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赴印度特派记者 刘洋 胡笳●本报驻印、美记者 张笑竹 范开庆 励轩●吕鹏飞 王磊 全国人口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印度真的像一个二十啷当岁的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吗?在一些全球投资者看来,拥有5 亿青年的印度是一个“宠儿”。但“人口红利”并不是表面光鲜的经济术语。在持续两个多月的“黑公交轮奸案”背后,忧郁和沮丧侵害着越来越多的印度年轻人。16日曝光的一起6岁女童被“二十出头的男人”强奸的案件让印度人再次震惊。犯事的和最先声讨这种兽行的都是年轻人,对政府不满又对国家未来充满希望的还是年轻人。“如此年轻的印度”是好是坏?在《环球时报》记者与印度年轻人的交流中,似乎找到了一些答案。印度年轻人爱批政府不作为 位于首都新德里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印度门总是静静地看着形形色色的印度年轻人走过。印度为有杰出贡献的青年设立“国家勇敢奖”,在国庆节的阅兵和巡游中,得奖的青年会出现在其所在邦的花车上,从印度门经过,接受政要的检阅和民众的欢呼。2012年底发生在新德里的“黑公交轮奸案”以及一系列强奸案的密集曝光,又使数千年轻人来印度门示威和抗议。在轮奸案中,6名施暴者都是年轻人,年纪最小的只有17岁,而随后走在街头抗议队伍前列的也全都是年轻一代。 在印度门,德里大学20岁的学生沙尔玛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些罪犯都该死!他们都来自一些最贫穷的邦,没什么文化,只能打打零工。”但沙尔玛也说:“好工作谁不想要啊,可连我们这些大学生都不一定能找到好职位!知道吗,印度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接近20%。” 游行示威在印度经常有,但如此大规模、长时间的比较罕见,上一次类似的示威是在2011年夏天,当时的主题是“反腐败”。在最近的这两场大型示威中,最受诟病的就是政府不作为。印度年轻人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当你言语中露出对印度的不满时,他们会与你据理力争,维护祖国形象;而当他们自己批评起印度时,却往往更加严厉。印度年轻人对自己国家最满意的一点是民主制度。然而示威期间,记者也注意到,在警方用催泪弹和高压水枪对示威人群进行驱逐并逮捕一些人后,有年轻人举的牌子上写着“民主已死”。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博士普拉波哈特·库马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实社会的确给年轻人泼了冷水,政客和官员的腐败、政府各机构运作效率低下以及社会不公让他们怨气增多。他们对强奸案的激烈反应,一方面是表达长期积蓄的不满,另一方面也希望展示出他们是对社会发展负有责任的一个群体,希望得到重视和认可。 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印度留学生阿米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很多人会把印度发生的强奸案和年轻人联系起来,但我觉得这跟年轻人没有什么特殊关系,而是跟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经济水平有关。你知道在印度有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他们努力工作,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且思考全球所面临的问题。” 印度人有种说法是“法官的儿子还是法官,贼的儿子永远是贼”。在北京留学、生活过多年的高兴说,印度人的习惯里,会要求官员或者老师、大学生这些人一定要诚信,而对于底层的劳动者比如三轮车夫,他们为了生计偶尔骗骗人,大家都觉得不足为奇。而德里大学19岁女生阿尔卡说,她来自一个贫穷家庭,兄弟姐妹6个只有她上了大学。好多穷人家的孩子都不上学,因为家里需要他们出去挣钱养家。在这些人家,经常会有家庭暴力,女性地位不高。阿尔卡说,轮奸案中的那几个年轻人就来自这样的家庭,很难说他们会去尊重女性。另眼相看“如此年轻的印度” 世界银行做过一个预测:到2020年,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9岁,届时中国人口平均年龄是37岁,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人口平均年龄将达到45岁。这意味着当工业化国家普遍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印度却会继续拥有一个充裕的年轻人群体,这些人正处于生产力的巅峰年龄。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的“人口红利”效应逐渐开始释放,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看好”还是“看衰”,印度国内和国际上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拥有如此众多的年轻人!”让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如此自豪的是印度青年和体育部做过的一个统计。相关数据显示,印度总人口的40%是15岁到35岁之间的年轻人,接近5亿人。根据2011年印度全国人口普查,印度全国人口达到12.1亿,平均年龄只有25岁。