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阈中的《青雪盟誓》

2013-02-18 17:12葛纪红
关键词:汉文文学史文学

葛纪红

(南京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37)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方汉文创作的后知青小说《青雪盟誓》是一部以当代社会生活为背景的“阅世小说”。故事主人公钱麟止长期定居于美国。21世纪初的某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件,信中写道:厥维有誓,旧盟以约。这句誓言让钱麟止不禁回想起青年时代那段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岁月往事。20世纪60年代末,黄河岸边的山村里,五位北京下乡知青立下盟誓:30年后的新年到来之日,他们将共聚天安门广场,回顾各自的人生经历。为了如期实现这一誓约,钱麟止踏上了归乡之旅。小说不仅通过60年代的知青生活表现了特定社会条件下的历史事件,而且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巨大的时代变迁。一方面,小说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整部作品以诗词嵌入;另一方面,作家汲取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语言生动幽默,针砭铿锵有力,寓意深刻,将业已被边缘化的中国传统文体形态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技法有机融合起来,创造了当代小说独树一帜的新旧杂糅、中西合璧的艺术风格与审美蕴味。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创始人之一,同时也作为致力于重新建构多元文化语境中世界文学史的学者,方汉文创作的《青雪盟誓》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史中缺位现象的深刻警醒和热切关注。

一、多元文化意识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1世纪的欧美文学界出现了“世界文学史重构”的新潮流。与此同时,“作为世界文学史观的重要实践话语——‘世界文学经典选本’——大为改观,中国文学的古今文本以前所未有的数量与组合方式(包括部分‘非西方文学’Non-Western Literatures)首次与西方经典珠联璧合,合编在西方著名的文选之中,这是前所未见的世界文学现象,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1]2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史重构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观念的影响。从西方历史上以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文化同一论,到18世纪德国思想家赫尔德等人的文化相对论,再到近年来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毋庸讳言,这些文化观念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文学及世界文学史的书写。

在本世纪出现的“世界文学史重构”的新潮流中,我国学者方汉文意识到文化同一论和文化相对论认识上的片面性,提出了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新辩证观念。方汉文认为,“世界文学归根结底就是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并存,是全球化的多元文学呈现。”[2]产生于世界民族文化大融合时代背景的新辩证论主张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之间建立一种差异与同一的互动观念,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通过辩证的比较建立同一性关联,提倡多元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话与沟通,要求“在文化一体和文化冲突中,克服自我中心的文化冲突论,与异己的、异质的文化进行对话交流。”[3]因此,有学者认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世界文学研究应具有“某种深刻而有自觉的多元文化意识。缺乏这种意识,研究就容易落入‘西方中心论’或‘理性中心主义’所预设的种种思路和指向的窠臼,进而忽视各民族文学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满足于以西方标准考量各民族文学,最终导致遮蔽各民族文学特性而虚假地证明了西方标准的普遍有效性”[4]。在当下全球化多元文化语境中,各具个性特征的民族文学应该互为主客体,以多元构架来丰富世界文学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008年,美国文学经典的代表作、新版《朗曼世界文学文选》(The Longman Anthology of World Literature)选编了大量的“非西方”文本,包括中国、印度、阿拉伯和南美等文学名著。在那些以“西方传统”为主流的文选中,包括西方世界发行量最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诺顿世界名著选》,东方文本一直被打入名不见经传的另册。因此,新版《朗曼世界文学文选》的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反思与关注。在如此有限的精选篇幅中大量压缩西方传统经典,增加东方尤其是中国文本的数量,表现了编选者重新建构世界文学的胆识与魄力,展示了全球化时代多元文明中的世界文学模式。诚如方汉文所言,“这种编选原则的更新其实有其理论依据,这就是文学认识论的多元文明观念取代西方文明的单一中心主义,编者将这种原则称之为‘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文化联结(Culture Connections),这种联结的目的是打破西方中心论,观照到世界多种文化中的文学。”[1]4当中心开始让位于边缘,人们重新思考边缘并为边缘欢呼时,一统化的普世化开始了自我解构;与此同时,“文化的同质化也露出了裂痕,但是在面临一统化(又多元化)的文化时,受到肯定的异质性并没有以多种固定、独特的主体形式出现,而是被视为被语境化的身份在流动。通过差异性和特殊性来肯定身份是后现代思想中一个固定不变的做法”[5]。原本合法化的宏大叙事遭到深刻质疑,“启蒙运动被视为产生了一系列社会与政治灾难的工程:从现代战争、奥斯维辛、古拉格集中营到核威胁和严重生态危机,关于解放与平等的启蒙叙事亦与其宗旨背道而驰,带来了官僚作风、压迫与苦难”[6]。日渐衰微的宏大叙事分裂为小叙事,各种新历史主义思潮打破了文学研究中基于普遍价值的全球性标准,祛除了文学价值的神秘面纱,打破了盎格鲁—撒克逊单一文化中心的霸权和雅俗文化之间的界限,“文学研究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分裂倾向,或叫小叙事、本土叙事、小身份叙事的倾向,它打破了普遍价值观的霸权,使大叙事以及其煞有介事的全球性让位于重视本土精英的本土历史。”[7]

