推动国内高校图书馆管理体制与服务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两期研修班分别由上海交通大学和武汉大学图书馆承办,来自奥克兰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的著名馆长带来了前瞻性的主题报告,并分享各自在服务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同时,馆长们围绕图书馆管理与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高峰论坛、研讨沙龙、脑力激荡、焦点碰撞等多种形式的交流与探讨,共同分析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创新的关键问题。
2.3.3 访问馆员计划
除了集中、强化式的培训与研修,子项目还设立了“CALIS高校图书馆访问馆员计划”。该计划选择15个CALIS全国中心、地区中心及部分省中心馆作为实训基地,接收高校图书馆(适当向西部地区高校倾斜)的馆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进行实地学习和交流。访问交流的主题包括学科化服务、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建设与组织、数字图书馆相关技术应用、图书馆组织与管理、基础服务与创新、RFID技术应用、古籍保护与修复、图书馆宣传推广等。访问馆员在参与接收馆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有益的经验和技巧、体会有效的工作方法,以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并带回派出馆进一步推广。访问交流结束并通过考核后,可获得CALIS“访问馆员”证书。规模性的访问馆员计划开创了在先进工作环境中深度训练并提升综合素养的全新模式,增进了交流和相互了解,成效良好。
2.3.4 西部地区巡讲
考虑到地区发展的差异性,为积极提高各地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尤其是扶持和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革新,子项目面向西部,即西南和西北两个地区,设置了两期“西部地区巡讲”,分别由兰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项目组负责邀请国内高校图情专家和业务骨干组成巡讲团,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以及互动交流等形式,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最新发展理念、服务模式、资源建设和技术方法应用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直接送到西部。通过参加巡讲,西部地区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们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最新发展动态、管理机制变革、新技术平台应用、服务形式转变、馆员素质要求等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为推动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3.5 综合业务培训
除上述各类培训外,在CALIS管理中心的直接协调下,子项目还组织实施了针对图书馆各项综合业务及其他子项目的馆员培训,如参考咨询培训、馆际互借培训等,通过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内涵丰富的训练,促进了馆员们相关业务水平的提升,达到预期目标。
经过近两年的耕耘与努力,子项目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训练出一批具有实干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专业骨干队伍。特别重要的是,学科馆员培训在引领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方面起到了关键的播种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和深化实践指明了方向。今天,学科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已经呈现出蓬勃向上、百花齐放的发展景象。
3.1 培训形式多样、受益高校众多
子项目所涵盖的各种类型的培训和研讨共计23场,受训人数达到1663名,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其中,仅学科馆员培训就使197所高校受益(涵盖几乎所有“985”院校),占全国本科院校(共742所)的26.1%。受益高校按大区分布情况如图2所示。此外,由于正式名额限制的因素,学科馆员培训还吸引了数百人次的旁听,以及数千人次的网络课件浏览与学习,充分说明我国高校图书馆对学科服务的迫切需求。
作为馆员培训项目的其他方面,馆长高级研修班覆盖了全国186所高校,共有212位馆长参加研讨。访问馆员计划共接收了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53名访问馆员。西部地区巡讲则为西北和西南地区的112所高校培训了288名馆员。所有这些均为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与转型、馆员整体素质强化和业务能力提升作出了贡献。
图2 学科馆员培训各地区受益高校对比图
3.2 课程设计精巧、指导意义深远
子项目首开国内学科馆员培训先河,课程设计精巧、培训方式新颖。培训课程吸纳了国内外在馆员资质认证方面的有益经验,规划了6个授课模块和10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课程,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学科化服务的理论体系与基础实务、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组织管理与规范评价、信息素养教育、科研支持服务以及技术工具与方法等内容。课程十分注重教学实践,巧妙融合了案例展示与观摩、案例演练与作业点评等环节,穿插30多个课堂互动和20多个研讨主题,为学员提供了充分的交流与研讨平台。此外,学科馆员培训形成了系列化的教学管理文档,以及《学科馆员教材汇编》和《学科馆员讲义汇编》两套完整的培训资料,汇总了大量学员反馈意见、实践报告及服务案例,为学科化服务工作的开展和未来评估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资料。
学科馆员培训的实施,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学科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职业化培训奠定了基础,对指导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事业发展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对我国图书馆员职业化发展和资质认证制度的建立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3 学员收获丰硕、各方褒奖有加
馆员培训在高校图书馆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同时,伴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推广,来自学员的好评更是如潮。通过在线问卷调查,参加培训的学员满意度高达97.85%。众多学员表示,学科馆员培训对于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重大,不仅摒除了固步自封的观念,解决了如何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困惑,而且获得了直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更认识到开展和推广学科化服务的使命价值。参加培训的学员多数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将学习收获付诸实践,有的还总结发表了学术论文。很多学员已成长为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组织者和主力军。学科化服务在中国高校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学科馆员培训得到教育部的高度认可与支持,教育部人事司和高等教育司联合为培训结业学员颁发了“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证书”。同时,子项目的成效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业界肯定。东方早报、新浪网、人民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近十家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
