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晦庐主人王孝慈家世考

2013-02-16 01:19:26励双杰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3年1期
关键词:家谱民国

励双杰

(慈溪思绥草堂,浙江 慈溪 315300)

〔作者信息〕励双杰,男,慈溪“思绥草堂”楼主,家谱收藏家。

郑振铎曾在《劫中得书记》一书中慨叹:“孝慈生前,亦尝从琉璃厂文昌馆某肆,得开花纸初印本三册。余出全力与之竞,竟不能夺之。”并说,“家藏版画最多,精品尤夥。年来颇有散失,然精品尚多存者。他爱之如性命;其好之之专,嗜之之笃,我辈实所不及。”这位让郑振铎自叹不及的“孝慈”,就是鸣晦庐主人王孝慈,名立承,广西法政学堂毕业,曾任大总统府秘书、国务院秘书厅佥事等职。因官运不济,遂致力于古籍收藏,尤重版画及通俗小说,是民国时期很有成就的藏书大家。

后来郑振铎复制影印的《十竹斋笺谱》、《金瓶梅词话》等珍贵古籍,就是从王孝慈处借得。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想象王孝慈的藏书层面有多高。而且他在文学、史学上也很有天分,所著如《闻歌述忆》、《仙丽余沈》、《英秀集》等,均为极难得的戏曲史料。

与他争购古籍时的豪举不同,王孝慈在处世上又显然是低调的。这应该是与他的家庭、社会环境及他的身体状况和个性有关,以至于后世的名声并不响亮。姜德明先生在《余时书话》中曾说:“《鲁迅全集》的有关注释,仅仅说王孝慈是一位古籍收藏家,也是不知底细而为之,等于不注……多年来关于王孝慈的史料无人顾及,我求教于史树青先生,他也不知鸣晦庐主人是王孝慈,却查出王原名立承,字孝慈,河北通县人……据史先生说,以上他抄自民国九年七月北京敷文社编辑出版的《最近官绅履历录》一书。”沈津先生在《王孝慈抄的戏曲书》一文中也说:“说实话,也是恕我无知,刚见到王立承这个名字,很是陌生,真是不知何许人也。王立承的小传,在很多查找民国以来人物的工具书中都没有记载,诸如《现代支那人名鉴》、《现代中华民国满洲帝国人名鉴》、《最新支那官绅录》、《清末民初中国官绅人名录》以及前些年出版的《辛亥以来人物字号别名索引》、《民国人物索引》等都付诸阙如。后来竟然在《最近官绅履历汇录》第一集(北京敷文社,1920年)中查到了他的简历。”可见,除《最近官绅履历汇录》外,很少有收录王孝慈生平的工具书。

但毕竟王孝慈的时代离当下并不遥远,他的儿子如王达津、王达弗等也均是著名高校的教授,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应该并不太难。相对来说,最不为世人所熟知的,是王孝慈的家世源流。思绥草堂藏有《太原王氏支谱》钞本一册,恰好是王孝慈家族的家谱,故对王孝慈的家世略作钩沉,或能为研究者所用。

《太原王氏支谱》记事最迟至民国五年,即发生过“洪宪”复辟的一九一六年,其时王孝慈三十三岁。《支谱》中,关于王孝慈第四个儿子的世系是这样记载的:“达义,乳名□□,字□□,行十二,民国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旧历丙辰五月二十五日)吉时生。”乳名和字都还没取好,空阙待补。而今人赵季在《忆王达津师二三事》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九一六年袁世凯图谋复辟,烧了北京铁珊先生的家,于是举家避住天津法租界。六月二十五日,达津先生诞生于天津,故名‘达津’”。因为生日相同,可以看得出家谱中的王达义就是后来的南开大学教授王达津,说明其时尚处名字待定状态。所以,有理由认定,这部《太原王氏支谱》修纂的时间,就在民国五年的六七月间。