正是基于对世界文学史的经典重构以及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之关系的重新定位等问题的严肃思考与不断探索,方汉文以其独具风格的小说创作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替代言说”之僵局。毋庸置疑,章回体小说《青雪盟誓》的出版,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文学传统的继承与本土文学的兴盛,而且有助于实现中国话语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中参与并融入世界文学的必然诉求。

二、章回体小说的创造性重构

章回体小说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重要艺术成就之代表。兴盛于元末明清的章回体小说为我们呈献了诸如《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与《儒林外史》等等具有独特民族风格与审美价值的传世经典。但当中国文学步入现代,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学家们大多借鉴西方近现代小说文体与风格,章回体小说日渐遭遇被贬抑、被废弃的命运。虽然古典章回体小说作为民族文学遗产得到重视,但创作于现代的章回体小说则完全被排除在现代文学史的叙述框架之外。“世界各民族文学传统虽然有盛有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文学的传统形式(特别是主要文体)被完全排除在文学史的视域之外。唯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中国传统文体却戛然而止:诗词曲赋与章回小说等传统民族文学形式的创作缺位于中国现代文学史。”[8]150方汉文借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姆逊与斯皮瓦克的“替代言说”描述了这种民族文学传统形式的断裂现象:“‘替代言说’就是指第三世界作家(包括中国)使用西方文学中‘借来的语言’的创作的观念,很可能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找到阐释的样本。”[8]150方汉文进一步指出:“传统的中国古典小说尽管有《红楼梦》等四大名著的光辉,但是现当代竟然完全断流,随着最后一位著名章回体小说家张恨水销声匿迹,整个以章回体小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小说模式从此被‘阉割’,流传了二千年的中国古典小说,兴盛了四百年的章回体小说在‘新文学史’中绝迹。”[8]154正是出于对民族文学传统断流与缺位现象的忧患意识,以及在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中独具的多元文化意识与本土意识,作为研究型学者的方汉文以其独树一帜的小说创作践行了他的世界文学观。

诚然,出版于2012年末的章回体小说《青雪盟誓》从民族文学传统汲取了丰富养料,但方汉文并未完全沿袭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叙事模式和语言风格,而是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形成了一种新与旧兼容、中与西互补、现代与传统杂糅的雅俗共赏的小说文体形态,令当代读者耳目一新。