3.4 促进区域合作、加强国际交流
子项目通过组织大规模、聚焦热点的交流与研讨,促进了CALIS各地区中心、省中心以及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协同与合作。同时,通过聘请海外师资参与培训授课,借助前沿分析、最新进展、发展动态、技术应用等报告,传递了海外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加强了国际交流步伐,促使国内学科馆员素养培训快速与国际接轨。项目组聘请的10位海外师资中,有7位担任馆长等管理职务,3位在高校从事图书馆专业的教学或者科研工作。
图3 学科化服务案例主题分布图
3.5 实践学科服务、涌现特色案例
子项目开展以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向各自单位带去了先进的服务理念与技能,作为骨干力量在所在的图书馆推动了学科化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业绩显著,效果喜人。
在2012年4月举办的“教师-学员研讨会暨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中,来自全国44所高校图书馆的49份案例脱颖而出。案例的主题涉及了学科化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科化服务战略规划与服务模式、学科馆员与服务团队建设、学科资源建设与评估(含特色数据库、学科知识库建设)、信息素养教育及嵌入课程、学科服务支持科研、学科服务技术应用与平台建设、学科用户研究与服务推广等。这些案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各案例的主题分布比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信息素养教育及嵌入课程是国内高校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的切入点,收获的案例最多。除此之外,融入科研团队、提供深层服务也是许多高校图书馆选择开展学科化服务的途径之一。其中,部分案例在创新性、可操作性、服务成效等方面表现优秀,对同类型高校图书馆具有借鉴意义。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为改变学科馆员个体服务能力远不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现状,在2010年正式采用6个学科服务组的团队形式,开展用户信息联络、学科资源建设、信息素养培训、学科动态跟踪等一系列服务。这种模式最大程度地整合了馆员个体优势,充分发挥了整体服务效能,所开展的服务很快得到校内用户的认知,取得了可喜的服务成效。北京大学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变化,进行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学科化、多维度重组和拓展。一方面提供集成式套餐服务,即针对硕士、博士研究生各阶段的需求,集中为各院系提供系统性的讲座;另一方面,根据院系老师的需求,开展融入教学的专题培训。同时,进行培训课程的模块化设计,开展可灵活组合的微讲座,推广个性化的学科讲座。“跟着用户走”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仅更加贴近师生需求,而且促进了学科化服务融入教学第一线,使得全校师生普遍获益,读者关注度也节节提升。嵌入专业课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向。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不止步于局部嵌入的教学模式,而强调学科化服务与专业课程的全方位、立体化融入,将多种类型的嵌入式教学进行灵活运用。一是局部嵌入式教学,在专业课程中一次性、集中式讲授信息素养相关知识;二是跟踪进阶式教学,跟踪本科生四年学习课程,策划与定制进阶式的培训内容;三是全面融入式教学,结合教学名师的新生研讨课,参与教学目标制定、课程规划、作业设计、成绩评定等全过程。这些方式的灵活运用,使嵌入式教学有的放矢,也提供了图书馆与院系教授共同推进课堂创新的可能,同时,嵌入式教学也逐渐获得学生的喜爱,并成为教师乐于尝试的新型教学模式。此外,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把学科馆员融入科研团队、支持科研创新活动作为学科化服务向深层发展的重要一步。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突破大多数图书馆微博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的局限,进一步挖掘微博的众多特色功能并巧妙地应用到学科化服务当中。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打破资金、人员、制度等种种限制,开始实施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制度,说明中小型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可以同样精彩。
当前,在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教学与人才培养正逐渐转向探究性教与学、研讨式课堂组织和启发式互动交流,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的教与学的模式受到提倡;而科学研究也正迅速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开放化、知识化,eScience、数据密集型科研正在形成新的研究范式。高校图书馆的用户,无论是创新人才培养层面,还是原创性科研层面,对信息的需求都愈来愈侧重于在复杂创新需求下的知识组织、知识集成、知识融汇、知识发现和知识创造,因此对高校图书馆从战略上提升知识服务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1]。按照国家科学图书馆张晓林馆长的阐述,“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12]。从该论点可以看出,提供知识服务的主体(图书馆员),需要具备知识(而不仅仅是文献)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能力,要能够敏锐地判断用户需求所处的环境,准确地对用户的知识需求进行分析并提供真正能解决需求问题的知识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产品,更要达到促进知识的应用并促进知识创新的目的[13]。
应该说,这样的知识服务要求,对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来说都是新的课题,特别是馆员的知识背景、服务能力仍存在着较大的缺口,因此馆员在职培训仍然需要大力加强。CALIS学科服务与馆员培训工作在三期建设过程中圆满完成了既定目标,播撒并培育了第一批国内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优良种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转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下一步,CALIS仍将从组织体系、课程体系、培训方式等多个方面进一步规划并开展大规模实践,具体包括:
(1)扩展后续培训,满足不同需求
进一步扩大后续培训项目的范围和受益面,在覆盖“985”、“211”高校图书馆的基础上,普及至更多的普通高校图书馆,以支持全国高校图书馆培养高素质馆员人才队伍;针对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层次馆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型、分级、分层的专题培训,如馆长MBA课程、学科馆员培训入门班与提高班、通用业务培训班、技能培训班等。
(2)帮扶西部地区,共谋发展创新
