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及其实现

2013-02-19 23:39董文芳郭秀萍
关键词:网络媒体社会化素养

董文芳,郭秀萍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网络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及其实现

董文芳,郭秀萍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和方式,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功能。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更为凸显。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把握网络政治的发展规律,才能从容地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各种挑战,全面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

网络;政治社会化;功能;实现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1](P321)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不仅制约着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而且影响着该系统的政治稳定。当今,迅速兴起和蓬勃发展的网络媒体,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和方式,影响着政治社会化的内容和功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数以亿计的网民开始网络政治生活,如何使他们顺利完成政治社会化,政治上迅速入伍,成为合格的网络政治人,就成为网络化时代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

对政治系统而言,政治社会化既是传承政治文化的过程,也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无论是政治文化的传承过程,还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其完成都需依靠一系列渠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完全实现。相对于家庭、学校和社会团体等政治社会化渠道而言,具有信息传播迅速、覆盖面广等特点的大众媒体,其政治社会化的效率明显要高。新兴的“第四媒体”——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相比较,网络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则更为凸显。

第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2](P29)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政治文化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政治历史和政治现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政治文化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维护着政治体系的运转。因此,每个政治系统都非常重视政治文化的延续,希望公民都能接受该系统认同的政治文化。这就决定了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即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而得到了延续。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许多学者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延续政治文化的过程。一种特定的政治文化是依靠代际传递得以延续,而代际传递则是通过家长传递给子女、教师传递给学生、社会媒体传递给受众等过程而实现的。所以,传播政治文化是所有大众传媒的一个重要功能。

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政治社会化对政治文化的传播功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网络成为政治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体。传统媒体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依靠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播政治文化。传统媒体虽然也具备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形式多样等优势,但是其单向的传播方向、高度的政治控制和统一的舆论导向等因素,会削弱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具有信息化、个性化和交互性等显著特征的网络新媒体,使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文化信息能够借助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和影像等新的传播面目被网民快速接受,网民又可以借助信息储存技术,随心所欲地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复制、检索和选择。这样,网络媒体政治社会化传播的是政治文化的完整结构形态,实现了政治信息的横向交流与纵向沉淀,使政治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延续。其次,网络媒体的政治社会化还提高了政治文化的传播速度。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往往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积累。网络是基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基础上的媒体形态,它不仅能够大量储存各种信息,而且能使信息传输快速、及时、同步,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化和瞬时化。今天,借助于互联网,全世界近200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可以向一个国家同时打开大门,遥远的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村”。显然,政治文化通过网络传播可以穿越时空界限,在第一时间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多种政治文化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中,政治文化既得到了传播,也得到了发展。

第二,宣传意识形态的功能。任何政治社会化都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的一个最重要功能,就是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辩护与证明。因为任何类型的意识形态既包含着对现实政治制度“是什么”和“为什么”的解释和论证,也包含着“怎样发展”现实社会的思考。执政者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持续宣传和不断灌输,社会公众不仅会认同和支持政治统治和政治制度,而且会支持和维护相应的法律、法令和政策。因此,所有执政者都希望把自己认同的意识形态通过政治社会化转变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以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尽管意识形态的形态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其政治功能却始终没有变。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任何政治体系的领袖总是要维护和弘扬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以便论证和说明国家统治的合法性。[3]