小说《青雪盟誓》基本沿用“回目”这一章回体小说的标志性特征和“看官”、“话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回末套语。与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回目追求华丽词藻的倾向不同,《青雪盟誓》的八字回目对仗工整、朴实无华,不仅对小说各章回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提示作用,而且有助于读者对小说故事与主题意义的理解,如“天涯飞书重申旧约,学士越洋返乡践盟”、“土别墅犹胜洋别墅,洋插队却忆土插队”、“山庵三访痴情不改,僧俗两隔善果难求”与“再会京华恍若隔世,初睹宝镯奇异绝伦”等。在传统章回体小说中,为了吸引读者,在故事情节发展至关键环节,往往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突然中止,公开刻意地制造悬念。为了避免对故事整体性和连贯性的人为破坏,《青雪盟誓》没有墨守成规受制于业已失去生命力的“形骸化”的外在形式,部分章回以更适合现代人审美口味的方式结束,使故事情节不露痕迹地自然衔接以增强故事的连贯性,如第一回,“眼看着起程的日子也已经近了”;第九回,“出门一看,雪花密匝匝地落下来,急忙打部车回家看看”;第二十四回,“这时候电话铃声响起,杨如是到客厅接电话了”;也有章回以诗词结尾,如第十五回“情海翻波,出家人忆昔红尘劫。世事难料,归来客缘定黄河岸”;第十六回“设下瓮中捉鳖计,来擒越洋过海人”。即便部分章回以传统套语结尾,其措辞亦不尽相同,变化多端。

小说以一首《鹧鸪天》开篇:“浮生岁月尽漫芜,赤日冰轮勤相逐。青丝瞬间成霜雪,游子热泪洒何处。玉屏风,珠满斛,谁人今日忆金谷?荒草野花掩沙径,天地苍茫一倏忽。”[9]1经一番诗词议论烘托氛围、抒发感慨之后,叙述者引导读者进入故事正文,这正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开篇模式之一。但令人出其不意的是,故事却开端于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在艺术形式上,方汉文坚持走审美心理的本土化路线,对传统章回体小说的表现形式进行了颇具现代意味的创造性重构,以满足读者对民族传统文学形式的审美心理期待;在内容方面,小说破除了章回体小说诸如英雄与儿女之类传统题材的桎梏,创造性地以社会变革为经,以儿女情长为纬,生动展现了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知识青年下乡插队的历史画卷,深刻反映了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语境中的社会生活现实。

故事主人公钱麟止是一位公路桥梁专家,在美国居住生活已长达30年。钱麟止娶过一位美国白人太太叫维维安。为他们的儿子取名时发生过一段趣事。维维安坚持给儿子取个美国名字,而钱麟止则坚持让儿子姓钱,两人争执不下,最后还是由刚到美国时间不长的钱老太太出面定夺:“美国人的姓氏中不有个‘钱德勒’嘛,干脆我们叫他钱德勒好了,既姓了中国人的钱姓,又是美国姓氏,用中国人美国人共同的话来说,这不也就是那种‘一石二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9]2以如此方式解决跨国婚姻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实在饶有兴味,令人忍俊不禁。“9·11”事件后,因钱老太太亲眼目睹世贸大厦倒塌而落下心病,看到摩天大楼就心跳加速,钱家搬至长岛。在当地基督教浸礼会的牧师斯特恩眼中,声明从不进教堂的钱麟止是个难以教化的异教徒,但因为钱老太太为教堂修葺所做的慷慨捐赠,斯特恩便坚持认为,“他(钱麟止)是一个好人,他是一家颇有些名气的公司老板,而且最听母亲的话。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原谅他是一个异教徒,他们中国人信仰的那个叫孔夫子的老头是很讲究这个‘孝道’的。”[9]5对中国儒家文化知之甚少的斯特恩在接受钱家捐赠时竟在钱麟止面前奢谈孔子,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成“君子发大财,小人发小财”,招致钱麟止的极度反感。因为钱家的财富,教区里惟利是图的梅卡因夫人、华莱士夫人迫不及待地把已经离婚的钱麟止列入她们女儿的交友名单,争相前来拜访钱府。于是上演了一幕极具喜剧性的讽刺剧。

