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领导下,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的大力扶持下,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持完成的《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第59卷) 双翅目 虻科》(简称《中国虻科志》),于2013年6月1日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虻类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短角亚目虻科,成虫小到中型,体粗壮,善飞翔,具刮舔式口器,雌性吸食温血动物(人)血液。虻类是重要的医学昆虫类群之一,它不仅因刺叮和吸血,搔扰人、畜,使其不得安宁,或引起过敏性皮炎和贫血,造成直接危害,更重要的是,传播人的罗阿丝虫病(非洲),锥虫病等。同时,虻类也是我国珍贵的中药资源昆虫之一,药用价值显著,具有“散积血,断木榆龋”之功效。然而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虻类研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虻类研究,起源于Fabricius (1787)年报告的断纹虻Tabanusstriatus新种,此后160多年仅见国外关于中国虻科昆虫的零星报导,共记载100余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昆虫学家加强了对虻类区系和生物学的研究, 先后于1983、1994年出版了两册虻类经济志(共记录336种),为编写该志创造了条件。然而,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已有的经济志难以满足我国虻科昆虫的研究和开发应用的需求,一些分类体系和区系分布也有了新的变动。为此,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本志编研组成立并启动编研工作,2004年列入中国动物志“十五”规划,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先后对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北京等地进行了历时5年的野外补点采集,并对国内收藏的虻类标本作了清理。完成了原记录种的核实和新发现种的描述,使我国已知虻种增至3亚科14属458种。为方便从事分类学、昆虫学、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等科研、教学和卫生防疫部门的工作人员参考,本志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字数130万。总论部分包括虻类的研究简史、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区系分布、生物学、传病关系及标本采集等内容。各论包括我国虻类的各阶元分类检索表及重要特征,对已发现的种类的参考文献、鉴别特征、形态、检视标本记录、生物学和地理分布等都作了记述。此外,本志还包含了编研过程中发现36个新种,其中3新种为本志首次描述。同时,为方便国际交流,本志将外文摘要集中在书后,供国外专业工作者参考。该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包含虻科昆虫分类特征图495幅,彩色照片8版,黑白图版9面,是近年来医学昆虫领域的又一力作。该志印刷精良,装帧精美,由16开本胶版纸印刷精装成册,ISBN 9787030378262,定价280元,各大书店及网络书店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