意识形态要深入人心,被民众所认同,都离不开执政者对意识形态的大力宣传。而宣传所依赖的技术条件和手段,则直接制约着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影响。在网络媒体出现之前,我国意识形态的宣传主要依赖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等载体,一般采用集体学习、面对面讲授和单独的思想教育等手段。这是一种典型的单向式宣传模式,执政者是宣传者,民众则是接受者。再加上宣传手段还受到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因而其覆盖面有限,实效性不强,影响力减弱。而网络媒体为意识形态的宣传提供最为发达的技术手段,依靠网络这一强大的社会化功能,能够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展开强大的攻势宣传,从而扩展意识形态的宣传范围,提高意识形态的实效性,增强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显然,这是一种双向式的宣传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民众不仅是接受者,甚至还是创造者。正因为如此,当今世界各国的执政者都纷纷建立专门的理论网站,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加大意识形态的宣传。同时,通过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等把意识形态输送到每一台电脑,每一个网络人,充分调动网络人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扩大意识形态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培养政治人的功能。政治社会化模式的核心则是社会将个体的社会人发展为政治人,培养与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相吻合的政治人角色。[4]政治人指的是那些真正成为现实政治基础的公民,既有政治能力并参与政治的公民。[5](P280)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人,既需要具有政治素质,也需要具备政治技能。不管是网络政治,还是现实政治,其发展趋势都是走向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最大特点是要求社会成员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与政治技能。而社会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意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培养,这个任务一般通过政治社会化得以完成。因此,政治社会化不仅仅是传播政治文化和宣传意识形态的过程,也是培养社会成员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以往,政治社会化对政治人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这个渠道来完成的。社会成员通过学校政治社会化的持续过程,就能够形成对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政治规则、政治象征以及自身所扮演的政治角色等稳定的观念和意识,从而由社会人转变成为政治人。同时,学校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训练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能力和政治技巧,确保其进入政治社会后能够担当起特定的政治角色。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这一新媒体由于具有信息传递的快速、量大、面广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学习和掌握政治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如今,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新浪网等重要网站都开辟了专栏,介绍政治和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实况转播党和国家的重要会议,公布党和政府关于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划和决策。通过这些网站的宣传和介绍,人们不仅及时了解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信息,而且大大丰富了政治知识,为提高政治参与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网络论坛、网络社区、网络博客等的兴起,尤其是电子政府的建立,电子政务的实施,网民可以就大政方针、发展决策和相关利益直接发表独立见解,甚至提出严厉批评,充分实现了意见传播和交流的即时互动,避免了民众在利益表达和要求输入过程中信息失真和中断现象的发生。随着网民参与越来越多的网络政治实践,其政治技能不断得以提高。

第四,引导公民行为的功能。无论是现实政治中的民主,还是网络政治中的民主,都具有参与性这一基本特征。参与民主的根本就在于,许多重大问题公民都不再依赖于自己的代表而直接参与有关的决策过程。人们普遍认为,参与民主更能容纳差异性,尊重和保护少数派的权利,将比代议制民主提供更为先进的制度和秩序供给。[6]然而,实行参与民主有一个根本要求,就是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必须适度和有序,否则极易引发“参与危机”,阻碍民主的健康发展。因此,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是通过制度建构和政治社会化过程,把人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导向制度化的轨道。社会政治进入网络化时代以后,一种新型的政治参与形式——网络政治参与已经生成。作为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网民,通过网络选举、网络结社、网络互动和网络论坛等形式,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不但增加了政治知识,了解了政治的运行过程,锻炼了参政议政能力,而且规范了政治参与行为,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维护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因此说,网络政治参与虽然是一种虚拟的政治实践活动,但是却使网民在小小的电脑荧屏上领略了政治参与的过程,真正感觉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的民主氛围,改变了传统政治与己无关的政治心理,增强了其政治主体意识、民主观念和责任意识。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自主性更突出,大众性更明显,规范化更显著,因而成为当今最普遍、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政治社会化方式。

第五,维护政治系统的功能。政治系统这个概念首创于美国政治学者伊斯顿,他认为政治系统是一个由环境包裹着的行为系统,这个行为系统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并反过来影响环境。对任何一个政治系统而言,其核心目标就在于要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而政治系统的稳定则是通过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的畅通无阻来实现的。显然,无论是输入过程,还是输出过程,其完成和维护都离不开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的维护主要是通过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培养人们对现有政治结构、政治原则、政治体制具有认同感和一致性的政治心理来实现的。作为社会成员对现有政治系统只有形成了心理认同,才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要求与愿望;作为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些输出结构制定和执行的政策、法律、以及它们的各种具体行为,才能真正反映和代表民意,整个政治系统才能健康运转。反之,政治系统就可能面临合法性危机。

从网络政治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网络政治社会化的维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宽了输入渠道,提高了输出效率。随着电子政府的建立、电子政务的推行,网民在各级政府创建的网站上,围绕着权利与利益可以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和正当要求。政府通过网络,能够及时了解民意,准确把握民意,促使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二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形式——网络监督开辟了新的监督渠道,增强了社会监督的力度。任何网民都不需要借助中间环节,就能够直接对政府和官员进行全程的监督或远程的监督。从山西“黑砖窑”事件到“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可以看出,这种监督形式所发挥的影响力和效力,是以往任何监督形式都无法比拟的。网络监督的发展还扩大了监督的对象和范围,拓展了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无论是什么级别的官员,无论是什么性质的社会问题,只要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通过网络舆论的监督,都能够迅速引起有关部门的快速和高度重视。“郭美美炫富”事件、“悬浮照”事件、“李刚”事件、“房管局长”事件等,都说明网络媒体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监督的触角也触及到了政府行为的每一个细节。

