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补偿教育与拓展服务*

2013-02-15 16:56刘良璧
图书馆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儿童农村

刘良璧

(重庆交通大学图书馆,重庆 400074)

刘良璧 女,1975年生。副研究馆员,办公室主任。

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这些农民工中,有很多是有孩子的父母,由于受自身的经济条件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他们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农村,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且较为庞大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亲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亟待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社会教育的实践者,理应承担起对农村留守儿童补偿教育和拓展服务的责任与义务,突破现有瓶颈,拓宽服务对象和范围,创新服务模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人文关怀,提供知识援助服务,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发展。

1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1.1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惊人

据全国妇联在2008年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有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多留守儿童[1]。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数量的继续攀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1.2 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教育收效甚微

家庭教育是人生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父母的关心爱护、健康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对于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一般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友照管。相关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生活在一起,33%的父亲、25%的母亲外出5年以上,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在外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甚至也有约2%的父母与孩子常年无联系。而这些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对于孩子学习、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甚少关注。在留守儿童的意识里,父母是一个长期飘忽的身影,是可望不可及的希望,完整有效的家庭教育基本缺失。

1.3 学校教育乏力,成绩相对落后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是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石。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其真实的情况,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被动局面。同时,少数农村教师由于环境、素质、观念等各方面的影响,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缺乏足够重视,只注重学校的教学管理,而忽视了课余的心理关爱,个别老师甚至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是老师和学校的一块心病。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许多农村留守儿童连义务教育都无法保证,学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不断发生,在读学生不少也是厌学情绪日益滋生,加之留守儿童普遍没有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农活、家务活也偏多,因此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1.4 亲情缺失,人格发展不健全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亲情缺失,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上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留守儿童在性格、心理和社会认知、价值观上产生异常和偏离,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如孤僻内向、自卑消极、冲动焦虑、胆小怕事、自我约束力差等。调查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方面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儿童。

1.5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父母长期出门在外,他们陷入父母想管管不到,其他监护人管不好甚至不愿管的困境,而学校也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况,对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正确方向,分辨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一些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有的甚至染上吸烟、酗酒、打架、赌博等不良嗜好,部分留守儿童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高危人群。

1.6 家庭监护不力,人身安全存在诸多隐患

由于留守儿童自我保护、防范能力较差,加之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以及溺水、车撞、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报道。

2 高校馆补偿教育和拓展服务的可行性

2.1 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前提

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之一,其目标就是开展普及终身教育,全面提高社会成员素质。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亲情的缺失,祖辈或亲朋等托管人主观上就容易出现将“养育”的责任转化为“监管”的任务,忽视孩子在生活习惯、思想交流、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引导。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以高品质的文献资源、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和组织各种群体活动,构筑图书馆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弥补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人格形成和思想道德等方面的欠缺,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于合作、甘于奉献的良好品质,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良好意识,进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2.2 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基础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让处于成长期的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失落。同时,近年来,由于我国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基础设施欠缺,没有正规的图书馆可供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课外学习,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可供他们进行娱乐活动,课余文化生活显得贫乏单调。而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可以通过精心组织适合各个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的各类图书和音像资料,为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引导孩子们把对父母关爱缺失的遗憾转移到对文化知识的汲取上,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

2.3 高校图书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保障

列宁曾说过:“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开展好农村留守儿童补偿教育和拓展服务,高素质的人才是其中重要一环。高校图书馆馆员一般均具有专业的图书情报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由于长期服务学生读者,对于儿童的阅读心理、阅读倾向、阅读需求能很好地掌握,能有针对性地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他们是服务农村留守儿童的有力保障。

3 高校馆补偿教育和拓展服务的思路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着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整个社会进步[2],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文化传播和对社会成员教育的重要机构,更要走在留守儿童文化引路人的前列。

