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东
(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1)
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当前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自身呈现的经济贫困问题逐渐引起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与高校自身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而保证了贫困学生们可以安稳地在学校中生活与学习。但是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却忽略了许多贫困大学生经常出现的另一种贫困——内心贫困现象,这种现象是高校贫困学生群体由于自身经济压力而导致的个别心理偏差。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出现健康问题是隐性的,这种危害性能够直接影响到我国高校自身的稳定发展与贫困大学生群体的成才之路。本文对当前我国贫困大学生群体心理状态调查分析,对其产生原因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心理疏导策略,以期为解决新时期我国高校贫困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提供依据。
一些贫困生进入到高校之后,由于过去受到的教育相对落后,并且加上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诸多方面都会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于是产生了自愧不如的感觉,对自身评价较低。在北京一所高校的一名已经休学的贫困学生面对中国教育报记者说道,“我在大学中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大的压力,许多城市的同学中具有的基本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篮球,不会玩游戏,不会唱歌。在高中的时候,我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得到大家的尊重,但是到了大学,我周围的同学都成绩很好,并且在校园的生活不只是学习那么简单了,我在其他方面完全找不到自信。触屏手机、笔记本,我根本不会用,甚至他们用的苹果手机我都没有见过。我觉得自己太差劲了,也觉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我”。部分贫困大学生逐渐会形成一些误区,觉得自己家里条件太差,经常囊中羞涩,无法在同学面前展现出良好的物质条件与“挥洒自如”,并且外表寒酸的样子也让自己十分自卑,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出现十分严重的自卑心理。
高校贫困学生由于在经济方面相对落后于别人,因此更在乎自己的自尊心,通常是比较敏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在容易发怒、多疑等状况。他们觉得周围所有人都是在嘲笑自己,师生贴心真诚的关怀被他们认为是怜悯与施舍。这些学生群体当听到别人的评价或者谈起贫困的话题,总是极力为贫困辩白,想努力改变同学们对于贫困的看法。而高校贫困学生产生的这种心理敏感现象,为自己增添了许多忧虑,并且性格变得脆弱不堪。
当前诸多贫困高校学生由于家里条件困难,缺乏富足的物质生活,因此产生了生活与学习的焦虑,这些焦虑状态让他们心理长期处在紧张状态中。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建卫等人通过科学研究表明,通常家庭条件状况不好会导致高校学生产生焦虑等心理状态。在对十所高校学生问卷调查中的六十余种应激事件中,高校贫困学生在十七种应激事件中产生的压力数值明显超过了城市学生群体。然而在这些能够引起学生焦虑的排名前三的应激事件分别为,“我上大学之后,家里欠了一大笔债”、“在学校的班级或者学生会中工作不满意”与“缺少足够的日常生活费用”。去年,南方一所高校的女生因病去世之后,老师们在她的日记中发现,从她进入到高校第一天开始之后就用笔记本记账,三年中记了两本,平均每天伙食只有三块钱,一个月只有五次买荤菜的记录。而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了,“这个月怎么过得这么慢,爸爸寄来的一百块钱因为交了学习报纸钱之后,只剩下七十了,但是距离下个月打过来生活费还有二十六天,希望这些天千万别有什么开支了。”贫困大学生经常要为了填饱肚皮而对每分每厘精打细算,因此一直处在紧张的状态。甚至个别贫困学生因此产生了过激行为,例如偷窃、离校出走、挂科等。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中由于未完成学业而挂科、退学的学生群体中,贫困学生的数量明显超过了前几年。
学生家庭条件贫困。学生家庭条件贫困使得他们心理负担沉重,并且降低了交往需求与社会能力,诸多贫困大学生性格普遍内心孤僻。许多贫困大学生来自于我国农村地区,从小到大的艰苦生活条件与自然环境让他们很早就感受到人间冷暖。并且在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受到世俗的歧视、讽刺,这些因素都会在他们内心造成阴影。
现在高校中经常出现学生消费攀比之风,人群中时不时地出现多种消费潮流,而这些都会为贫困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与心理负担,无形中增添了许多烦恼。如果我们处理不好,贫困学生就会因为严重心理不平衡而走向歧途。在去年看到的一起高校女生偷窃案件中,大学生刘某曾经家庭条件十分优越,但是因为自己父亲在去年与别人合伙做生意之后赔本,后来父亲在与债主争执中打斗起来,并且将对方打伤因此被关进监狱。家中的顶梁柱没有了,刘某一家陷入到困境中,看到其他宿舍同学大把花钱,心理十分不平衡,于是将同学赵某的钱包偷走,将其银行卡与身份证取走用于消费,结果被抓获。
随着当前社会节奏不断加快,我国社会竞争激烈,工作越来越难找,并且贫富差距现象扩大,社会中官员腐败现象愈加严重,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到高校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方面,很容易出现愤世嫉俗的心理,以及消极情绪,并且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引导下,金钱似乎成为当前衡量社会所有事物的标杆,人们自身欲望不断膨胀,日益渴望着物质需求,因此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许多人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并且,当前社会中的部分资助工作由于处理方式不当,很容易让学生们在得到人们物质帮助过程中,心理上受到摧残,而这些因素都会让学生产生自卑、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我们说造成现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也不能只是运用单一的疏导策略,我们所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只是担心他们在学校会出现什么事情,而是关系到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我们应当努力去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疏导体系,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出综合性的教育环境。
首先,要将贫困观教育与人格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当前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而促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能正确看待贫困,诸多贫困大学生群体将自身贫困状况归结于父母亲的无能,上天没有眷顾。但是,诸多发达国家中大学生上学的学费都是靠假期打工赚取的,与父母亲收入没有任何关系,并且高校学生们自己筹集学费上学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潮流。随着我国现代高等教育收费机制的贯彻落实与高校学分制度的推行,学生勤工俭学模式更是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有效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贫困观念,对这些学生群体的人格教育加强疏导,强化他们内心的自尊,努力克服自卑心理,保证人格健康发展。
我们说高校贫困学生存在的多种心理问题有着深刻而多元的文化根源,个人强烈的自卑心理与自尊心的激烈矛盾冲突在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中也会表现出多元的心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核心力量在于贫困学生自身,我们要将院校教育措施与主观教育方式有效结合起来,借助科学有效的自我调整来重塑健康身心,进而实现高校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1]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02-107.
[2]马建青.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和心理因素[J].青年研究,1989,(2).
[3]沈蕴华等.大学生因精神疾患所致辍学情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1989,(3).
[4]许之屏,郑进军.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和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01).
[5]邵雅利.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以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6]赵晓娜.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D].中南大学,2007.
[7]许红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