章回体小说的全知叙述是一种传统叙事模式,尽管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却赋予了作者超越个人经验层面、进入更宽阔视阈的叙事能力。正如申丹所言,“‘上帝’般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可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地鸟瞰概貌,也可以看到在其它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均了如指掌,也可任意透视人物的内心。”[10]小说《青雪盟誓》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故事场景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到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再到黄河岸边的小山村。方汉文借鉴西方现代小说的表现技法,如倒叙、意识流等创作手法,创造性地打破传统章回体小说的全知叙述线形情节的结构模式,增强了故事的纵深感与立体感,用跨越时空的叙事为读者呈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与社会变革的巨幅历史画卷。方汉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描绘了处于社会变革期的芸芸众生相,深刻揭露了当今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与危机,如政府机关里的官僚作风、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术造假与学风浮躁、工程项目中的官商勾结与官员贪腐,以及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与此同时,作家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一群不受当下社会崇拜的金钱与权力所影响的正面人物形象,如钱麟止、齐姜(慧空法师)、潘浣心等。可以说,方汉文为早已遭到唾弃与贬抑的章回体小说注入了现代的审美因子与生命活力,极大地增强了这一传统文类形式的表现力与审美价值,表现了作家本人在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中所强调的多元文化意识与本土意识:“断裂传统,从西方文化传统中撷取新文体,则不可能推动本土文学的兴盛,而只能形成一种因袭后殖民文学的模式”[8]156。

三、诗骚传统的绵延

在中国这样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曲赋等文体形态历来是民族文学传统的重要形式。而诗论、诗话词话研究也一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主流地位。“这种异常强大的‘诗骚’传统不能不影响其他文学形式的发展。任何一种文学形式,只要想挤入文学结构的中心,就不能不借鉴‘诗骚’的抒情特征,否则难以得到读者的承认和赞赏。”[11]211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传统章回体小说,常常以诗词开篇、以诗词衔接过渡、以诗词作回末结尾,诗词始终贯穿整部作品。如陈平原所说,“在一个以诗文取士的国度里,小说家没有不能诗善赋的。以此才情转而为小说时,有意无意之间总会显露其‘诗才’。”[11]211毋庸讳言的是,在小说叙事中穿插大量诗词是中国古典小说特别是章回体小说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方汉文创作的《青雪盟誓》也不例外。小说中嵌入的诗词种类繁多,涉及的内容丰富,首尾呼应,经络贯通,成为小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说的情节发展或人物形象塑造的关键之处,作家自然并创造性地穿插了诗词。这些诗词或感慨,或吟咏,或赞叹,或讥贬,句句恰到好处地渲染气氛,浑然天成,使小说结构紧凑完整、人物刻画生动逼真、情节发展跌宕起伏,赋予小说叙事浓郁的诗情画意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当阔别故土30年的钱麟止看到黄土高原的千梁万壑间竖起了数以千计的烟囱,沟壑间弥漫着呛人的浓烟时,他忆起往昔的黄土高原:“黄土地,旱塬多。千丈沟,万丈壑,塬顶平畴下临坡。天然粉尘堆厚土,风雨冲刷任雕琢。黄河九曲迂回走,泾、渭、漆、沮分又合。风起黄土飞,雨降泥成沱。后稷公刘来开辟,千年梯田勤稼穑,纵使沟、坡、梁、峁如乱麻,种出麦、菽、谷、黍、棉结硕果。”[9]92今昔完全不同的画面对比,尤其是赞美往昔的诗词,令我们清醒地看到人类对物质的过度追求、对自然资源的恣意掠夺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日益薄弱的黄土高原,泥石流、洪水、山体滑坡、路断桥坍等灾害频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昔日郁郁葱葱的山头如今笼罩在由炼焦厂、水泥厂排放的废气与粉尘构成的烟雾中,路边的标语上却大字书写着“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过,作家对雪云庵所处的姑婆山的诗词描绘与赞美,使我们在为生态环境惨遭破坏而扼腕叹息之时,看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人间仙境:“天仙掷下碧玉簪,人间苍翠一小山。松涧烟霞合青霭,峰巅瀑露泻白珠,祥云掩映莲花嶠,野花苔藓仙人径。青鼠跃枝头,白鹤鸣小渊,诵经声可闻,钟磬皆清音,遥看百级绿石阶,踏向寺门水印痕。欲问登山路,未见担樵人。”[9]104

