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强
(山西省汾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汾阳032200)
奶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消耗性传染病,以病牛消瘦、咳嗽、体虚乏力、精神萎顿等为特征,患病奶牛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传染此病,奶牛结核病不但影响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政府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皮试法又称结核菌素试验(PPD),是奶牛结核病的传统检测方法,其检出率和准确性都比较高,在结核病的诊断和防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国家利用该法消灭和控制了牛结核病,该法也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推荐的诊断牛结核病的唯一方法。在实践中,为了防止因误诊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工作的重复性,笔者通过多年经验,介绍皮试法检测奶牛结核病的注意事项,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登记表能使检测工作简单明了,奶牛结核病的检测表格内容应包括养殖场名称、责任人、奶牛品种、存栏量、日龄、耳标号、检测时间、初始皮厚、72小时或96小时后皮厚、检测人、结核菌素生产厂家、批号等。
摸清所需检测奶牛数量,准备好足量的牛提纯结核菌素、灭菌生理盐水、一次性注射器、口罩、防护服、手套、相应的人力,让检测工作有序进行。
为了减少工作的盲目性,保证检测有条不紊地进行,必须对技术员培训,如自身安全防护、剃毛、注射方法、游标卡尺的使用、结果观察等,并对技术员合理分工。
奶牛与外界生人接触较少,有的脾气比较暴躁,最好由该场饲养员协助牵拉保定,以缩短检测时间,脾气太暴躁者可借助专用保定栏或圈舍以及鼻钳保定。
术部直径约10厘米,无明显病变。很多兽医工作人员习惯用剪刀剪毛,这种方式不仅慢,而且不能干净剪去毛脚。如果改用刮须刀,其优势是刮毛干净,测量皮厚准确,在注射结核菌素时非常方便快捷,把剃须刀固定夹伸出部分去掉打磨平整,这样所刮去的毛就不会夹在里面,刮毛途中也不用停顿,一直刮完所需面积,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测量奶牛场牛的颈部皮厚,应由专人专管,在注射结核菌素72小时后,还是原来的人复测,切忌游标卡尺忽紧忽松、随便更换测量人,这有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消除了不同人测量的人为影响因素而导致的误差。测量皮厚时,用左手大拇指、食指轻微捏紧术部中央皮皱,右手用游标卡尺量皮皱厚度,作好记录,读数一般保留小数点后面的一位即可(如4.7毫米)。
无论大、小牛只,一律皮下注射0.1毫升(含2000国际单位),不能任意加减注射量,PPD试验是一种局部药理反应,成年牛和犊牛均可承受该剂量,而且只有在该剂量下才能起到应有的检测效果。另外,也不能稀释成低浓度,然后加大剂量注射,虽然保证了每头牛的注射液里含有2000国际单位的牛提取结核菌素,但大剂量注射容易引起药液吸收不良,造成非药理性的水肿或起包,结果误判。
检测人员接近奶牛时,先用手慢慢抚摸奶牛敏感部位,与牛互动,消除牛紧张应激心理,人员跟进后,将自己的右膀紧靠奶牛的左侧前腿根部,在左侧注射,右肘部搭在奶牛背弓后凹部左侧牛背上,右脚朝前,左脚在右脚左后部站定,这样有利于人随牛动而动,也有利于注射中人体型变化,不被牛踩伤或踢伤,注射前,左手用75%酒精给术部消毒,右手手背前伸,身体前倾,右手食指与中指夹紧注射器前部,手掌、大拇指控制好注射器后部,腕韧带用力,指尖紧贴术部表面滑行,针头的切口面朝上,针尖轻挑起术部中央表皮,针头与术部呈45°角扎进、注射,此时皮内出现黄豆大小的水泡,即表示已注入皮内。整个动作要求连贯,一气呵成。如果没扎好,可于术部15厘米处补针。
皮内注射72小时后,观察皮厚并记录,有必要96小时、120小时后继续观察记录,以防个别牛出现较晚的迟发型变态反应。
皮厚差≥4毫米,注射部位有肿胀、热痛等炎性反应为阳性,皮厚差2.0~3.9毫米疑似阳性,皮厚差<2毫米为阴性。凡判定为疑似阳性的奶牛,第一次检测60天后进行复检,其结果仍为疑似阳性时,再经过60天复检,如仍为疑似阳性,则判定为阳性。
每进一个奶牛场检测结核病前,兽医工作人员都要消毒,所用检测工具全部消毒或更新,在操作完成后产生的垃圾,包括注射器、针头、医用酒精棉球、口罩、手套、PPD稀释液当天用不完的剩余部分等,收集起来装入塑料袋扎紧,最后统一作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