政治社会化的实现是一个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不仅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关,更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有关。如今,种种迹象都在表明,被称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将成为继传统政治社会化媒介后,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之一。[7](P311)网络媒体虚拟、开放和较难管控等特点使其政治社会化面临许多新问题,迫切要求创新政治社会化的方式方法。因此,只有正确认识网络媒体的传播特点,把握网络政治的发展规律,才能从容地应对网络媒体带来的各种挑战,全面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

第一,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秩序。人类社会的政治实践一再证明,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顺利实现首先需要一个规范的政治秩序作保障。随着网络媒体对人类社会生存空间的不断延伸与渗透,政治社会化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网络环境、越来越严峻的网络挑战。网络媒体的超时空性、高技术性、匿名性等特点导致了严重的信息泛滥,各种正确的或错误的、主流的或非主流的、科学的或反科学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尤其是大量低俗文化、消极思想和违反社会道德的信息传播,严重污染了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同时一些无序化的网络参与,客观上阻碍了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实现。因此,要保证政治社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必须加强网络立法,实现以法治网。只有加强网络立法,才能对政府、组织和个人在网络中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制度规范,依法打击各种网络违法活动,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

就我国而言,网络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对网络的规制与管理虽然也高度重视,出台了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与规章,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维护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监督的蓬勃发展,我国亟需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体系。既要健全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服务、网络信息安全、网络参与权利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又要健全网络参政身份的认证、虚假政治信息鉴别与惩治等内容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确保网民依照相关制度规定有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逐步实现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第二,培育参与型网络政治文化,促进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政治参与是培植、形成和强化现代公民意识,逐步养成民主政治下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的过程。[5](P209)实践也表明,公民只有经常参与政治实践活动,才能够形成公民意识,养成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因此,政治参与既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手段。网络媒体虽然对政治参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不可否认,它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媒体由于没有边界,任何个体与组织都能够随心所欲地发布各种政治信息,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夹杂着一些凭空编造、主观杜撰的政治流言。在这些错误信息影响下的政治参与行为,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控制和规范,不仅缺乏客观性,而且很容易走向过度和无序的“爆炸式参与”,导致社会的无序和政治的动荡。正如学者埃瑟·戴森所言:“数字化世界是一片崭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8](P17)因此,要确保网络政治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促使网络政治参与走向有序和理性。

要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除了加强网络立法,规范网络政治秩序以外,当务之急的就是要培育一个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因为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在人们心理层面的深刻反映,它虽然有别于社会的制度与法律规范,但同样能够影响社会成员的心理意识,制约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因此被称为一种“软力量”。中国是一个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的国家,落后的依附型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由此决定我们要培育的健康的网络政治文化必然是参与型的政治文化。只有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逐渐摒弃落后的依附型政治文化,树立现代的民主、法治、国家等政治观念和意识,支撑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当然,这种新型政治文化在我国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培育和建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正确处理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关系,在继承传统政治文化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我国现代政治文化;另一方面要处理好本土政治文化与外来政治文化的关系,在吸收外来政治文化有益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和光大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政治文化。我们相信,一旦这种新型政治文化在网络社会得以形成,并内化为网民的自觉行为时,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发展的时代就会来临。

第三,抢占网络高地,打造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平台。政治社会化过程不仅是培育社会成员政治心理的过程,也是传授社会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对于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来说,意识形态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如果政治社会化过程缺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不仅影响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发挥,而且容易使政治社会化走向歧途。恩格斯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9](P285)因此,在网络化的今天,我党对网络媒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功能高度重视,一再强调必须要“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如果放弃了网络媒体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不仅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宣传手段的落后,还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生存空间日渐狭小,甚至有可能消失于人们的视野。