3.1 丰富馆藏资源,做好导读工作

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应打破仅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传统思路,在文献配置方面,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适合少年儿童的课外阅读材料和各类辅导资料,让留守儿童从视、听、声、光阅读中全方位接受教育,来补充课堂知识的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长见识;另一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农村儿童的文化需求特征,指导他们阅读一些反映他们生活、学习的优秀书籍,教育他们学会辨别书籍的优劣和获取优秀书籍的途径,解答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困惑[3],并建立定期阅读辅导制度。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对留守儿童进行阅读辅导,向他们推荐好书,或者介绍一本好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使留守儿童有选择地阅读好书,获取更有益、更健康的知识。

3.2 开展各种类型的读者活动,丰富留守儿童业余文化生活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习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即儿童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的、直接的认识和经历,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获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4]。

3.2.1 与当地学校和政府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高校图书馆可以以“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未成年人读书节”等活动为契机,与当地学校和政府联合举办各种读书活动,给孩子们提供最新的适合他们阅读的新书目录,开展阅读讲座、读书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也可以在儿童节、国庆节等举办诗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城里孩子的文化氛围,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和写作热情,增强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欲望和信心。还可以在周末和节假日为留守儿童播放适合少儿的各类知识性、娱乐性的影片和讲座,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3.2.2 开展留守儿童服务日活动

目前,尽管政府正在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但全面实施还需要一个过程。然而,当地的高校图书馆完全有能力为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提供文化服务,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文化服务,分批将留守儿童请进高校图书馆,向他们展示优秀的文化作品,以唤起他们对书籍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感受高校浓厚的文化与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对高校的向往,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奋斗目标和努力学习的决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走进图书馆,让留守儿童了解如何利用图书馆,如何检索文献,如何做文明小读者等,亲身体会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

3.3 设立留守儿童阅览室,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

3.3.1 在高校图书馆开设农村留守儿童阅览室

开辟留守儿童阅览专区,将有关儿童的文献信息资料集中于此,实行借、阅合一,并免费为留守儿童办理借阅证件,提供借阅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资源,在留守儿童阅览室内开设心理辅导窗口、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回答留守儿童的问题,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咨询,帮助他们分析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日常生活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3.3.2 以农家书屋建设为契机,在学校和村委会设立图书室

我国从 2007年起开始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截至 2011年 10月底,全国 64万个行政村中已有 40多万个建立了农家书屋[5],但农家书屋的建设在藏书结构、购书经费、管理人员素质、管理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高校图书馆一般都有过剩的文献资源,可以在农村学校、居委会、农家书屋,特别是在国家目前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重点推行的寄宿制学校内设立留守儿童图书室,定期增加和更换图书资料,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门口就能方便地汲取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让留守儿童参与图书室的管理,体会学习和工作的乐趣。

3.3.3 对口帮扶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建设

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图书室,就是要通过普及青少年阅读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占全国中小学 88%的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必要的图书资源和与之相应的阅读指导[6]。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在文献资源、专业知识、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优势,给予农村中小学图书室一定数量的图书资料捐赠和技术上的指导,为其提供文献资源、技术和人员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

3.4 针对留守儿童父母开设各种培训班和专题讲座

家庭贫困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最重要的原因。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农村经济,高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邀请本校或外校学科专家、教授、科研人员、退休的科技人员,组成团队定期奔赴农村开设各类培训班,向农民传授最新实用科技信息、经济发展信息、农业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技术等,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经济。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专题讲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重点进行儿童心理特征、儿童家庭监护、亲子教育方面等的培训,让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监护意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高校图书馆应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知识援助、文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1] 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2-07-16].http://www.women.org.cn/allnews/02/1985.html.

[2] 杨文煜.图书馆应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0):100-102.

[3] 叶爱香.论高校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文化关怀[J].河北科技图苑,2007(2):15-16.

[4] 熊再华.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之探讨[J].图书馆,2009(4):132-133.

[5] 孟军,张昆平.农家书屋建设五年成就辉煌.[2012-07-20].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1/12/09/12935421.html.[6] 杨文东.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与图书馆的文化关怀[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4):99-102.

猜你喜欢
图书馆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图书馆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去图书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