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春艳 赵飞/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1
北京大学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多维拓展
□ 艾春艳 赵飞/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 100871
针对高校读者对图书馆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要求越来越高的现状,尝试对用户需求、用户群体、培训内容、组织形式和机构保证等多个维度进行拓展。通过个性化、模块化、制度化、集中式、嵌入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拓展模式,对培训的学科针对性、影响力、培训效果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建立起全方位、多维度的学科信息素养培训体系。
北京大学,高校图书馆,学科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多维拓展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民族、企业与个体综合竞争力与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人们投身信息社会的先决条件[1]。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信息素养概念以来,图书馆便一直是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2],而对高校人才的信息素养教育也成为了高校图书馆重要的责任和工作之一。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很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按照信息素养教育框架重新构建了讲座和检索课[3],但目前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大多集中在公选课和讲座培训的体系建设方面,而学科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拓展,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培训体系。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起步较早,在1999年即设立了成体系的信息素养教育系列讲座。随后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小时讲座”品牌[4],其中既有形成系列全校讲座,又有不断深入院系举办的专场讲座,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北京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用户所处的信息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自身的信息需求也在不断地延伸,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很难能满足用户个性化、专业化等多方面的需求。而且,学科服务是近几年学术图书馆的探讨热点[5],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科服务的结合也成为未来用户培训的一种发展趋势。
在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面对着多方面问题亟待解决,如:由于学科馆员数量有限,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的信息素养教育讲座常常无法覆盖学校内更多的读者群体;较为普适的讲座主题无法满足读者越来越高的学科针对性要求;人员的配备和变动、教室空间的紧张往往会影响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各自为战的讲座策划准备模式导致组织效率不高,人力更为紧张等等。因此,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也应从用户需求、用户群体、培训内容、组织形式和机构保证等几个方面开始进行。
同时,信息素养教育中的用户群体及需求、培训内容、组织形式、机构保证等方面也是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会带动整个体系的发展;任何一方的削弱,都会导致服务体系的萎缩[6]。因此,学科方面的信息素养教育同样需要从整体化、全方位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对用户需求、用户群体、培训内容、组织形式和机构保证等多方面同时进行拓展,使其相互促进、整体发展。
图1 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多维拓展
2.1 激发读者需求的个性化拓展
由于数字时代的信息数量飞速增长、信息来源十分多样,当代大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其更倾向于灵活、迅速地掌握知识,且在人性化和个性化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对读者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研的结果显示,“一小时讲座”和信息检索课程结合信息素质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模块,虽然保证了教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但需要读者花较多时间来长期参与,从而覆盖范围有限;而深入院系的专场讲座在安排上较为零散,且培训内容主要基于一小时讲座相关课程,广度和深度很难适应不同院系、不同水平的师生需求。原有未能形成体系的学科专场讲座对读者来说就像是没有菜单的餐馆,不知道学科馆员究竟能做些什么,能讲些什么;而学科馆员培训时通常根据模糊的目标组织的培训内容也未必是读者最需要的。
针对这些问题,北大图书馆在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方面进行了一体化规划、模块化设计、个性化实施的改革。图书馆借鉴一些培训机构的网络课程设计,构建更为灵活的“套餐”式学习模式,在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设计方面进行更精细的拆分[7];再根据院系各阶段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考虑师生教学科研特点,配置了三个方面的培训“套餐”,来帮助学生“快”、“全”、“准”的找到文献,包括学术资源和服务概览、学科专业资源和检索技巧介绍、以及如何利用资源写论文专题等。随后,学科馆员提前将信息素养培训套餐的资料发送给院系教学科研负责人,使教师清楚学科馆员能为他和学生提供哪些帮助,然后再根据院系的具体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形成个性化的学科讲座。