这里提到的铁珊先生,就是王孝慈的父亲王芝祥(1858~1930)。王芝祥字铁珊,光绪二十三年举人,宣统三年任广西布政使,在辛亥广西独立中曾起重要作用,被推为广西副都督。民国元年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三军军长及南京留守府军事顾问。三月唐绍仪组阁,经与国民党协议,于六月推王为直隶都督,但被袁世凯拒绝,改任南方军宣慰使。袁世凯当政时期,王参加统一共和党,任干事。后该党与国民党合并,他任国民党九大理事之一。民国十三年十一月任京兆尹,十二月任侨务局总裁,任至翌年七月。此后离开政界,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任中华红十字总会会长,并创办分会数十处。晚年寓居家乡,民国十九年七月二十一日在家乡通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如果往前推,一直推到清初,这个直隶通县王家,是从浙江的山阴县迁来。《支谱》载,王氏一世祖王云登,字路公,世居浙江山阴县丽江岸,康熙初年北上至于直隶保定府,游于通州,佣书自给,以布衣终。康熙六十一年壬寅覃恩以子者臣贵貤赠修职郎。配薛氏,浙江山阴县籍薛琮子旗公之女。

山阴县,就在现在的绍兴地区,是因其地处会稽山之荫而得名。南朝永定年间,原山阴县分设山阴、会稽两县,包括郡城在内,西部为山阴县,东部为会稽县。分界线是贯穿绍兴府南北的府河,故又称界河。其上桥梁甚多,皆连接山、会两县,河西是山阴县境,河东是会稽县境。故同处一城,世居小江桥北笔飞弄的蔡元培自称山阴人,世居都昌坊的鲁迅自称会稽人,原因就在这里。这种局面一直到清宣统三年因山阴、会稽两县合并为绍兴县才结束。

在王云登的世系中,有“佣书自给”四字,“佣书”,《汉典》解释为“受雇为人抄书。亦泛指为人做笔札工作”,其它亦有“中国古代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者”的释义,意思都差不多。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在魏晋、南北朝时称经生,唐代称之为钞书人,这是因为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全靠人工抄写。沈津先生在《王孝慈抄的戏曲书》中说:“二种戏曲图书是《环翠堂新编投桃记》、《谭友夏钟伯敬先生批评绾春园传奇》。皆藏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这二部书端楷誊写,一笔不苟,极工整,笔墨匀称。格子全部手画,凡写错的字皆有挖补。封面洒银腊笺,包背,装帧考究。不仅抄得精美,而且《投桃记》的图更是描绘得美妙至极,说实话,图摹得如此完美者,可谓绝无仅有。”王孝慈钞书工整而一笔不苟,笔墨匀称,想来就是他老祖宗传下来的钞书绝技了。

范凤书先生《中国私家藏书史》一书对中国藏书家省区分布作了统计,浙江省共有藏书家1139位,占到全国藏书家的22.58%,排名各省市第一。而中国藏书家数量最多的十个市县,绍兴列第六。王孝慈成为一代藏书大家,莫非跟他的浙江绍兴血统也有一定的关系?

王云登虽“以布衣终”,但能佣书自给,说明也是“知识分子”,对教育也肯定重视,所以他的子孙一直都能做个小官。如二世王者臣,“原讳者师,字相周,行五。康熙三十四年乙亥十二月初五日子时生,六十一年壬寅任江南江宁府上元县县丞,覃恩敕授修职郎,貤赠父封母。”三世王永,“字观成,行十,雍正十二年甲寅十月二十八日戌时生,由供事议叙候选布政司经历。”四世王愉,“原讳恕,字道村,一字庶怀,行六。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十月初七日寅时生,以顺天大兴籍由三通馆供事议叙从九,嘉庆五年选授江苏江阴县主簿,十年调阳湖县主簿,十四年升奉贤四团镇县丞,覃恩敕授修职郎,十九年调署金坛县县丞。”王愉做官很是清廉,据家谱载:“听断畏用刑威,久之民感咸爱戴之,曰王青天,任奉贤时有自撰联语:百户人民观政绩,一堂风月听松声。洁己爱民,犹可想见。”

王愉这个人有着非常严重的故乡情节,三个女儿中有两个嫁回到了绍兴,“次女适浙江绍兴府傅钧蕴山,三女适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钱成之。”

