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泉(湖北省武汉市第一医院超声科,湖北 武汉 430022)
早日诊断对及时发现乳腺癌,改善患者的预后以积极的作用。乳腺疾病的检查越来越受到公众和医疗认识的关注。超声作为一种无创、可重复性诊断方式,现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中。研究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在乳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120例均为我院2012年2月~2012年11月门诊及住院女性乳腺肿块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后,再行肿块穿刺活检术或手术切取部分或全部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证实。年龄22~68岁,平均(42.5±4.1)岁。其中110例为临床一侧或双侧乳腺扪及肿块或结节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有痛或无痛乳房肿块,部分患者伴乳头溢液,乳头抬高或内陷乳,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
1.2 诊断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西门子AcusonS2000及GEVIVID7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7~10 MHz。60%患者以月经结束后3~7 d检查。取仰卧位、侧卧位,双手上抬。亦可根据病灶所在部位适当调整体位,采取侧卧位或坐位,以充分暴露乳房为佳。以乳头为中心,分为4个象限,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呈放射状多切面扫查。乳腺肿瘤的大小、形态、厚度、边缘、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皮肤及周围组织有无浸润,导管有无扩张,有无肿块等[1]。如有肿块,二维记录肿块部位、大小、形态、边界是否清醒、内部回声的均匀程度、纵横比、侧方及后方回声有无衰减及有无钙化,并用探头加压观察其形态和周围组织有否改变。常规扫查腋窝,观察是否有肿大淋巴结。然后在病灶区做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肿块内部及周边血流分布、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等。根据病变区及乳腺肿块的高频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特征。将超声诊断结果分为乳腺增生症组、乳腺纤维瘤组、乳腺癌组和乳腺炎性改变组。记录检查结果,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彩色血流信号的的丰富程度由低到高分为4个等级[2]:0级,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Ⅰ级,少量血流,极难探测到,可见1~2处点状血流;Ⅱ级,中量血流,可见3~4处点状血流进入病灶区或1条管壁清晰的血管,其长度接近或超过病灶的半径或几条小血管;Ⅲ级,丰富血流,较为容易被探测到,可见4处以上的供应血管,从病灶四周向肿物内延伸或于肿物内继续分支,或探测到2条管壁清晰的血管。
2.1 彩超诊断结果与病理学结果比较:60例经彩超诊断乳腺纤维瘤50例,发病年龄在20~25岁之间,42例为单发,8例为多发,肿块直径10~65 mm,与病理学对照符合44例,诊断率为88.0%。乳腺癌40例,直径15~80 mm,其中30例鉴于乳腺外上限,与病理学对照符合36例,诊断率为90.0%。乳腺增生26例,发病年龄在30~25岁之间,其中乳腺囊性增生10例,单纯增生6例,乳腺腺病6例,与病理学对照组符合22例,诊断率为84.6%。乳腺炎和乳腺囊肿4例,全部与病理学对照组相符合,诊断率为100%,总体诊断率为88.3%。
2.2 二维图像特点:乳腺癌的二维图像特点表现为形态不规则,无包膜,边界欠清或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后方有衰减。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乳腺炎和乳腺囊肿等良性肿块大多形态规则,有包膜,边界清晰,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无衰减。
2.3 血流信号检测情况:检测出的40例乳腺癌患者中彩色血流信号程度0级1例,Ⅰ级2例,Ⅱ级24例,Ⅲ级13例。80例乳腺纤维瘤、乳腺增生、乳腺炎和乳腺囊肿等良性肿块,0级75例,Ⅰ级4例,Ⅲ级1例;可见良性肿瘤血流信号以0~Ⅰ级为主,恶性以Ⅱ~Ⅲ为主。
随着超声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既可通过二维图像详细观察病灶的形态改变,利用不同组织的声阻抗差异形成的微小界面来成像,能较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边界、回声、形状、纵横比[3]。结果显示,断乳腺纤维瘤50例,乳腺增生26例,乳腺癌40例,乳腺炎和乳腺囊肿4例。诊断率为88.3%。同时彩超又可了解病灶的血流分布及方向和速度,根据彩色动脉血流的阻力指数(RI)及搏动指数(PI)进行分析乳腺肿块内及周围的血管数目、分布情况、血流速度等以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现恶性肿块新生血管增多、增粗较明显,血供较丰富,而良性肿块血供相对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良性肿瘤血流信号以0~Ⅰ级为主,恶性以Ⅱ~Ⅲ为主。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疾病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将声像图特征与血流参数相结合可减少误诊。
[1] 肖 影.超声在乳腺疾病普查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1):3999.
[2] 高向琴,张 珍,刘宏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诊断价值[J].陕西医学杂志,2012,41(3):336.
[3] 胡亚娟,杨宝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2012,27(8):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