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卫 中国银监会阳泉监管分局
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环境污染与能源利用效率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工作已经广受关注。本文介绍了国内银行业实施绿色信贷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揭示了绿色信贷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部分国家开展绿色信贷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银行业绿色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银行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大力支持绿色信贷,不断加大金融产品和体制机制创新,将支持国家经济转型和自身发展战略相结合,通过信贷制度引导、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等措施全面推进绿色信贷能力建设。
1.优化促进绿色信贷的外部环境。一是银行业监管部门出台了《绿色信贷指引》,从组织管理、信贷政策及内部制度建设、贷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等环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提出明确要求。二是充分利用绿色统计监测与环境信息共享平台两大抓手,形成绿色信贷推动合力。随着《关于进一步做好支持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中国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绿色信贷指引的通知》等文件的相继颁布,监管部门与环保部门合作建立了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披露环保政策法规、国内企业环境日常监测信息、环保综合名录、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等信息。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两高一剩”行业、节能环保企业和融资项目贷款统计监测制度,在非现场动态数据监测基础上,综合评价绿色信贷开展情况,推动绿色信贷各项政策制度进一步落实。
2.完善项目环境风险评估体系。银行业机构在贷款审批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投资和风险评估程序,实现持续创造股东价值与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如兴业银行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风险检测工具,建立专家审查机制,筛选优质融资项目,实行客户名单制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发配套IT系统,及时有效识别、评价项目环境与社会风险。工商银行已建立43个基本覆盖“两高一剩”行业的信贷政策,并按行业、区域、产品等对客户进行综合维度分类,将企业贷款及环境友好程度分为4级12类,给予有区别的信贷支持。
3.大力推动绿色信贷业务。招商银行研究制定了《推进实施绿色信贷的规划》、《关于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营销的指导意见》及《绿色金融产品营销指引》等一系列文件,并配发了19个新兴行业和8个绿色行业信贷政策,鼓励增加绿色信贷投放。深圳发展银行印发《深圳发展银行绿色信贷指引》,并在总行层面设立了绿色信贷委员会,负责对全行绿色信贷业务及其环境和社会风险实施监督管理,同时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确保绿色信贷理念深入每位员工。
4.逐步建立绿色信贷产品体系。银行业机构不断加强与国际机构的交流合作,及时掌握国际融资项目绿色信贷走向,创新信贷产品,将加快业务发展与推动信贷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招商银行开发了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收益抵押贷款、绿色设备买方信贷、绿色融资租赁、清洁发展机制(CDM)融资综合解决方案等新产品。深圳发展银行创新推出绿色金融理财产品“二氧化碳挂钩型”理财产品,投资欧洲气候交易所上市的碳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了绿色环保类投资机会。中国银行也推出了CDM 现金流贴现、境外买家信用保证、远期外汇套期保值、国际买家预付款账户监管等绿色信贷业务及产品。浦发银行积极与国际金融公司、法国开发银行等开展合作,通过引入国外长期低成本转贷资金、利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帮助环保企业调整融资结构等方式,创新融资模式。绍兴瑞丰银行在排污权交易体系下,发放排污权抵押贷款,为中小节能企业提供新型融资担保模式,有效推动了污染的减排。
5.加强限制行业风险管理。为了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经济战略,建设银行通过实行行业风险限额管理,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加大行业客户结构调整和限额内资源优化配置力度。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主动对客户逐户排查,对环境评价为蓝色、黄色、红色、黑色的企业,相应地采取了支持、限制、退出的信贷政策。招商银行持续进行存量过剩行业及落后产能贷款及客户风险专项排查,加强风险预警,并对存在风险点的企业采取了风险管控措施。
6.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联手推出能源效率融资项目,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项目的融资需求,由IFC提供贷款损失分担和业绩激励。招商银行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法国开发署、德国复兴银行、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均建立了合作,推出了法国开发署(AFD)中法绿色中建贷款等一系列产品。
7.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宣传长效机制。银行业机构在积极支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自觉履行自身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环境保护事业。如兴业银行拍摄以绿色的和谐、绿色的希望、绿色的金融为主题的商业广告,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正面形象。国家开发银行密切关注长江流域湖泊水污染治理情况,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NGO等合作对此开展专题调查,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1.信息沟通机制和有效性不够完善。早在2007年我国就已经明确规定地方政府环境执法信息应纳入央行征信系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掌握的企业污染信息并不系统全面,地方环保部门发布的企业环境违法信息针对性不强、时效性不够,大量“两高一剩”企业环境违法信息未在征信系统内反映,无法适应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具体需要,影响绿色信贷执行效果;而商业银行没有渠道提供使用环境信息的反馈情况,没有真正做到数据共享。
目前,掌握环保信息的环保部门与政府金融部门、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金融机构主要依靠环保部门提供信息和指导开展绿色信贷业务,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全面掌握相关企业的具体数据、技术指标及环保要求,从而影响了银行审查信贷申请的进程和绿色信贷的执行效果。此外,商业银行缺乏绿色信贷的专业人员,信贷工作人员对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不足,对绿色信贷及淘汰落后产能中涉及的工艺、技术指标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对环境与社会风险信息的来源渠道单一、信息零散,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对企业相关信息的动态评估难度较大,都制约了绿色信贷政策的落实。
2.国内绿色信贷评价体系尚待建立。目前国际金融领域内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以实现环境、社会责任为目标的自愿性原则,包括赤道原则、责任投资原则(PRI),另外还有一些针对可持续发展也可适用于金融业的自愿性协议,如全球报告倡议(GRI)的金融服务领域补充协议等。目前国际通用绿色信贷标准很多条款不适用我国实际,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环境评级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虽有积极尝试,但操作性不强。目前国内绿色信贷评价指标体系滞后,绿色信贷的标准多为综合性、原则性的,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具体执行标准、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导致金融机构介入的制度基础不足,金融资源配置制度设计存在难题,降低了绿色信贷措施的可操作性。
3.绿色信贷的激励机制有所缺失。环境问题的外部效应和制度失灵、环境资源的不可分割性,以及产权难以界定或界定成本过高和代际公平等因素,导致仅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自发实现环境领域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目前对于注重环境保护工作的企业缺少扶持政策,造成企业“环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无法有效吸引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环保项目。同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缺乏一个完整且有效的考评体系,难以对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工作形成正向激励。此外,绿色信贷政策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加快调整信贷结构,不断扩大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但是,由于这些领域市场不确定性大,信贷风险随之增加,而与之相配套的绿色信贷呆账核销、风险准备金计提,以及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影响了商业银行推进绿色信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