面向西部地区,继续推进地区巡讲和访问馆员项目,建立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帮扶机制,由发展较好的高校图书馆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口帮助相对滞后的图书馆共同发展。推广多种类型的馆员素养培训活动,扶持和支援西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3)拓宽国际视野,开发海外培训
邀请与吸收更多国内外图书馆相关理论和实践专家,建成更为完善的师资人才库,积极寻求与国外高校图书馆或相关机构的合作,开拓国内高校图书馆员参加海外培训的途径,提升馆员素养培训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4)促进案例分享,搭建网络互动平台
将学科化服务案例征集与分享作为常态工作,形成学科化服务案例数据库;建立全国学科馆员网上互动社区,并组织专题研讨,建立常态交流沟通机制。
(5)建立培训示范基地,推进馆员资质认证
在全国建立“培训示范基地”或“培训示范点”,扩大培训项目的参建单位,长期稳定地开展各类馆员培训研修活动,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学科化服务工作/业务指南的制订着手,推进高校图书馆馆员资质认证及相关工作,形成在全国范围具有权威性的馆员资质认证规范,促进全国图书馆馆员资质认证体制的建立。
总之,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发展与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与用户信息行为驱动下,图书馆员的在职培训与能力建设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CALIS将会对此加大投入、持续建设。
[1]柯平,唐承秀.新世纪十年我国学科馆员与学科服务的发展(上)[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42):3-10.
[2]郭依群,邵敏.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职责的扩展:清华大学图书馆案例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5):51-55.
[3]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4]范爱红.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学科馆员工作模式及其启示[J].图书馆杂志,2008,27(2):63-66.
[5]金旭东.21世纪美国大学图书馆运作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75-77.
[6]张沙丽.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2):15-19,27.
[7]吴晓慧,等.中美高校学科馆员服务比较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3):196-201.
[8]WILLIAMS K.A framework for articulating new library roles [EB /OL].(2010-10-15)[2012-10-18].Research Library Issues: A bimonthly report from ARL, CNI, and SPARC, no.265(August 2009): 3-8.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rli/archive/rli265.shtml.
[9]HAHN K.Introduction: positioning liaison librarians for the 21st century[EB /OL].(2010-10-15)[2012-10-18].Research Library Issues: A bimonthly report from ARL, CNI, and SPARC, no.265(August 2009):1-2.http://www.arl.org/resources/pubs/rli/archive/rli265.shtml.
[10]郭晶,陈进,郑巧英.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培训的设计与实施——校图书馆学三期学科馆员培训的实践与特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4):5-10.
[11]李大玲.2000-2009年知识服务研究现状统计分析[J].情报科学,2012,30(1):68-71.
[12]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ubject Librarian Training on CALIS Phase III Program
Chen Jin, Pan Wei, Guo Jing, Yu Xiaowei, Gao Xie, Tang Lihua /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Library, Shanghai, 200240
Subject services are hot issues in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recent years.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subject services and enhance the abilities of librarians in domestic academic libraries, CALIS Phase III Program established a subproject "Librarian literacy training and certific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strict guidance, this subproject achieved obvious results both in raising the abilities of librarians and in innovating the model of systematic training for the librarians of academic libraries.The paper firstly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services in academic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mainly describ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bproject and its achievement, and finally suggests some prospects for subject services and librarian training on the next stage of CALIS Program.
CALIS, Liaison services, Librarian training
10.3772/j.issn.1673—2286.2013.01.008
陈进,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馆长。E-mail: jinchen@sjtu.edu.cn
潘卫,女,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E-mail: wpan@lib.sjtu.edu.cn
郭晶,女,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E-mail: jguo@lib.sjtu.edu.cn
余晓蔚,女,副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理学部副主任。E-mail: xwyu@lib.sjtu.edu.cn
高协,女,助理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工学部学科咨询馆员。E-mail: xgao@lib.sjtu.edu.cn
汤莉华,女,副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文学部学科馆员。E-mail: lhtang@lib.sjtu.edu.cn
201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