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中西部地区土地沙化原因及治理对策

2013-02-20 11:52官甲义孙宏刚
吉林林业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沙区防沙沙化

官甲义,孙宏刚

(1.吉林省荒漠化治理办公室,吉林 长春 130022;2.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吉林省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省份之一。沙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白城市、松原市和四平、长春市的部分县(市、区),包括大安市、洮南市、通榆县、镇赉县、洮北区,长岭县、前郭县、扶余县、乾安县、宁江区,公主岭市、双辽市、梨树县。农安县共14个县(市、区)。吉林省第四次土地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为70.8万hm2,有沙化趋势的土地面积达45.9万hm2。在 沙 化 土 地 中,沙 化 耕 地 为34.8 万 hm2,占沙化土地的 49.2%;固定沙地34.5 万 hm2,占沙化土地的 48.8%;半固定沙地1.5万hm2,占沙化土地的2.0%。吉林省的沙区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历史上这一区域植被茂盛,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特点较为明显。但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异、特别是频繁的人为活动等因素综合作用,该区土地沙化趋势日趋严重,给沙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1 土地沙化的原因

1.1 频繁的人为活动

人为破坏主要表现为“五滥”。一是滥垦。草原被开垦成耕地,是土地沙化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二是滥牧。除草原开荒之外,过度利用草场资源,长期追求牲畜数量、超载放牧是造成草原沙化不断加剧的另一主要原因。目前,我省草原整体超载,个别草场载畜量超过理论载畜量的4~5倍。三是滥砍。乱砍滥伐和过度樵采不仅直接减少林草覆盖面积,降低沙区植被盖度,而且更重要的是破坏了和谐的生态环境,使区域沙地活化,局部沙地开始流动,给周围的农田和居民造成极大的危害。四是滥挖。采挖中药材是破坏沙区植被的主要形式,沙化地区甘草、麻黄等野生中药材易采集、价格高,滥采滥挖中药材对草原的破坏最为严重。据测算,每挖1 kg甘草平均要破坏约0.6 hm2土地。另外,生产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取土也是造成沙区地表植被破坏的重要因素。五是滥用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水资源是造成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由于一些地区每年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土壤含水量减少,地表植被因缺水而衰退,树木枯梢甚至死亡的现象非常普遍。另外,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和过量用水,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河水断流,河床干涸,河滩裸露,春季风沙弥漫,致使土地沙化发展扩大。

1.2 气候的变异

近几十年来,我省中西部地区气候变化十分显著,降水量明显减少,气温上升,干燥度增大,大陆性气候逐步显现。特别是近几年,气候变暖变干倾向十分明显,松嫩沙地年降水量减少了近100 mm,并且时空分布不均,蒸发量大,平均气温升高,大风日数增多,成为土地沙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1.3 物源因素

科尔沁沙地和松嫩沙地分布在东北平原西部,是我国有名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变化敏感带,也是著名的农牧交错带和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及畜牧业基地。该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已达7.2万km2,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22%。松辽平原西部沉积了厚达70~100 cm的沙质沉积物和沙质风积物,尤其是西辽河平原最厚达180 cm,为吉林省西部土地沙化提供了充足的沙源。松花江、嫩江丰厚的沙质沉积物也是嫩江沙地发展的物源基础。

2 土地沙化的危害

从1978年开始,我省就大力开展沙化土地治理。经过30多年的努力,土地沙化整体情况有所好转,但局部恶化现象仍然严重,给经济、社会发展和沙区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由于土地沙化,使植被盖度降低,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增多,扬沙天气频繁出现。全省受到风沙危害的农田有40万hm2。风沙盐碱的快速扩散,致使草场“三化”现象迅速蔓延,出现了大面积集中连片沙地。可利用的农牧业资源锐减,区域经济增长缓慢,牧业经济萎缩,沙区群众贫困加剧。同时风沙污染大气,特别是沙尘暴频繁出现,使空气质量逐年下降,风沙肆虐阻塞交通,个别村屯已无法居住和生存,不得不举家迁移,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3 防治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认识土地沙化防治的重要性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沙化蔓延、沙尘暴肆虐,已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安全以及国土安全等国家安全问题。因此,要把防治土地沙化提高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各级领导要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从指导思想上克服先发展后治理的倾向,树立起环境与发展并重的思想。

3.2 土地沙化防治原则

①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坚持区域防治与重点防治相结合;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③保护和恢复植被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相结合;④遵循生态规律,依靠科技进步;⑤改善生态环境与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相结合;⑥国家支持与地方自力更生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鼓励单位、个人积极参与防沙治沙;⑦保障防沙治沙者的合法权益。

3.3 建立政府行政领导防沙治沙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

当前,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要尽快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和监控制约机制,对林草植被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沙化不断扩大地区的领导实行一票否决制。要采取严格的封育措施,对沙化严重地区进行封育,划定保护区,实行封山育林、育草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严格控制人为活动,并在保护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林草覆盖率,逐步实现沙地逆转。要明确防治沙化的战略重点,要以通榆、双辽为重中之重,并逐步向东推进。要加强沙地边缘地区农田防护林建设,在沙区周围建立完整的防护林带,以阻止沙化向基本农田区推进,确保农田增产和农民增收。

3.4 防沙治沙要防、治、用相结合

①“防”是通过消除滋生不合理人为活动的根源,防止新的沙化土地产生和扩展。它是沙化防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制止“五滥”(即滥垦、滥牧、滥伐、滥采和滥用水资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要通过建设产业基地、改进落后的技术和粗放的管理方式、以大规模集约经营取代农牧民的粗放分散经营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促使大量过分依赖于土地的人口尽快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缓解生态脆弱地区的人口压力。

②“治”是治理和改造已经沙化的土地,提高其质量和利用价值,防止和消除土地沙化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为沙化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和保障。在技术上,有四种措施,即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化学措施和农业措施。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治理和改造沙化土地,包括封山(沙)育林(草)、人工造林(乔、灌)、人工种草、飞播、植被改良等。这项措施是防治沙化的根本性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通常作为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农业措施是广大农牧民在生产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的许多防治沙害的成功经验,包括播种技术、耕作技术、田间管理、种植方式等。其特点是简单实用,几乎不需要增加什么投入,但对防沙治沙却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用”是在治理的基础上,开发利用沙化土地。从农、林、牧等各个方面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变潜在生产力为现实生产力。如农业和畜牧业产品加工、水果和干果生产及旅游业等。在有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沙化土地加以开发利用,将推动沙化地区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缓解人口对土地的直接压力,减少和彻底消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时,也将为沙化土地的可持续治理提供资金保障。

3.5 加大防沙治沙投入力度

我省防沙治沙工作长期以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防沙治沙的积极性不高。防沙治沙是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群众的积极性,必须坚持物质利益原则,以经济杠杆引导沙化土地治理,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方式来解决资金投入。就目前而言,应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辅,同时积极向社会融资,并争取国际组织的资助等来增加投入,为防沙治沙提供资金保障。

4 小结

土地沙化防治是防、治、用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防止土地沙化是治和用的前提,治理沙化土地是开发利用的基础。在对沙化土地进行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对沙化土地加以开发利用,是沙区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关键,是可持续防沙治沙的有效保障。因此,防、治、用有机结合,是根治沙化土地,实现沙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猜你喜欢
沙区防沙沙化
2.82亿亩
红色沙区的由来及发展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沙区梭梭注水造林技术
沙区樟子松人工林研究进展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试论城乡统筹中的图文建设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浅谈松原市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