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然 (吉林医药学院后勤管理处,吉林 吉林 132013)
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高等医学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服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向医疗行业自主创业,为推进医改进程、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当前医学院校大都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医学专业特殊的复杂性和其作为生命科学的严肃性,医学院校的教师根深蒂固的认为医学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医学生应当把精研专业知识作为大学阶段学习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创业教育应该是商科类学生该多多接触的内容,对于医学生来说过于遥远。因此,医学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时往往只注重形式,应付了事,远远达不到创业教育需要的效果。
医学生对当前创业、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创业意识淡薄。选择学医的学生大多是对医护职业非常向往,或被家人告知从医是受人尊敬、永远不用担心失业的职业。受此影响,大多数医学生缺乏对自身专业和将来职业深入透彻的理解,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认定将来要做一名医务工作者,把主要精力都投入专业学习。而随着对专业学习的不断深入,课业负担不断加重,学生更加无暇分身参加创业教育。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临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然挖空心思设法进入各级公立医院,稳定的职业是医学毕业生最高的追求,极少有人想过去探索一条充满坎坷和未知的创业之路。据了解,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来800余名医学毕业生,仅两人试图自主创业,且都是家境比较殷实,暂时无法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
创业过程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创业者无一例外都将面临着资金、人脉、政策法规等方方面面的困难。而医疗行业有着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许多特点,如执业资格的限制、服务对象——人的生命与健康的严肃性等,选择医疗创业的学生还将面对更多未知的困难。医学生固然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但更多的时候需要社会和学校提供有效的帮助。目前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创业给予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医学迅速发展,如今健康概念不仅是生理学的概念,它还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这一健康观使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再仅限于防病治病、解除痛苦,而发展到了如何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进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就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具有创业精神的医学人才,能结合社会需求大胆自主创业,满足人们对“健康”不同层面的需求。这不仅符合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我国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这一目标的达成。因此,医学院校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现代医学教育新的使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医学生基本的医学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对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营造一个健康、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对加强医学生创业教育至关重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发掘自己的重要窗口,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大学生更容易从社会活动中形成对自身的了解与评价,能够使他们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正视自我、接受现实、接受他人、与人为善、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长期以来,在医学院校一提创业,学生和教师总会以医疗创业难度大,基本不可能成功为托词早早绕行,以致许多医学院校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长期无法实现“零”的突破。实际上迄今为止并不缺乏医学生成功创业的范例,医学院校应深入发掘校友资源中成功创业的典范,加大宣传力度,适时请他们回母校来,通过专题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亲密接触创业成功者的机会,让医学生认识到创业成功并非遥不可及。同时,医学院校还应组织学生深入学习“新医改”方案和各级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新政策给予自己的发展机会。要建立相应激励制度,大力倡导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课题研究,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认识创业、了解创业,进而发现自己的创业潜能,充分激发创业激情。
医学生创业是一项开拓性的事业,亟须政府、学校和家庭等方方面面的支持。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进行,新的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将“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高等医学院校应抓住机遇,一方面促成政府出台支持医学生创业的政策,切实做到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学校对医学生创业的帮扶支持制度,对较成熟并具有可行性的创业计划给予指导,帮助他们争取资金和技术支持,进而搭建一个政府与学校共同参与的医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促进医学生成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