拿到美国高校统计学博士学位的印度学生普瑞塔本月将回印度,在一家统计公司任职。他和《环球时报》记者聊到“如此年轻的印度”时也很自豪。普瑞塔说:“我们的年轻人将来肯定会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这毫无疑问。但印度政府并没有把合适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教育上,而是投入到发展军力中,这让很多年轻人无法得到最好的教育,给社会带来隐患。” 瑞士银行研究新兴市场的权威主管巴韦贾近日在《金融时报》网站撰文说,未来20年对全球劳动力市场贡献最大的是印度,它是全球投资者的“人口宠儿”。但巴韦贾也写道:12亿人口的印度每年需要创造1000万就业岗位来安置它日益增长的劳动力,可是根据非政府组织的报告,印度政府每年只能创造600万-70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大部分又在非正式部门就业,这严重稀释了“人口红利”对印度的潜在贡献。 印度工业联合会等机构和《今日印度》等媒体也经常邀请专家讨论如何才能让印度充分享受“人口红利”。教育和经济结构是两个让他们不安的问题。印度国际经济关系研究所主任拉吉夫·库玛认为,印度高等教育总体状况糟糕,对合格人力资源的供应构成了严重制约。而印度计划委员会公布的有关基础教育数据显示,印度小学四年级学生有38%不能阅读由短句构成的短文,有55%不会做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术题。尽管小学教育的入学率接近100%,但识字率仍低于70%,辍学率则高达31%。印度的师资力量也不容乐观。去年12月底,印度中央中等教育委员会公布的当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结果显示,竟然有99%的参试者没有及格! 印度庞大的农民群体有8亿多人,但只能创造全国15%的GDP。印度经济结构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发达国家的分布态势,服务业对GDP的贡献达到55%,比工业创造的GDP比例高出25%。印度一些精英已意识到,要想达到社会稳定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强国,印度无法绕开工业化的发展,它不可能只依靠占全部人口5%的精英阶层拉着95%的印度人民飞速前进。《今日印度》评论称,印度年轻一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职场竞争,再加上社会环境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他们比老一辈印度人更辛苦,也更迷茫。《环球时报》赴印度记者组近日在与印度一家主流报纸交流时了解到,大学毕业就来报社工作者起薪为税前3.5万卢比,约4000元人民币,这在印度算是相对具有竞争力的待遇。印度年轻人在选择专业时,受父母影响很大,这一点和功利性较强的中国父母一样。在印度,医生、IT业等都是很有“钱景”的职业。 “现在印度国内的机会比过去多得多” 《印度时报》曾在18岁至25岁的群体中做过一个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这个群体认为“腐败是对自由的最大威胁”。都市年轻人最关注的几个话题是:充分的自由民主、就业机会、严惩腐败和板球比赛。在印度,与尼赫鲁大学的学生座谈或是走进贫民窟与年轻人闲聊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学生们愿意谈的是对社会腐败、糟糕的基础设施的不满,而贫民窟中的年轻人相对来说更加关注如何赚钱。《环球时报》赴印度记者组2月15日走进印度顶级商学院印度管理学院班加罗尔分校采访时,曾工作8年、现就读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莎拉说,情况慢慢在改观,她本人毕业后会考虑留在印度工作,因为“现在印度国内的机会比过去多得多”。以往,好学生毕业后往往选择到西方国家发展,不少人能拿到1万欧元以上的月薪,这种流失导致印度至今尚未形成规模巨大的海归潮。 印度尼赫鲁大学博士普拉波哈特·库马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印度来说,改进年轻人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教育和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印度是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社会层级的不同、发展的不平衡,最终造成教育和人口素质的极端不平衡。 与印度年轻人接触多了,就会发现他们有一个特点与印度的媒体和政客很像——喜欢谈论中国和美国。在他们看来,中国非常神秘。对中国有些了解的人,也对中国这些年的发展感兴趣。在一家中资技术公司工作的印度小伙子艾米特说:“先别管什么社会制度,中国老百姓能把钱赚到手,这让我们印度普通人很羡慕。他希望,印度年轻人要多了解中国。”艾米特说,中印有很多互补性,中国的硬件做得好,印度的软件世界闻名,“我们联合起来,就是世界第一”。谈到美印中未来的经济发展空间,来自印度工业比较发达的西孟加拉邦的普瑞塔说,他更看好自己的国家,因为印度经济对外依赖度不高,年轻人又多,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而美国经济对外依赖度太高,尤其是对中国的依赖,导致美国的经济后劲不如印度。从这些年轻人的言论中,听得出他们对印度未来的某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