我们知道,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需要有广阔的平台,也需要有发达的传播手段。建国后很长一段发展时期,我党向社会成员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靠的都是报纸杂志、电台和电视台等媒体平台。由于方式单一和手段落后,极大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和影响。今天,网络技术不仅改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手段,而且还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存在方式。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理论网站,如马克思主义研究网站、马恩列毛著作网站、共产主义文献网站、毛泽东思想网站、邓小平理论研究网站等,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网络化时代的研究宣传与阵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网络媒体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一是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网络技术优势,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大肆贩卖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歪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否定马克思主义。二是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得各级组织宣传、灌输意识形态的权威受到强烈冲击,人们既不可能仅仅接受单方面的解释,也不可能单纯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因而就增加了政府控制舆论宣传的难度。三是相对于娱乐性网站,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站数量偏少,资料更新慢,影响力小,而且由于一些网站的宣传方式单一,从本本到本本,从论断到论断,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走向教条化与空洞化。因此,我们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重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凝聚力,就必须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更多地打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网络平台。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宣传阵地。通过专题网站、理论论坛、专家对话、网络图书馆等丰富多彩的网络形式,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媒体上的主导地位。其次,要加强资源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已证明,马克思主义说服力的提高,感染力的增强,唯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为“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10](P364)。因此,无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根据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才能增强其说服力,抵制住外来意识形态的冲击。

第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体素养。政治社会化过程是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政治社会化要取得根本成效,作为动力源泉的个体积极性与社会积极性缺一不可。个体积极性在社会化过程中能否得到彻底的发挥与其政治素养密切相关。而公民政治素养的高低,又与教育发展和文化水平直接相关。一些研究也表明,在社会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和群体中,政治社会化的广度、深度和速度,都要大于社会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域和群体。[11](P365)而且,各级各类学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场所,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的渠道之一。因此,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文化水平,既是加速政治社会化实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关键措施。同样道理,要实现网络媒体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提高网络媒体政治社会化水平,也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体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12]在当今媒体化时代,由于网络已全面渗透和影响着每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生活,媒介素养也成为社会成员必备的基本素养。但是,人的媒介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专门和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逐步获得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使用信息传播资源的教育。[13](P191)为了应对新媒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发达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学校的正规教育内容。由于我国的网络化时代开启较晚,因而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我们要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把握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认识媒介素养教育的规律,加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全力营造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其次,各级学校应充分发挥新闻专业教师积极性,尽快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对那些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也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媒介素养,以帮助他们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最后,通过多种多样的网络实践形式,培养网民正确的上网动机,锻炼网民网上选择、获取正确信息的能力,提高识别虚假、错误、落后言论的能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会自我管理。

第五,加强新旧媒体的结合,形成政治社会化的合力。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复杂过程,它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这个复杂过程的顺利完成,需要一系列社会化组织与机构的密切联系和相互配合。这些政治社会化的组织与机构也只有形成一个合力,发挥其综合效应,其功能才能实现,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如果家长传给子女,教师传给学生,社会组织传给个人,大众传媒传给受众的政治信息各不相同,政治价值取向相互矛盾,那么政治社会化的效率就非常低,甚至没有效率。在文化日趋多元、受众兴趣和选择方式日益多样的现代社会,相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等媒介,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日渐凸显。尤其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网络这种新型媒体,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方式,都截然不同于以报纸、广播和电视构成的传统媒体。尽管我国已是世界上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但是网络媒体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显然,这是一个众多媒体共存的时代,不同媒体具有不同的技术特点和传播优势,网络媒体更个性化、互动性强,传统媒体则更权威性、更专业化。同时,这也是一个众多媒体竞争与互动的时代,我们只有加强新旧媒体的结合,形成一个合力,才能有助于实现政治社会化功能。首先,应该掌握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实现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因为不同受众由于文化水平有差异而对不同传媒的接受程度也不尽一样。因此,只有依据不同受众的现实情况,采用符合其接受程度的传媒类型进行政治社会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其次发挥各种传媒的综合效应,提高政治社会化的效率。无论是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可以成为政治社会化的独立载体,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手段和速度实现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但是,它们都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只有发挥新旧媒体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关系,政治社会化的综合影响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1]杨光斌.政治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阿尔蒙德·鲍威尔.比较政治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王列.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职能[J].文史哲,1994,(6).

[4]于昆.网络视域下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转换与调适[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5]李宗楼.政治学概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5.

[6]杨波,刘锦秀.国外政治参与理论概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6).

[7]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8]埃瑟·戴森.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2]Potter W J.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dia Literature[J].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2004,(48).

[13]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张东丽

D261

A

1671-3842(2013)06-0046-06

10.3969/j.issn.1671-3842.2013.06.08

2013-09-01

董文芳(1963-),女,山东文登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问题。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社会化素养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商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