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抑郁心理现状成因与对策

2013-02-27 06:26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文凭心理健康心理

刘 敏

(四川师范大学 成人教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8)

一、引言

抑郁是人类情绪反应的一种,是个体在其生命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感受到的一种情绪。抑郁程度较轻时主要表现为一种低落的情绪状态,同时伴随一定程度的情感障碍。抑郁程度较重时则会影响个人正常生活,通常被精神病学认定为抑郁症患者,所以抑郁成为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学家的研究对象。美国当代心理学家Angold对抑郁作了如下描述:抑郁为正常心境向情绪低落方面的波动,即每天出现情绪恶劣的一面;抑郁为不愉快、悲伤或者精神痛苦,是对一些不良情境或事件的一种反应;抑郁作为一种特征,是指个体持久的、相对稳定的愉快感的缺乏;抑郁作为一种症状,是指心境处于病理性的低下或恶劣。[1]

自考生是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相关研究表明他们的心理问题比普通大学生更为突出,尤其是抑郁心理明显。一般人出现的短暂的心情低落等不良情绪反应属于抑郁的轻度状态,但是这种情绪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且对其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则可能会导致个人精神活动受到抑制,更有甚者可能企图轻生。据调查,自考生的抑郁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所以,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自考生的抑郁情况。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调查分析自考生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改善对策,以期为自考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二、自考生抑郁心理的现状

研究表明,自考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有的不能正确对待、分析自己,存在着既自卑又想自拔、不得志还想自高的思想问题;有的缺乏吃苦精神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缺乏适应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愿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2]还有研究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有10%-30%的人存在心理问题,然而自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统招生更为严峻。西安理工大学张存库等人对本校98级自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现,UPI得分一类筛选率和二类筛选率分别为17.79%和28.83%。由此可知,有心理障碍倾向的自考生占46.62%。赵欣等人的研究表明,天津市某高校所有新生323人,在SCL-90评分中,其中包括自考生、统招生和技校生,对三种生源因子分超过3分的人数检测结果比较,发现自考生人数最多,占自考总人数的50.98%。[3]因此,自考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佳是一种客观事实。

据本研究数据显示,被调查对象中达到轻度及以上抑郁程度的自考生达到42.68%。因自我怀疑而质问自己的自考生占62.20%;经常花时间反思过去的自考生占60.98%。从这些数据中不难发现很多自考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主要表现为缺乏自信心,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大多不能正确分析自己,认识不到自身的实际能力且沉浸在过去的失败中不能自拔,这种自卑及自责情绪若不能得到改善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丁)谄柦旷闵丏寺豢

本研究调查时间为2012年6月,样本为四川师范大学在校自考生,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法对在校自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专业有文有理,男女比例相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符合统计学、测量学标准。本次调查发放初始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46份,回收率为89.2%。其中有效问卷为410份,问卷有效率为82%。

(亍)谄柦左典丏円宺

本研究采用的测量工具包括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表,以对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和抑郁状况进行调查。在调查问卷回收之后,将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抑郁自评量表结果输入SPSS16.0软件,建立相关数据库文件,分析调查对象的抑郁现状,并对其一般情况调查结果进行百分比统计。

1.一般情况的调查。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基本信息,还包括他们对自身学习情况、学校教育资源及师资力量、自考文凭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看法。分为开放性与非开放性两种题型,总题量为20道。

2.抑郁水平的评定。采用的SDS系 William W.K.Zung于1965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用于研究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中的变化。[4]SDS总共由20条项目组成,其中项目是按照症状的出现频度来评定,分为四个级别:极少或没有时间,少部分时间,比较多时间,极大部分或所有时间。分值的计算方法是:把所有项目中的各项得分相加,则得到总粗分(X 然后通过公式Y=int(1.25X)转换。即用总粗分乘以1.25后,取其整数部分就得到标准总分(Y)。按我国常模结果,SDS总粗分的分界值为41分,标准分为53分。分值越高代表抑郁状况越明显。按照国内的判定标准SDS粗分≧41分,可判断为阳性,表明有抑郁倾向。[5]

(上)谄柦绔枝

1.对抑郁自评量表的结果统计。在410名被测的自考生中,抑郁得分的平均数为41.2分,其中无抑郁倾向的人数为235人,占总人数的57.32%;有抑郁倾向的人数为175人,占总人数的42.68%;达到中度抑郁倾向的人数为50人,占总人数的12.20%。

表1 抑郁倾向发生率

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有40%以上的自考生出现了抑郁倾向。这个结果明显高于袁霞等报道的自考生23.68%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6]略高于鲁劲报道的自考生40.80%的抑郁检出率。[7]但也明显低于赵欣报道的50.98%的心理问题检出率。[8]总体来说,四川师范大学的自考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其抑郁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达到了中等偏上的程度。