2.2 吸引更多群体的集中式拓展
为了达到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宣传普及效果,图书馆每年均组织一些大型培训活动,包括大型专题讲座、集中式院系讲座活动等,以期扩大图书馆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和覆盖范围。每个学期图书馆会定期组织几场面向全校范围的大型信息素养教育专题讲座。大型的培训讲座活动由于参与人数较多,显著扩大了受益的读者范围,使更多的读者了解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此外,图书馆从2011年开始组织集中式的院系讲座活动,由学科馆员以“来到您身边的学科讲座”为主题,设计介绍性的海报、讲座宣传单等,通过院系BBS、教师邮件、学科博客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本次活动陆续接到了来自多个院系发出的讲座邀请,在短短2-3个月内学科馆员便在哲学系、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心理系、历史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等院系开展了几十场面向博、硕士研究生的专场讲座。集中式的培训活动使更多的读者了解现有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时活动也全面提高了学科服务与学科馆员的认可程度。随着信息素养培训的普遍深入,也使院系师生了解到了学科馆员的职责和专业能力,信息素养培训也开始向深度进行扩展。
数据显示,图书馆2010秋季学期信息素养教育专场讲座共322人次,2011年春季学期共123人次;而开展集中式的培训活动后,2011年秋季学期专场讲座人次上升到1160人,2012年春季学期刚开始便超过2011年同期水平。
2.3 精细学科内容的嵌入式拓展
除集中式、普及性的学科信息素质讲座外,北大图书馆还借鉴国外知名大学的经验,选择若干课程尝试进行信息素养培训深度嵌入实践。深度嵌入式培训与以往任课教师留出课时请馆员讲解相关学术资源的普通嵌入式培训不同,在课程设计初期,任课教师会与学科馆员就课程内容进行多次讨论,大致确定培训内容及深度;之后随着课程的进行,任课老师与学科馆员会通过作业等形式获取学生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方面的实际需求情况,从而使学科馆员可以进一步细化培训内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并设计更有代表性的案例演示;此外,图书馆还依据任课老师与学生的需求,为课程提供相应的学术参考资料支撑服务。
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与法学院一位副教授合作,为其主讲的公选课《法律写作与法律检索》提供嵌入式教学服务。该课程任课教师讲授法律写作部分,学科馆员负责图书馆电子资源概述专题、重点人文社科电子资源综合利用专题、历史文献类资源专题、经济统计类资源专题等6课时内容。2010学年该课程结课后,任课教师对学科馆员的教学辅助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同时对该课程与图书馆嵌入式教学的未来合作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继而,于2011年、2012年提出了继续与信息咨询部合作该课程的需求。良好互动的合作教学,一方面积极支持了院系教师教学科研,一方面也是深化嵌入式教学这一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有益实践。
同样,在心理系的重点课程《普通心理学》上,图书馆学科馆员在提供文献支撑服务逐渐得到师生认可的同时,并于2012年春季学期应任课教师要求,开始在课程中嵌入针对课程定制的信息素养培训讲座,实现了良好的互动合作,授课老师曾评价说:“越来越感觉到图书馆服务的亲切和实用”。
参加深度嵌入式培训的各院系学生普遍反映,与以往的信息素养培训讲座相比,定制化的嵌入式讲座更加的具有学科针对性,能够帮助其了解了更多本学科的专业资源,对提高文献检索效率,及时把握自身研究领域的最新动向也非常有帮助。
2.4 提高组织效率的模块化拓展
为了准确瞄准读者需求、实现良好的学科针对性效果,北京大学图书馆将原有培训的内容全部拆分为几十个细致的小模块,如总体资源介绍、各学科专业资源、电子期刊使用指南、电子图书使用指南、馆际互借、文献管理等等,并补充和丰富了过去培训中忽略的一些针对特定学科的专业性资源。此外,学科馆员还系统地梳理了不同学科的电子资源,编辑成册(如《人文社科电子资源使用手册》等),并将综合性的资料汇总起来编入了相应的课程模块。通过“套餐”与“菜单”的有机结合,在保证各院系信息素质培训讲座的普适性、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可充分考虑讲座参与者的个性化需求,让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加有的放矢。
模块化降低了原有培训内容之间的耦合性,替换、调整、改善某个模块都不会改变整个结构,明显降低了根据不同学科组织培训内容的工作量。全面的模块化建设提高了学科服务团队的效率,可以迅速根据不同需求组合各种资源,遇到紧急任务也可以集中人力先完成其中必要的模块。模块化的运作实现了学科馆员的集团效应,为图书馆将来进一步开展学科服务与高端咨询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5 保障培训效果的制度化拓展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支持体系涉及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校园网络环境、读者、学科教师等各个方面[8],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拓展需要诸如长远发展计划的制定、人员的配备、工作流程的规范、图书馆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与支撑等多方面能够形成一定的制度化管理和发展机制。
为此,北大图书馆由主管馆长牵头,通过多次的调研和讨论,总结历年的实践经验,逐步完善和明确了信息素养教育多维度拓展的发展计划。同时,学科馆员的配置、培训和团队构建,以及具体服务和活动的开展,也都得到了全馆各个方面的支持,并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化工作流程,对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推进起到了显著地作用。例如,北大图书馆学科馆员的配备虽然以年轻馆员为主,并拥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但之前仍难以面对来自各个院系越来越多的预约讲座请求。然而随着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多维度拓展的开展,模块化、套餐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培训模式以及规范化的讲座准备流程,使学科馆员更加注重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逐步提升了讲座准备的效率。同时,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机制也使学科馆员比过去孤军作战时拥有更充裕的时间,可以将所负责的部分准备的更精细、充实,实现了学有精专。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科馆员们逐渐形成了优势互补的团队:既可以高效地完成综合型的信息素养普及讲座,也能够根据各院系不同需求,发挥各自的特长,完成个性化定制的针对性信息素养培训讲座。
