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山,孟铁男,漆燕玲
(1.甘肃省老教授协会农委会,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老科协农科分会,甘肃 兰州 730070)
甘肃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处,境内地形、地貌错综复杂,水、光、热资源差异明显,使得省内各地具有独特的植物优势群体,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地道品质独特,是全国中药材生产大省[1]。近10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甘肃省许多地区已将种植(养殖)中药材列入重点产业或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中药材已成为甘肃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为使甘肃省中药材尽快实现生产标准化、产业化,我们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据统计,目前甘肃省共有植物中药材资源2 251种,其中分布面积较大的野生药用植物200多种,人工栽培中药材350种。201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1.12万hm2,产量75.9万t,居全国第一。大宗地道中药材当归、党参、甘草等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90%、60%、25%以上,其中当归、党参、红芪、大黄4种名贵中药材主要销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地区,部分远销欧美,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在甘肃药材主产区,中药材种植收入已占人均收入的30%~50%。甘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人工种植基地,中药材产业已成为甘肃促进产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品种改良工作滞后,缺乏健全完善的种子和种苗供应体系,中药材种子、苗木多以农户自繁自育和外购野生种、农家种为主,生产中品种退化、混杂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中药材繁种、育苗技术落后,种子苗木质量差,导致大田生产产量低、商品质量差。且在种植方式上多以传统种植方法为主,标准化的GAP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低,药材产量和品质仍徘徊在中低水平。
甘肃省中药材种植多在贫困山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中低产田比例大,地力自身基础贡献率小。部分药材种植户为获取高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和类激素产品,使土地生产力获得暂时的提高,但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保水保肥能力差,化学污染加重,土壤肥力降低,根腐病、麻口病等土传病害增多,白粉病、霜霉病、叶班病等叶部病害发生普遍,药材品质下降,安全水平降低,致使“地道药材”不地道。
一是加工企业少。现有加工企业的总加工能力不足全省药材产量的30%,大量地产药材只能以原药形式流通销售至国内外,无法实现加工增值。二是现有加工企业多以粗加工为主,加工方式简单,多以分类晾晒、捆扎、包装、露天贮存或是简单地切片为主。目前仅有极少数企业能够对中药材进行有效成分提取或生产各种保健品、饮料、化妆品以及饲料添加剂,但开发的产品类别有限,除当归开发力度较大外,其它如党参、大黄、红(黄)芪的深加工还处于较低水平。三是加工企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工艺水平低、流动资金不足等,严重制约了我省中药材的产业化发展。
目前,甘肃省除陇西的文峰、首阳和岷县的当归城、梅川、茶埠等几家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外,其它地区均没有比较集中的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农户种植的中药材主要由个体商贩收购,药农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证。由于缺乏中药材公共信息平台,药农获取市场信息渠道少,与外界交流少,种植品类和规模与市场需求不对接,造成年际间价格差异大,药农收入不稳。
甘肃药用植物资源多,蕴藏量大。目前上市经营种类近400种,除十几种大宗药材为人工种植外,其余均为野生药材。近年来由于国内外药材市场的扩张和需求量的增加,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日益严重,部分比较名贵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包括国家重点保护的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如陇南的杜仲,河西的甘草、锁阳、肉苁蓉,甘南的冬虫夏草等因无序大量采挖已面临萎缩。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不仅使甘肃省名贵中药材资源处于濒危状态,而且带来了严重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农业科研院所、中医药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共同对甘肃省的中药材种类及原产地和适种地区进行专项调研,编制“甘肃省地道中药材种植区划”,以指导全省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发展,保证药材的地道性和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中药材产量、质量和价格的稳定,促进产区农民的增收。
按照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分布区域,以及各类药用作物的生长和农艺技术要求,配套完善田间基础设施和耕作条件。推广科学施肥技术,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状况配方施肥,平衡农田土壤水分和养分,提高农田基础地力水平。
一是开展名优中药材品种改良和良种繁育研究。对现有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减轻品种混杂,延缓退化速度。同时,利用各种现代育种技术方法和手段,选育产量高、品质优的中药材新品种。二是开展名优中药材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最新育苗技术,建立甘肃省名优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为生产提供优质种苗,增加药材种植户种植效益。三是合理轮作,推行间作套种。各药材产区可根据实际推行粮药间作、林药间作、药药间作或粮药轮作、菜药轮作和药药轮作、套种等形式,通过种植模式的改进,调节土壤养分平衡,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减轻和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四是开展大宗名贵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对已有资料、科研成果的集成和对群众种植经验的总结提高,建立甘肃省不同地区、不同品类中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栽培技术规程,使中药材生产纳入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保证药材质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开展中药材质量标准的研究。通过对中药材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探索应用中药材指纹图谱方法来监控中药材的质量,并逐步建立不同中药材有效成分或组分的标准“样品库”,以保证各类特产中药材质量的稳定一致。
政府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省内外大型企业与甘肃省地方中小药材粗加工企业“联姻”,利用外面的先进技术和本地丰富的特色产品,共同开发中药材资源。开展各类中药制剂、保健品、饮料、化妆品等新产品的研制,并利用甘肃省地道中药材的名牌效应,开拓国内外市场,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提升我省中药材产业化水平。同时,中药材产区应建立全省乃至国内外中药材信息网络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方式向广大药农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加强与市场和加工企业的对接。同时扩建中药材交易市场,加快中药材的市场流通。
一是制定颁发甘肃省野生药用植物保护条例或管理办法,列出重点保护的野生中药材资源目录,设立重点保护区,实行行政和法制双轨管理。二是开展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的生态学、生物学和人工栽培技术研究,采用野生抚育和科学管理的方法挽救和重建重要野生资源群体,收集保存甘肃省珍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为甘肃中药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1]李兆丽.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07(12):36-38.
[2]宋平顺,丁永辉,赵建邦,等.甘肃省中药材资源现状与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2(1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