在对潘浣心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作家采用了聚焦人物钱麟止的叙事眼光,运用诗话判词来强化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效果:“行止有若春风吹柳,动静恰似水波惊鸿。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敷粉太白,施朱则赤。娥眉修长赛过远山含黛,乌云高髻轻堆似娥皇巡行。无言时,那一汪秋波似解语。黑白盼顾间,但见波光潋滟。恰似文君再世,清照重生,一代才女成风流。”[9]63事实上,故事叙述者在前一章回的结尾处就用“梦里仙姝幻境身,缘何凡间得重逢”[9]62这样的诗句对潘浣心这个女性人物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与褒扬,也为随后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如此气质清雅的风流才女让钱麟止依稀有种亲人的感觉,因为潘浣心正是他当年下乡时与齐姜的爱情结晶。通过诗词嵌入对潘浣心进行点染与赞美,小说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在充斥权钱交易、物欲横流的当下社会中出污泥而不染的新一代公路桥梁专家的女性形象。

在关于钱麟止与齐姜的爱情故事的叙述中,诗词嵌入为小说叙事营造了既端庄典雅又感伤无奈、凄清幽美的意境与情调。如第十回中描绘钱麟止梦境中广寒宫的诗词:“华阙渥彩,朱堂绣帘,金钉垂壁而列线,翡翠流耀以含英。椒风披香,兰芳呈列,修竹冬青林立,幽池玄泉清冽。美人雕辇走行道,名士佩玉唱列班。庭前玉桂花如雪,池畔蟾蜍鸣声急。玉兔持杵轻捣药。冬至月神养魄处,天上清虚第一宫。”[9]123第二十回中钱麟止雪云庵病中书赠慧空法师的《鹧鸪天》:“海西星槎月勾留,梦寄燕子楼。一朝归程三十载,奈何两界分流。访云庵,踏旧痕,黛眉不展恨未休,拭净捻珠写贝页,怎知天涯有人愁。”[9]219还有慧空法师写给钱麟止的《蝶恋花》:“朱楼倚望南飞雁,风弄云尽,消息无来处。弱株难摧,绕长藤,待来年再抽新绿。木鱼声喜胡笳悲,纤手播散,甘露章台柳。有心弹杨枝曲谱,能来得庭前再奏?”[9]220

小说结尾处的诗句巧妙地照应了小说开篇的那首《鹧鸪天》:“书中岁月光影过,梦里银河雾苍茫。往事烟云忍回眸,青春誓语堪断肠。”[9]318通过首尾呼应的诗词嵌入,作家由衷抒发了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的慨叹。方汉文根据人物命运的变化与故事情节的展开,巧妙借用叙述者或人物之口吟诗作赋,把诗词融化交织在故事的自然叙述中,为小说叙事增添了浓郁的抒情色彩,极大增强了叙事作品的艺术效果,深刻揭示了叙事作品的主题寓意,以其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评判,实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恰如陈平原所言,“引‘诗骚’入小说,突出‘情调’与‘意境’,强调‘即兴’与‘抒情’,必然大大降低情节在小说布局中的作用与地位,从而突破持续上千年的以情节为结构中心的小说传统模式,为中国小说多样化发展开辟了光辉的前景。”[11]236

小说《青雪盟誓》以其古今兼容、中西合璧、传统与创新杂糅的独特表现形式提出了回归中国传统文学形式的诉求。在全球化时代后现代语境下的“世界文学史重构”潮流中,传统文学形式的延续与发展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命题,“回归本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中,在中国传统文学形式基础上的革新与创新正是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的重要方式。”[8]158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小说《青雪盟誓》对打破第三世界文学中“替代言说”的魔咒,以及消解后殖民语境下的西方文化霸权话语,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1]方汉文.“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与中国文学经典[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

[2]方汉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1.

[3]方汉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辩证观念[J].中国比较文学,2000(2):6.

[4]黄晖.新辩证论:世界文学重构的中国话语[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4):10.

[5]琳达·哈琴.后现代主义诗学:历史·理论·小说[M].李杨,李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80-81.

[6]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ter Brooke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209.

[7]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0.

[8]方汉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替代言说”——传统形式的断流与缺位[J].广东社会科学,2010(1).

[9]方汉文.青雪盟誓[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

[10]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9.

[1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汉文文学史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