2.对一般情况调查表的结果统计。一般情况调查表的统计结果显示,极少数的自考生在校期间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多自考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持否定、怀疑的态度,且对社会、学校、教师等都显示出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态度。其中没有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占91.46%;对学校选聘的教师满意度为一般或是不满意的学生占78.05%;认为自学考试文凭不被社会认可的学生占56.10%。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学校对自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自考生缺乏自信心,对自考文凭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以及学校师资水平都不满意。

三、自考生抑郁心理产生的原因

(丁)礿伛寺臫耄皅讥诇偐巯丏臫耄甠臫戒讥矦闵皅矜盿

调查发现,入学前对自考没有充分了解的学生占52.44%,认为自考文凭不被社会认可的学生占56.10%,这充分体现了自考生对自考文凭及自考本身并没有充分的认识。首先,随着自考的不断发展,生源竞争越发激烈,某些自考承办机构显现出商业化倾向。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可能会承诺按照招生人数给予招生人员一定的提成,导致有的招生人员在利益的诱惑下对潜在生源做出某些虚假宣传,从而使得自考生在入学前对自考产生过高的期盼,当他们入学后发现自己就读的大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之后将会产生一种极大的落差感、自卑感、被欺骗感。其次,当自考生努力完成学业面对下一步选择的时候总会因为自考文凭非统招文凭而受阻。例如,有的高校招收研究生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排斥自考生,尽管自考生笔试成绩很高但不受欢迎;某些学校甚至明确规定仅招收全日制统招生。这种无形的排斥及不公平现象不仅仅体现在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在公务员考试以及企业招聘中也屡见不鲜。再次,传统升学、就业观念对自考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很多自考生是来自高考的落榜生,从先天禀赋上来说,他们并不比统招生差,只是因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而导致在求学路上受挫。与统招生不同的是,他们体会到的更多是失落感和挫败感而非优越感。所以,自考生与统招生虽在同一所学校,却以失败者的姿态出现,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落差,相比之下产生自卑感。[9]总之,现存的种种阻碍使得自考生心理发展不平衡。

(亍)宣觃硭价赅溑矮缻丏弻烉皅丼觃汃矦欳闵皅矜盿

调查表明,认为学校资源不是对所有学生完全平等开放的学生占70.73%。对学校选聘的教师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意的学生占78.05%,其中对教师教学态度不满意的学生占53.66%,对教师知识水平不满意的学生占53.66%,对教师的责任心不满意的学生占58.54%。学校硬件资源与师资力量的短缺严重影响自考的办学质量及自考生的上进心。学校资源的不平等开放主要表现在图书馆资源及教室使用方面。例如,有的学校在图书借阅权上对统招生与自考生是区别对待的。统招生只需凭借校园一卡通就可以随意借阅指定数量的图书,而自考生虽然拥有校园一卡通,但他们若要借阅图书,则需交一定数额押金申请办理借阅证才可以借阅。在教室的分配上,也存在诸如此类不平等现象。笔者在对某自考生访问调查时了解到,一位管理教室的工作人员执意要优先让统招生使用与自考生上课时间有冲突的教室而与自考教师发生争执,最终使事情发展到不可调解的地步。在师资队伍上,虽然部分教师来自高校,但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处理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使得自考生的主观学习欲望受到压抑而不能满足,进而对教师表现出偏激态度。如常常会拒绝接受听讲,或者以个人的好恶为转移,对教师的授课不配合、不响应,而总是牢骚满腹、吹毛求疵,甚至公开抵制。这些外在的硬件资源短缺都或轻或重地影响着自考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上)锚诰皅丫亻宛低丏丫亻挬账愠闵皅矜盿

据调查,因自我怀疑而质问自己的自考生占62.20%;经常花时间反思过去的自考生占60.98%;认为自己考试没通过是因为缺乏学习兴趣的自考生占84.15%。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信、自我效能感低下,同时缺乏学习兴趣。一般来说,个体的需要愈强烈、愈迫切,如不能得到满足,则感受到的挫折也就愈大。[10]自考是一所宽进严出的开放大学,自考生可以通过它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增强自身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有的自考生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却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客观条件和相关因素估计不足,把学习目标定得太高,致使在动机支配下的个体行为无论如何都难以达到目标,从而产生挫折感;而有的自考生基础知识扎实,却自我评估过低,总认为自己不行,畏缩不前,潜力得不到发挥,学习中难免就会产生挫折。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会直线降低,从而增大了通不过考试的机率。所以,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因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而处处受挫,容易产生急躁情绪和心理上的失落,引起强烈的自卑反应。

