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菊平,刘 晋
(武汉市第五医院 消化内科,湖北 武汉 434000; 2.江汉大学 医学院医学系,湖北 武汉 430056)
急性药物中毒已上升为中毒病因第一位,而其中仅镇静催眠药一项就占了中毒总数的64. 9%[1]。为了解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的疾病普及发病情况,帮助医务人员能够迅速有效对该类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对2001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武汉市第五医院消化内科接诊的132例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研究对象为2001 年1 月至2010 年12 月武汉市第五医院院消化内科收治住院的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患者。
统计10 年间所有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病例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家庭住址、文化程度、经济收入、药物名称、中毒途径及原因、自杀原因、主要症状、并发症、一般治疗、特殊治疗如血液透析、机械通气等以及治疗转归。
使用SPSS 10.0 软件对急性中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结合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有明确毒物接触史和(或)服毒史;(2)有相应的毒物中毒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资料支持中毒诊断[2]。
132 例急性镇静催眠药物中毒病例,男22 例(16. 7%),女110 例(83. 3%),男女比例为1∶5。年龄18~97 岁,中位年龄43. 6 岁。20~29 岁、30~39 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50~59岁;20~39 岁占46.9%,为高发年龄段。职业分布以待业人员最多,39 例(29. 5%);其次为农民,37 例(28. 0%);其余依次为打工者21 例(15. 9%)、学生12 例(9. 1%)、工人10 例(7. 6%)及其他。文化程度除10 例患者不详外,以小学程度最多,47 例(35. 6%);其余依次为初中34例(25. 8%)、高中19 例(14. 4%)、文盲14 例(10.6%),大学及以上仅有8 例(6.0%)。
均为自杀,中毒途径均为口服。同时服用其他药物或使用其他自杀方式者20 例,占15.4%。
安定中毒位居第1 位(49 例占37.1%),舒乐安定中毒第2 位(42 例占31.8%),氯氮平中毒第3 位(21 例占15. 9%),氯丙嗪中毒亦较多(11 例占8. 3%)。上述药物中毒共计55 例,占中毒总人数64.0%。
病情轻度38例(28.8%),中度62例(46.9%),重度32 例(24.3%)。
132 例中院内感染39 例(29. 5%),其中肺部感染26 例(19.7%),尿路感染13 例(9.8%)。上消化道出血4 例,呼吸衰竭3 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各1 例。
132 例急性中毒患者洗胃122 例,其构成比占92. 4%。所有患者均予补液,45 例(34. 1%)使用利尿剂,39 例(29. 5%)予抗感染治疗,95 例(71. 90%)予纳络酮醒脑治疗(纳络酮首剂以0. 4~0. 8 mg 静推,随后以0. 8~2. 0 mg 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滴,根据病情可重复使用,日总量不超过4. 0 mg)。血液透析5 例(3.8%),机械通气2 例(1.5%)。
132 例中痊愈127 例(96.2%),放弃治疗3 例(2.3%),死亡2 例(1.5%)。
患者中毒时间在不同月份的波动特点无明显规律性,在12 月至次年2 月相对呈一高峰,计33例(38.4%)。
在我国镇静催眠药物中毒已经成为急性中毒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中每年苯二氮类镇静催眠剂就占了所有医疗药物中毒的半数以上,此外再加上抗精神病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其他镇静药物的大量使用,其中毒比例呈逐年攀升的趋势。
与多数急性中毒报道结果[3]相近,本研究就诊的镇静催眠药急性中毒患者中,女性亦明显多于男性,且年龄以20~39 岁者居多,占46.9%。中毒原因均为自杀,而自杀以女性为主,可能与女性情感比较脆弱,处理工作、生活压力及婚姻、家庭矛盾的能力较弱,且知识层次相对较低等因素有关。提示心理教育与心理疏导重点应放在20~39 岁年龄段的女性,对此类人群应多加关注,多给予社会心理支持,提高危险人群的心理素质。
镇静类药物已成为自杀者比较常见的选择,有国外学者报道80%以上自杀者服用镇静药[4]。而且所有镇静药物急性中毒患者均为自杀,为非生产性中毒,说明该类中毒原因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中毒患者职业中待业、农民居前两位。文化程度以小学居多,提示文化程度较低人员更易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导致自我伤害的极端行为发生。
患者中毒时间在12 月、1 月、2 月相对呈一高峰,与其他研究[5]有相似之处。提示年末和春节是负性事件聚集的时间段,容易诱发自杀等不良事件。而中毒药物安定、舒乐安定、氯氮平分别居前三位,氯丙嗪亦较多。安定、舒乐安定属苯二氮类镇静催眠药,氯氮平、氯丙嗪属抗精神病类药物,上述药物价格便宜,虽已加强管理,需限量购买,但相对其他镇静药物仍较易获得,在生活中接触较多,并且有自杀倾向者可通过反复多次购买而获得较多数量的药物。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精神疾病明显增多,如何加强上述药物的管理已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严格处方管理制度可能是有效地防范镇静类药物自杀发生的重要策略。
本组病例总体预后良好,96.2%的患者治愈出院,提示中毒后积极洗胃、充分补液、醒脑治疗、并酌情使用利尿剂、抗感染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组病例使用血液透析和机械通气比例很低,血液透析5 例(3. 8%),机械通气2 例(1.5%),提示镇静药中毒出现呼吸抑制、急性肾功能不全可能性非常小。本组病例中服用其他药物或使用其他自杀方式者20 例,占15.4%,且多为中重度中毒,提示对病情较重的镇静药物中毒患者,除考虑药物剂量、服用时间外,尚要考虑是否合并服用其他药物,所服药物之间有无协同作用,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本组患者病情以中、重度为主(71. 1%),但总体预后较好,132 例中127 例(96. 2%)治愈出院。研究表明镇静催眠药动物半数致死量为有效治疗量的10~100 倍。 所以镇静催眠药物可因其中枢抑制作用,在短时间内引起昏迷和呼吸抑制,使得就诊时病情表现较重,但是很少引起深而持久的昏迷和呼吸抑制,故其治疗指数较高[6]。因此,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大多数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都能救治成功,并且如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经一般的药物和解毒剂治疗便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1] 陈锋,温俊平,王晓萍,等.依托型急救中心急性药物中毒744 例回顾性分析[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12):1345-1349.
[2] 张文武. 急诊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5-587.
[3] 宋成珍,秦媛媛,张芊. 院前救治城市服毒自杀157例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2):1873-1874.
[4] Limjindaporn C. Acute poison exposur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2-year study in a university hospital[J].J Med Assoc Thai,2010(Suppl 7):S41-S49.
[5] 阮海林,杨春旭,冯小梅.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41-143.
[6] 吴鑫虎,邱俏檬,卢中秋,等.镇静药物急性中毒86 例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7(17):2721-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