王中和只有一个儿子,名“光缙”。不详何故,家谱中对他的记载仅只有一个名字。查不到他其它的信息,只好暂付阙如。

王光缙有两个儿子,即王芝瑞和王芝祥。王芝瑞,字豫生,一字梦兰,优廪贡生,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二月十五日卯时生,光绪五年己卯六月初五日卯时卒,只活了三十二年。有一个儿子王荫曾幼年即殇,以王芝祥的长子王孝慈承嗣。

从世系中可以了解到,从王孝慈的曾祖父王中和开始,到王孝慈的父亲王芝祥,其实都只有一苗独传,也就是民间所谓的“三代单传”。只有到了王芝祥这儿,有四个老婆,六个儿子。“妻沈氏,同邑岁贡生河南候补知县沈维垣师斋公之女,咸丰五年乙卯六月初六日吉时生。长子立承继豫生公为后。侧室张氏,顺天大兴籍,同治十二年癸酉十月初九日吉时生。次子立庸。侧室陈氏,河南光州籍,光绪十七年辛卯五月初五日吉时生。三子立赞。侧室梁氏,广东南海县籍,光绪十九年癸巳六月三十日吉时生。四子立襄、五子立藩、六子立通。”

关于王芝祥的儿子,在劝善书《印光大师文钞续编·复德畅居士书(民国二十三年)》中有这样的描述:

“民国八年,北通州王芝祥,字铁珊,一子很聪明,很孝顺。大子有神经病,铁珊心中望此子承继家声。二十一二岁,已娶妻,生一女。一日,病重将死。铁珊痛极。呼之曰,某某,汝既来为我儿子,为何此刻就要去。其子瞋目,作广西口音曰,我那是你儿子,我就是第十四个人。说毕,即死。先铁珊在广西作兵备道时,计杀降匪头首十三人。先用极厚爱之法以安慰之,请其吃饭,尚请有大名之人作陪,每人犒洋二十四元。云,日间甚忙,来不及与汝详谈,到晚间来,当与汝等各安职务。此十三人,不知是要杀他,反拉其厚友同去,意欲以己之情面,求其亦派彼一好差事。至晚去,则进一门关一门,伏兵于华厅。其人既来,铁珊抽佩刀砍,则伏兵同出杀之,得十四个尸首,亦不知是何姓名。岂知其人即为其子,徒用二十余年教育之劳,至死反瞋目呵斥,不认铁珊为父。大率世之儿女之因,总不出讨债、还债、报恩、报怨之四义。此子系汝宿世欠彼债者,债清即去。若还债及报恩者,则可得其孝养耳。”

这里说“大子有神经病”,确是跟王孝慈的病情相同。鲁迅在1934年11月8日给郑振铎的信中说:“王君生病,不惟可怜,且也可惜,好像老实人是容易发疯的。”郑振铎在《中国版画史》中也提到:“与余有同好者,在沪有鲁迅、周越然、周子竟诸氏;在平有王孝慈、马隅卿、徐森玉、赵斐云诸氏,搜访探讨,兴皆甚豪。有得必以相视,或一见奇书,获一秘籍,则皆大喜。孝慈竟因书发痫死。”王孝慈的病当然不是先天性的,据纪维周先生在《鲁迅与王孝慈轶闻二三事》中记载,就跟他的藏书有关。而且这件事的过程是王孝慈的幼子、南京师范大学王达弗教授提供,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当王孝慈五十岁左右的时候,他要去天津任河北省政府秘书。北京的住房是租来的。因为藏书较多,一时难以携带,就在北京找一个朋友。将书暂存朋友那里。事后哪里料到,人心不测,这个朋友看到这么多的珍贵宝贝,就把珍籍侵吞己有。一再拖延,不肯归还。你想,一个爱书如命的人,怎么能忍受这种巨大打击,王孝慈竟为失书而精神失常。据说,大约得了一年多的病,除精神病外,后来又兼有其他的病,经医治无效,终于在家乡离开人世,年仅五十三岁。难怪鲁迅先生为他的死惋惜不已。”

