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蜀,舒莺
(重庆市设计院建筑文化研究室,重庆400015)
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建筑个性的比较分析(下)
周荣蜀,舒莺
(重庆市设计院建筑文化研究室,重庆400015)
民国时期先后作为首都和陪都的南京、武汉、重庆,同属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其时兴建的民国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建筑吸收西方技术开展城市设计的先河。三地又依城市所处环境不同而保持了各自的地域建筑特色,这为当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既要传承历史,又要合理吸收西方先进设计理念,同时兼顾自然地理环境和市场需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
民国建筑;地域特色;中西合璧;长江上中下游;十朝古都;金陵古韵;武汉三镇;吊脚楼;巴渝山地建筑
(上接2013年第7期第56页)
尽管民国时期南京、武汉、重庆三座城市同处长江流域,具有类似的地理环境,并且先后成为首都和陪都,历史背景也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建筑设计上却呈现出很大的不同。
图1 南京总统府
3.1 南京
南京的民国建筑由政府组织推行,数量多,等级高,建筑类型齐全,风格多样,就其造型而言,大致可分为:采用新结构、新技术建造的中国宫殿式建筑;中西合璧的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现代派建筑等类型(图1)。
南京地处南北之交,建筑样式有北方的端庄浑厚,又有南方的灵巧细腻,其民国建筑大部分建成于1929年至1937年国民政府大兴土木的八年“首都建设”中。据东南大学建筑系等单位自1988年11月至1990年2月进行的“南京近代建筑调查”,共发现民国建筑154处,其中大部分保存完好,内有20处建筑至今仍被建筑界视为中国近代建筑的精品,其中总统府、行政院、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山陵等,都是民国建筑中的精品。在此仅以大型建筑中山陵和小型建筑音乐台为例,探寻南京民国建筑特点(图2)。
图2 中山陵1
图3 中山陵2
中山陵是著名设计师吕彦直建造“中国固有之形式”的开创性建筑实践的作品,也是被官方确立为具有政治意义的形式代表。设计方案最初是通过竞赛选定的,其设计思想是把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设牌坊、甬道、陵门、碑亭、祭堂和墓室。甬道取消传统陵寝石象生,主体建筑祭堂平面方形,以西方石构建筑的形式体现稳定与永恒感,墓室顶端不采用中式传统平顶天花藻井,而以西方石构建筑造型的古典半球穹窿顶增加肃穆感。建筑结构所用材料均为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色彩也为蓝色和灰白色的结合,有帝王陵的传统神韵,但消减了神秘、压抑,代之以肃穆但开朗、平易近人的气氛(图3)。
图4 音乐台
音乐台是用作开展纪念中山先生仪式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而修建的,由杨廷宝负责设计。设计指导思想是借助中山陵的园林景观,创造清新开放而又古朴厚重的艺术效果。其设计在整体上采用了古希腊露天剧场作法:舞台位于场地中心,背后竖起照壁,正面环水以隔开观众席,四周以坡度绿色草坪代替露天剧场石阶席位,周围以花架青藤,雕花廊柱为装点,用现代钢筋混凝土材料模拟古希腊石构建筑细节,采用传统中式造型,舞台照壁底部为石构须弥座,照壁顶部有云纹图案,以龙头、灯槽为装饰,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的追求,在西方建筑形制中流露细腻的江南特色(图4)。
3.2 武汉
西方建筑技术作为资本主义的衍生物从汉口开埠后随外商资本输入进入武汉,所以武汉的民国建筑带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开埠早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楼和后期日益成熟的现代摩登设计洋楼,单体建筑无不体量庞大,装饰考究,形象稳重,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景明洋行、通和有限公司、三义洋行等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大批作品成为这一时期的优秀代表(图5)。
图5 汉口商圈建筑
以汉口商圈建筑为代表的武汉民国建筑,规划有序,布置规范,在建筑空间处理上,基本沿袭欧洲传统的古典主义手法,主要街道端部都有高大建筑作底景,着重显示建筑体量的高大与豪华。租界区各国建筑大体反映本国的文化背景和建筑艺术传统,不过大量的建筑主要还是采用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形式。众多银行建筑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外立面对称严谨,尺度较大,内部营业大厅空间大,普遍采用藻井天花,建筑材料、内外装修及设备考究。同时从实用角度出发,受到武汉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动辄成水乡泽国的威胁和冬季苦寒的气候环境影响,楚汉传统地域元素在这些洋派建筑也得到应用——比如“楚台”构造:武汉各时期大楼建筑多有二层地面以上的高台,如汇丰银行大楼、交通银行大楼、江汉关大楼、商业银行大楼、中国实业银行大楼等,均有20级左右的室外踏步,其中江汉关大楼室外踏22步级。民国二十年武汉大水,江汉关水位26.4m时,半个武昌和汉阳的一部分也浸在水中,房屋泡在水中达两个多月,而这些大楼建筑则安然无羌,楼内使用基本正常[1](图6)。