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以及对自身的失败归因不当也是导致自考生抑郁情绪的原因。此次调查数据显示,没有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自考生高达91.46%,这足以说明自考办学机构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不足。另外,认为自己的基础比统招生差的自考生占56.10%。这种自我否定的态度容易使他们把考试的失败归结为自身能力的欠缺,不能正视考试的失败及外界的舆论,从而产生自我挫败感。作为年轻人,自考生与普通大学生一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荣誉感,他们一方面希望得到他人的赞誉与肯定,另一方面又因学业上的失败而担心和怀疑自己能否得到别人的赞扬,在各种复杂的情绪交错中缺少正确的引导力量,进而使他们对自己某方面的价值持一定的否定、轻视、不满等态度,造成自卑、自恨、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

四、对策

(丁)宍喅刷座

加强自考的宣传力度,让自考办学体制明朗化,消除社会对自考的认识偏差。《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成人自考文凭是能获得国家认可的专(本)科高等教育文凭,这是我国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之一,也是自考文凭在制度上的保障。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办学机构的制度管理,从提高自考的办学质量出发,严格规范自考机构的招生制度,使其透明化,并加大对虚假宣传的打击力度。对限制自考生升学考试的制度予以调整,让自考生能够在同一平台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身价值。同时,办学机构应从提升自考生的整体素质这一目标出发,在加强对其知识水平教育的同时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综合素质,做到以育人为本为宗旨,以多管齐下的方式为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多素质人才为目标,为社会培养可用之才。通过提高自考生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使其得到用人单位及社会的认可,从根本上消除社会对自考的认识偏差保障自考生的权益,树立自考生的自信心。

(亍) 伙北现墄

加强办学机构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习环境。办学条件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教育法》明确规定,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自考这一办学形式的优势之一是其能共享主考学校的教学及师资进行教学活动,主考学校在学校资源的分配上应做到完全平等开放,以服务全体学生为本,避免那些隐性伤害自考生自尊心的现象发生,让自考生能够在轻松的环境里学习。在共享主考学校资源的同时,加强管理,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尤其是教室及图书馆资源。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主考学校应该保障每一位学生的阅读权益,彻底解决自考生借书难的问题。在教师方面应严格把好教师的聘用这一关,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专业性,避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发生。在保障教师知识水平过硬的同时,对教师的素质也应加以把关,避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口头或行为上伤害学生自尊的现象。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逆反行为时,教师应当运用教育与引导相结合的方法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让课堂活跃起来,营造课堂氛围。

(上)此硯弖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自考生正确地归因,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及正确的挫折观、人生观。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与心理疾病防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自考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增强信心;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和交往技能;积极主动地置身于集体之中,与他人和睦相处。[11]所以,学校应当为自考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随时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动向,防患于未然。首先,引导自考生进行积极的归因,促使他们形成比较正确的归因倾向,以保持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为未来的生活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面对考试失败时,教师应首先引导自考生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分析,对自己的优缺点心中有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其次,引导自考生正确地接受现实的自我。对于自我挫败者来说,重要的是接受和承认现实的自我,有缺点就及时纠正,要及时解脱心理负担,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广泛交往,培养自信心和实际行动能力,尽快适应现实生活。再次,引导自考生克服消极的自我意识。自考生在考试中屡次失败,致使他们在考试之前就害怕失败,并把失败结果想象得太严重。这种过分注重自我的患得患失思想,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教师应帮助他们努力克服。

在以人才强国的社会,教育是我们加强综合国力的强大武器,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有差异的群体,但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应受到关注。作为大学里的特殊群体,自考生的心理比统招生更为复杂,更需要教育者去探析和引导,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他们信心、鼓励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为社会做贡献。

[1]陈 红,黄希庭等.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5):520-522.

2刘 畅,吕淑珍.高校自考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5(12):46.

[3][7]鲁 劲.中南大学全日制自考生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12,34.

[4][6]袁 霞.两类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5(7):120-122.

[5]高应东,江晓云,赵 俊.260名医学生SCL-90和EPQ调查结果的初步分析[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0(4):23-25.

[8]赵 欣.高自考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调查研究[J].现代技能开发,2000(1):8-9.

[9]刘洪波,刘文丰.高校自考生的心理冲突与调控[J].继续教育研究,2009(8):132-133.

[10]刘奉越.高校自考生的学习挫折成因及教育应对[J].继续教育研究,2005(5):88-90.

[11]杨绍清.高校自考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自学考试,2006(5):5-6.

[12]晁秋红.自我效能感:成人自我导向学习的内驱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15-18.

[13]高 淳.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对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4):19-23.

猜你喜欢
文凭心理健康心理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心理感受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