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饰品 有害元素限量的规定》(下)

2013-02-21 12:07/
上海质量 2013年8期

/ 文

上文介绍了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从法规上限制饰品材质中有害元素的含量,以防范对人体健康的伤害。

人体是个有机生命体,含有很多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以一定浓度参加人体内生命活动,少则不可,多则有害,需要适量。

如镍(Ni)元素,人体内正常含量:0.3—0.5mg/天,当汲入多量的镍,镍即触发人体免疫系统中一种特殊蛋白质的免疫反应,会引起皮肤灼热、瘙痒、红肿等过敏症状。

对微量元素过量汲入,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已是公认的事实。食物中、饮水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量,消费者、公众已有明显的防范意识,但是对饰品中微量元素过量,对人体健康伤害,不少消费者,甚至生产者意识尚较模糊。

强制性标准明确了饰品中主要有九种元素,其含量过多会危害健康,称之有害元素。它们是镍(Ni)、砷(As)、镉(Cd)、铬(Cr)、铅(Pb)、汞(Hg)、锑(Sb)、钡(Ba)及硒(Se)。

根据环境生物化学家鲍恩资料,这九种有害元素在人体中正常含量、中毒量、致死量列于表1。

据医学界临床资料报道,长期佩戴铅、镉、铬、镍含量超标的饰品,症状轻者在饰品与皮肤接触部位,如颈部、手腕、手指处出现过敏、红肿、发炎等病变,停止佩戴后,涂上外用药可治愈;若皮肤反复受到炎症刺激,患者会出现全身过敏反应,先是红肿、随后起小丘疹、长水泡,严重者可能引发哮喘、全身荨麻疹和皮肤癌等恶性疾病。由此可见问题的严重性。

强制性标准重点关注金属饰品中镍释放量、总镉、总铅含量。这些指标在生产过程中容易超标,尤其是儿童饰品中总铅含量,对儿童危害较大。

镍释放量是模拟耳环、装饰链等产品与人体长期接触过程中,释放出镍离子,经汗液被皮肤吸收,产生过敏反应,使局部皮肤发红发痒,甚至溃烂。标准参考欧盟最新要求,制订了释放量应小于0.5μg/(cm2•周)的限量要求。

表1

另一方面,强制性标准,督促了企业生产金属饰品,应以国家标准为准,保证饰品质量安全。

据报道,出口饰品质量安全已引起有关方面重视。2007年,美国累计要求召回中国产的儿童饰品将近580万件,召回原因主要为铅含量超标。

可见,饰品有害元素限量规定旨在帮助企业解决相关检测标准,如不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出口会被退货,也终将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