此外,为了更好地了解读者需求,准确把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等服务的发展方向,北大图书馆近两年还由馆长或主管馆长带队,先后到历史系、法律系、经济学院、光华管理学院、哲学系等多个院系,与院系老师与学生就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各个方面进行沟通,深入地了解了北大师生的实际需求。同时,图书馆也形成了定期访谈、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获取读者意见与建议的制度化反馈机制,为学科信息素养的多维度拓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由此,图书馆便可以依据读者的相应反馈信息,更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完善信息素养培训内容,规划更加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培训模式,使信息素养教育更贴近院系师生的实际需要。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到院系进行大量的培训后发现,深入院系或课堂培训的效果显著,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学科服务受人员和经费的限制,仅靠自身力量仍难以满足读者越来越多的需求。如果与院系师生合作进行信息素养培训,不仅可以讲解资源实际应用的体会和技巧,还可以介绍学科的前沿领域,效果可能超过仅靠学科馆员的培训。随着共建共享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与读者合作,如通过提供场地和书面证明等方式吸引师生中的“学科专家”,特别是熟悉学科资源硕士、博士,让他们作为主讲人来参与用户培训。与读者合作不仅可以丰富用户培训的内容,还可以从用户角度增强培训的适宜性,促进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读者的智慧无限、创意常新,图书馆如果能充分发挥和挖掘其潜力,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就能走的更远、更深。
[1]Grassian E S,Kaplowitz J 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M]. New York: Neal-Schuman, 2001.
[2]Arp L,Woodard B S.Recent Trend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Instruction [J].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Quarterly,2002,42(2):125.
[3]孙建军,等.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3,22(2):250-256.
[4]吴漂生.对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研究文献的定量分析[J].现代情报,2008(1):198-200.
[5]肖珑.不枉五载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记北京大学图书馆用户培训服务的发展历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4:30-33.
[6]肖珑.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三维化拓展[J].图书馆管理,2009:47-54
[7]徐益,袁琳.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研究[J].图书馆情报知识.2008,124(4):98-10.
[8]柳小望,高明中.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支持体系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7(7):166-168.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Sub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Ai Chunyan, Zhao Fei/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 Beijing, 100871
Sub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demanding in college, and libraries should promote the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of user satisfaction, training content, forms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support, to set up a training system which combines customized, modular, institutionalized, centralized and embedded methods of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sub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 influence.
Peking University, Academic library, Subject information literac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
10.3772/j.issn.1673—2286.2013.04.009
艾春艳(1981-),女,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E-mail: aicy@lib.pku.edu.cn
赵飞(1982-),男,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
201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