至于这位“朋友”究竟是谁,王达弗说:“他还是较有名气的藏书家。不过,事情已经过去了,就不必再提他了。”仁厚如此,真是做人处世,高下立判。

虽然如《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中所说,王孝慈确有精神上的疾病,但王孝慈出生于光绪九年,即1883年,到民国八年,已是36岁了,根本不是“二十一二岁”。只有王孝慈的二弟王立庸,字君时,生于光绪二十五年,至民国八年正好是二十一岁。《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中称之为“某某”,显然也并不知晓他的名字。所以象这样的善书都是穿凿附会、道听途说而已,是认真不得的。

王孝慈妻林氏,是“福建侯官籍常镇道海关监督林景贤梅贞公次女”。这位林景贤,与当下曾热播的电视剧《杀虎口》也有关联。光绪三十年,清朝实行改良主义和缓解满汉间的民族矛盾,户部派福建省侯官县的林景贤来杀虎关(杀虎关于顺治七年设立于山西省右玉县杀虎口)担任监督,并打破一年一换的惯例,让林景贤在监督任上一干就是五年,据甘云鹏崇雅堂所刊《杀虎关监督署报告书》中载:“嘉、道以前,每岁不过一万,咸、同以后增收至三四万两或五六万两,然无过八万两者。林景贤始达十一万。”可见林景贤是很有点手段的。温席如在《我所经历和了解的杀虎关》也说:“林景贤是我亲眼见到的第一个监督。林从北京来杀虎口时带着大小男女六七十口子,留在监督衙门的还有三十多人,其中包括太太、少爷、小姐、四五个老妈子、三四个厨师、一个剃头梳辫子的、一个管家、两个账房先生、一个书启师爷、一个教书师爷。还有几个小当差和其他方面的铺排。派头比清朝的宗室还要阔绰,比贵族还要奢华。”这豪华阵容中那位二小姐就是王孝慈的结发妻子,她比王孝慈年长二岁,到修谱时已给王孝慈生了四个儿子和五个女儿。四个儿子分别是达文、达武、达仁和达义(达津)。幼子王达弗要到民国七年才出生。现在提倡晚婚晚育,那时候却流行早婚早育,多子多福,才三十四岁的林夫人,已经是九个孩子的妈,在当代人眼里看来,真是不可想象。

《太原王氏支谱》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家谱。一般家谱的内容,有包括序言、凡例、家规、传记、墓图、世系等等在内的文字资料,而《太原王氏支谱》除了世系以外,并无其它的内容,却显然又是一部完整的家谱,并不是因为后世保管不善而缺失其它的内容,而是本身就是这样。其次是家谱本身与王孝慈有莫大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世系的记载上,基本上是以王孝慈这一支为主要承载对象,如王孝慈的子女辈中,除了王孝慈的四个儿子记载有“乳名”外,其它族人均没有这样的例子。试想,若非王孝慈至亲的人物参与修谱外,再无其它的理由可以解释。其三,本谱钞写的字体非常秀逸。旧家谱虽属古籍范畴,但与古籍不同的地方很多,比如钞本,古籍中要比印本的经济价值高。但家谱恰恰相反,一般来说,印本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钞本。以收藏的理念来分析,古籍是因为传世稀少,很难获得,不得不用钞写的手段来拥有。而家谱,只有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家族,才不去考虑花大成本用印本的方法传世,不得已用钞写的方法来传承。所以,古籍的钞写,都是读书人的活,而家谱的钞写,往往是粗通文墨的村夫所为。所以在旧书铺中,钞本家谱一般是卖不出高价来的。但这册《太原王氏支谱》在2006年初就已花了我610元,而当时同时期的印本家谱,不过一二百元一册而已。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钞写的字体实在是太过精美了。但这是否王孝慈本人的手笔,因为没有亲眼目睹过他的手迹,不敢妄断。

猜你喜欢
家谱民国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华人时刊(2022年15期)2022-10-27 09:05:54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26
家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史春秋(2017年9期)2017-12-19 12:32:25
花样年华 民国之恋
现代苏州(2017年9期)2017-05-16 00:58:13
民国老广告让你脑洞大开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00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百家讲坛(2016年6期)2016-09-28 08:10:15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6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
中国家谱收藏悄然升温
创富指南(2013年7期)2013-04-29 12:09:44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