图6 江汉关
开尔斯的武汉大学珞珈山建筑群作为武汉民国建筑设计中的另类,是集中西古典与现代建筑风格设计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楼群以北京故宫为蓝本进行设计,根据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原则,又引用了西方罗马式、拜占庭式建筑式样,开建筑风格之先。依山就势,大量运用当时的西方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使各建筑物依照各自的功能散点布局,又因山就势,相互构成对位对景,面面相观,最大限度地扩大了环境空间层次,与校内环境映衬,相得益彰。老斋舍、图书馆、行政楼、理学楼等建筑集古典与现代建筑之美,达到了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的完美结合,建筑与自然环境得到有机融合,其设计理念与建筑技术对中国后来的建筑影响深刻(图7)。
图7 武汉大学老斋舍
3.3 重庆
重庆在民国建筑中本地化特征最明显,一方面是受巴渝山地环境条件限制,信息与技术传播和建筑材料运输等有限,如税西恒在重庆大学和自来水厂的设计中就因为钢筋混凝土在重庆难得,而别出心裁采用了重庆本地石材为主要建筑材
料;再如南山商人买办别墅,虽然采用了许多西方建筑的时髦形式,但主体依然采用巴渝民居风格,沿用当地建筑材料。另一方面,抗战迁都之后,建筑设计师们通过前期的诸多实践,充分熟悉和掌握了中西方理念精髓,拥有了比较自如的驾驭能力,故而在条件简陋、时间紧迫的条件下依然能针对性地创作出贴近生活、充分满足使用功能又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的作品(图8)。
图8 重庆南山建筑群落1
“就地取材”、“临时简易”是重庆战时建筑的最大特点。正如童寯在抗战结束之后的论文中的总结所言:“一个比较贫弱的国家,其公共建筑,在不铺张粉饰的原则下,只要经济耐久,合理适用,则其贡献,较任何富含国粹的雕刻装饰为更有意义”、“在钢骨水泥材料不易办或不经济的地方,发动公共建筑,未始不可以参用旧式做法,索性加入些古典趣味。尤其是深在内地,这种式样,倒很与环境配合得当”[7](图9)。
图9 重庆歌乐山抗战时期建筑美龄楼
其实,看起来不中不西,但又简洁实用的陪都时期建筑,从单纯模仿到中西结合,再到力求适合地域特点、实际条件的设计理念的体现,不同于“克隆”的“异化”,是对洋风建筑的改进和再创造[8],应该说是建筑师水平进一步深化和进步的体现,比如杨廷宝的圆庐、林森墓等设计,都是设计思想日臻完善的体现。在此仅以上清寺市委大院建筑群和黄山别墅群落为例分析重庆地域特色的民国建筑(图10)。
图10 重庆市委大院抗战建筑群
抗战八年,新市区上清寺、曾家岩一带系国民政府机关核心所在地,蒋介石、戴笠、汪精卫、张治中官邸及周恩来公馆、抗战时期民主党派大本营曾聚于此地,其中最富纪念价值的是蒋介石尧庐官邸(军委侍从室)、宋美龄旧居和行政院旧址等建筑。这一系列建筑都不事奢华,简朴而不失庄重典雅,特有的青砖、青石、青瓦建材,砖砌装饰、人字坡屋顶等细节在装点建筑的时候也表明了自己的地域身份,与南京的富贵气派,武汉的商业繁荣形成对比,体现出陪都时期深沉内敛的朴素风貌。
3.4 小结
三座城市的民国建筑都有中西交融的特点,但具体所处的地理环境要求和实际运作环境中业主方、服务对象的不同使得建筑在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区域环境条件、建筑功能、建筑材料、施工因素等形成差异化,进而形成各自的建筑特色,将城市之间的特色区别开来。具体差异比较如表3。
表3 三座城市民国建筑作品特点与形成的主观因素比较分析
经过对南京、武汉、重庆三地民国建筑建设的背景、作品风格和设计师从业特点相似与不同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作为近代城市建筑走向现代化的过渡,他们所具有的时代共性和地域个性对当代的设计师们而言,都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1)社会环境为建筑发展和人才成长奠定基础。三地民国建筑的风格形成和发展都与城市所处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民国时期,是三座城市从传统封闭的自然经济时代迈向现代社会的开始,也开启了长江流域城市建设的新时期,更是优秀建筑和大师辈出的时代。当前中国建筑逐渐走向国际化,建筑师们拥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市场需求,还有日趋发达的经济与技术条件作为支撑,创作新颖作品、表达大胆思维、彰显自我个性的机会也远远高于民国的前辈,如何创作优秀的建筑和培养新时代的大师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2)民国建筑以中西合璧为体现,但更多的是追求创新和发展,不同于机械的跟风“克隆”。民国时期是我国建筑设计业第一次“放眼看世界”,三座城市经过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西方技术,建筑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并没有消失,相反,却以中西合璧的形式体现出来,成为了一种全新风格,是东西方建筑理念的“异化”,是二者的和谐共存,这种与当代盲目照搬“克隆”标志性建筑物的作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异化”是创新和发展,是在批判吸收的基础上融合生长出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可以长久地存在,事实证明直到今天,三地不少民国建筑依然是其城市的文化代表,而“克隆”带来的则是不顾实际情况的抄袭和复制,缺乏个性和创造力,更谈不上生命力和发展。
