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养生“三要”

2013-02-21 12:07/
上海质量 2013年8期

/ 文

经历了“史上最热的7月”和“史上最热的8月”,到了“处暑”节气(8月23日),上海天气就慢慢凉下来,进入从盛夏逐步到初秋的转化过程。

足足经历了两个月的高温炙烤,人体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体力,可谓“元气大伤”。进入初秋的时节,怎样做对人体才好呢?有三个注意要点,在这里重点说一说。

一 要当心肠胃被“秋后算帐”

初秋时节,还是夏秋交替之时,昼夜温差大、气温冷暖多变,很容易导致新病陡生或旧病复发。由于人们刚刚经历过夏季高温酷暑,特别是夏季贪食冷饮寒凉,脾胃功能弱的人往往容易被“秋后算帐”。如秋季腹泻,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肠炎等肠道疾病多发期;胃病患者也容易复发,受冷空气刺激后人体胃酸分泌增加,胃肠会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都较弱。如果不注意保暖和饮食卫生,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中医认为秋意味着暑去寒来,因此初秋着重肠胃保养,注重保护胃部,是一大要点。

肠胃喜暖恶冷,暖散而冷凝,凝则伤胃。入秋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特别是本身患有慢性胃炎的“老病号”,应及时增添衣物,夜晚避免腹部着凉。还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按摩。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指压时应采用仰卧位,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后将手离开,重复10次,能使胃部感到舒适。天枢穴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左右三指宽处。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按压该穴6秒钟后将手离开,重复10次,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还能起到止痛的作用。此外,还应少食油腻之物。

二是初秋进补要以素食为主

入秋以后,人们通常胃口大开、食欲回升,口味逐渐转“重”,不再像炎热酷暑时偏爱清淡食物。但千万不能就此荤腥大开,而应多吃清淡温润类食物,以保持胃肠冲和之气。辛燥之物伤津,也要少食,以免加重“秋燥”。应当多喝水,多吃蜂蜜、香蕉等养阴之物,其中莲藕是首选。

藕性温,含有丰富的单宁酸,具有收敛性和收缩血管的功能。莲藕还含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对治疗便秘,促使有害物质排出,十分有益。鲜藕洗净切成丝,用纱布包后挤汁,煮沸稍凉温饮,是凉血补血、健脾开胃的佳饮;藕汁有润肺、镇静的功能。

“秋后萝卜赛人参”,萝卜含有较多的水分、维生素C,一定量的钙、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蛋白质、铁及其他维生素,还含有木质素、淀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入肺、胃二经,可消积滞、化痰热、下气贯中、解毒,用于食积胀满、小便不利等症。对秋季常见的消化不良、风热型感冒、扁桃体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梨、甘蔗、银耳、菊花、鸭肉等都是秋季佳品,还有芋头、红薯等。芋头富含淀粉,营养丰富,主要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它质地软滑,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别适宜脾胃虚弱、患肠道疾病、结核病和正处于恢复期的病人食用,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红薯系粮食中营养较为丰富的食品,具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常吃红薯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此外,还推荐卷心菜和茉莉花茶。卷心菜维生素C的含量是西红柿的3.5倍,钙的含量是黄瓜的2倍。卷心菜还含有较多的微量元素钼和锰,是人体制造酶、激素等活性物质所必不可少的原料。它能促进人体物质代谢,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其多量维生素C能增强机体抗癌抗病能力。茉莉味辛甘、性温,能帮助胃的消化吸收,缓和胃痛,对腹泻、腹痛有很好的疗效。故茉莉花茶素有“胃部保护茶”之称,有安神定志的效果,可以让人心情舒畅,从而镇定、舒缓紧张情绪。

三是“秋冻”要讲究三个层次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是指秋天有意识进行耐寒锻炼,可提高肌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但是,“秋冻”有学问,要讲究三个层次,以“略感凉意,但不觉寒冷”为原则。第一个层次是初秋暑热未消之际,这个时候“冻冻”无妨,无须加衣。第二个层次是仲秋气温下降之际,这个时候虽凉却不甚寒,穿衣应有所控制,有意识“冻一冻”,以免身热汗出,伤阴耗气。第三个层次是晚秋温差增加之际,特别是秋冬交接之时,这个时候,常有强冷空气侵袭,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