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晓民, 王盛智
(1.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辽宁 抚顺 113001)
多媒体教学是把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影像等经过处理集为一体,通过交互方式展示出来,其直观、生动、信息量大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教学软件的开发平台也越来越丰富,从动画、图表等教学要素到视觉、听觉等感官效果,都提供给使用者极大的选择空间。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图表影像资料丰富的课程,多媒体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大大节省教师用于书写和绘图的时间,并能把一些用语言难于描绘、绘图又非常繁琐的现象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但是,在多媒体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研究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制图技能和读图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必须采用大量的板书和绘图,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所讲授的理论,还必须携带大量的实物模型和教学挂图,这些都受空间、时间、学生人数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却能够突破视觉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使得对于概念的理解、三维立体形象的建立更为容易,同时图文并茂的形式及音像的配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对于螺纹加工的讲解,利用动画可以把螺纹加工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这种效果是传统挂图和教具达不到的。
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主要体现出以下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超越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的限制,将教学内容大量地图、文、声、像、动画等集成地以视听形式全方位地展现出来,大大加快了课堂进度,增强了课堂的信息密度[1]。
多媒体教学以动静结合、灵活多变的特点引导学生的思维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灵感,培养和增强了空间想象能力,提高了理解效率和听课效果。
由于没有了大量板书、板画的书写以及教具展示过程,所以大大降低时间的无效浪费,降低了产生教学以外的机率,教师能更自主地控制教学节奏,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调整,并使学生能够参与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被动学习状况得以改变,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3]。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受众多因素影响,除了个体智力因素的差别而外,多媒体教学形式在以其生动的视觉冲击吸引人注意的同时,也在抑制着人的自主思考,使得受众极易将思维限定在浅层次上,基于此,对于那些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更能体现出它的优势,教师板书的过程会把学生的思维层层递进地带入到知识结构内,而不是突兀地接受一个显示屏来自行阅读。同样对于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也不能笼统地决定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视具体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2点:
首先在教师方面,互联网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将自己制作的课件发布到互联网上与大家共享,使我们多了一条与他人互通交流的途径。但是各类教学课件在网上能够轻易获得的同时,也可能会使利用这一便利的教师不必再做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和操作,从而妨碍了教师自身的学习与提高。
学生方面,由于目前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手段上普遍手段单一,简单的文稿演示占绝大多数,所谓课件其实只是电子版的讲稿,将黑板上的板书过程用计算机代替了而已,课件应有的长处并未被发挥出来。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不难的同时,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动、发散思维与逆向思维交叉等等的自主自由思维活动大大限制了,机械地教与学产生了新的填鸭式和满堂灌。
另外由于课件制作水平的限制,使得教学软件间缺乏应有的接口进行沟通与互动,在功能上没有扩展性,妨碍了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优点——交互性的发挥。
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成为教育领域的一次革命,多媒体教学软件使用范围广,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宽阔。我们应该在更多的课程中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多媒体教学实践,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教学软件的标准体系上,还应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特性,进行科学设计、科学管理,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
对于什么课程适合于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开课之初,应有一个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标准如直观、生动、图文影像资料丰富、动画制作简洁明了等进行初步判定,有条件的话还应进行传统讲课和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对比,而即使得到初步认可,也应该随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做出调整和纠正。
无论课程性质如何,均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不科学的,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课程,课件的制作也应多下些功夫,多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易于接受、吸引力强、互动性好,这些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1]陈炳发. 关于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的思考[C]//图学教育研究(下册),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665-669.
[2]李锡蓉, 陈 磊.“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反思[C]//图学教育研究(下册),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711-713.
[3]大连理工大学工程画教研室. 机械制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33-242.