(3)民国建筑设计注重对历史地理因素的关注,使建筑具有地域特征。经过对三座城市民国代表作品的比较,可以看到,在中西合璧的大同之外,三地建筑还流露了南京的江南气质、武汉的荆楚文化、重庆的巴渝风味。上个世纪的建筑师们以自己的从业历程,对现代人如何批判性地吸收国外建筑思想的新浪潮做了最好诠释,借鉴西方建筑文化同时需要尊重城市环境现实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只有从实际地理环境条件出发,才能解决具体问题,同时也成为城市形成个性的缘由,才不会丢失中国城市的自我传统。
(4)业主的需求是对自由创作的制约,但也是新风格形成的推动力。从三座城市的民国建筑发展分析中可以看到,执业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力相当大,受抗战影响、南京国民政府不同阶段的支持、武汉外商业主的经济财力与需求、重庆官方与民间的双重迫切战时需要都对建筑师们的作品风格、成本造价产生制约,才形成了南京官式建筑、武汉金融商业建筑、重庆本土化建筑自成大观的趋向。比起民国的建筑师们,现代建筑设计师们更多地面临如何充分满足业主要求与表达自我风格之间取得平衡的考验,只有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获得良性的创作空间,使自我的成长与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具有更大的可能性。所以,合理看待业主需求,弱化矛盾对立,将其作为对作品创作的动力,有利于优秀作品的出炉。
[1]李治镇.武汉近代建筑与近代建筑行业[J].华中建筑,1988(3).
[2]陈文述.明都城图考[M].秣陵集.
[3]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华中师大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吴焕加.中国建筑100年[J].北京规划建设,2000(1).
[5]陈峰.赉安洋行作品研究[D].同济大学,2006.
[6]路中康.民国时期建筑师群体研究[D].华中师大博士学位论文,2009.
[7]童寯.童寯文集:我国公共建筑外观的检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20.
[8]王伟鹏,陈伯超.中国近代建筑的“中国观”初探[J].华中建筑,2006(11).
(全文完)
责任编辑:孙苏,李红
能工巧匠
快速高效剔凿桩头的方法
基坑开挖采用挖掘机配合人工开挖,基坑底20~30cm范围内人工开挖整平,边坡不小于1:0.5;开挖尺寸大于承台尺寸0.75m,边缘挖排水沟,汇集到集水坑抽出。当基坑较深时,须搭建爬梯。基坑开挖后,首先使用风镐将桩头清除至距凿桩面10~20cm的位置,然后手工凿除至凿桩面标高。若凿桩面高程无法满足施工需要,可适当加长桩头凿除长度。必须保证新凿出的混凝土面新鲜、坚实、无泥土等掺杂物。桩头凿除时注意保护好声侧管,多余部分用钢丝锯割除。
质量检查:1、灌注桩凿除后桩头高程不高于设计高程;2、凿除后混凝土应新鲜、坚实、无泥土等杂物;3、钢筋应恢复原位,保证钢筋顺直,多余吊筋及时割除。
(摘自:《建筑工人》)
(敬请作者速与本刊编辑部联系,以便付酬)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Historic Culture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 of Nanjing,Wuhan and Chongqing
Nanjing,Wuhan and Chongqing successively served as the capital and deputy capital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three places are endowed with the same cradle of Yangzi river and similar geographic conditions.Buildings established in this period opened up the beginning whe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 absorbs Western building technology.The three cities have their own building characteristics.These buildings must inherit history,reasonably absorb advanced western design concep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arket and geographic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urban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Republic period;area features;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ancient capital of ten dynasties;Jingling ancient charm;three towns in Wuhan;stilted building;mountainous buildings in Sichuan and Chongqing
TU-8
A
1671-9107(2013)08-0055-04
2013-05-29
周荣蜀(1953-)男,重庆人,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建筑历史文化研究。
舒莺(1977-)女,四川自贡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史及建筑文化研究。
10.3969/j.issn.1671-9107.2013.08.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